热比娅境外活动与美国策略
热比娅境外活动与美国策略
许建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5年3月17日,热比娅以保外就医的名义提前获释,随即前往美国。几年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刻意包装、扶持下,热比娅迅速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分裂分子,成为境外鼓吹新疆“独立”的“东突”分裂势力的领袖人物,境外“东突”分裂势力也因此出现重要的变化。
美国选择热比娅的原因涉及当时国际反恐斗争、境外“东突”势力的活动以及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斗争。热比娅长期在新疆生活,了解新疆现实情况;她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商人,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她的坐牢经历被视作维吾尔族人人权受“侵害”的典型和政治资本。因此,热比娅正是处于激烈整合状态的境外“东突”分裂势力的理想人选。
此时美国所谓“新疆工程”的正在逐步发酵,并开始筹划其所谓“大中亚计划”,新疆无论地缘上还是宗教上都在其影响之内。因此标榜争取维吾尔族人人权的热比娅成为美国关注的对象。
就热比娅出境及其出境后的一系列活动来看,她已经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用以制约中国的一枚新棋子。
第一,美国塑造热比娅的人权斗士形象,利用“东突”势力遏制中国
美国一向以人权卫士自居,多年来或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指责中国,或出台关于中国的年度人权告。随着境外“东突”势力不断搜集并散布所谓侵害维吾尔族人人权材料,西方一些国家和组织便以新疆维吾尔族人人权受侵害为借口,指责中国人权。热比娅赴美国后,美国将其塑造成维吾尔族人人权斗士,在经济、舆论等方面予以支持,其用意一是将其用作人权受侵害的典型,证明中国侵害维吾尔族人人权;二是利用热比娅领导境外“东突”势力在所谓人权问题上不断向中国寻衅,以人权为突破口,挑起事端,破坏中国新疆民族地区的稳定。
第二,是美国在大中亚地区进行地缘政治角逐策略的组成部分
热比娅为美国所扶持,在国际上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这其实也是美国在大中亚地区进行地缘政治角逐策略的延伸,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成为“潘多拉盒子”,陷入混乱,这为美国介入提供了机会。美国或以打击恐怖主义之名进驻中亚,或以其“颜色革命”主导北约东扩,或试图以民主改造大中亚,或扶持热比娅企图染指新疆,其目的是要主导新一轮大中亚地区政治角逐。
在这场角逐中,热比娅被美国用作图谋新疆的把手而长期利用。新疆深处亚洲腹地,美国无法从中国正面寻找到着力之处。美国利用泛人权的操作手法,将新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少数民族的教育和就业等正常问题,扣上“种族歧视”和践踏人权等泛人权帽子。美国继而指导热比娅领导的“东突”分裂势力在多方面加大制造“新疆问题”和渲染“新疆问题”的力度,那些西方反华势力则适时加入炒作所谓“新疆问题”的国际团队,以此制造麻烦。
从热比娅出境以及此后的活动可以清晰看出,美国将热比娅运作为境外“东突”分裂势力“领袖”,正是要将其用作美国插手新疆、博弈大中亚的一枚棋子和把手,是其大中亚角逐策略的组成部分。
境外“东突”分裂势力大起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许建英
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带有明显的暴力恐怖特征,截至7月6日19时,已造成156人死亡、1080人受伤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举世为之震惊。该事件是由“东突”分裂组织——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一手策划、指挥实施的。暴行让境外“东突”分裂势力再次凸现在世人面前。境外“东突”分裂势力是如何形成的?其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流变?
流亡出境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前夕,不愿意参加起义的国民党新疆党政军各系统人员,被网开一面,假道南疆,翻越喀喇昆仑山,经印控克什米尔外逃。曾担任国民党新疆省政府副主席的穆罕默德·伊敏和曾任联合省政府秘书长的艾沙·玉素甫这两个老牌“东突”分裂分子,带领其追随者也外逃出境。伊敏和艾沙先是暂居在印控克什米尔。当时,历史上由于经商、朝觐、叛乱等原因而留居印控克什米尔的中国新疆籍侨民不少,并成立有互助组织“新疆侨民旅居克什米尔同乡会”。伊敏和艾沙不久控制该组织,将其改名为“东突厥斯坦侨民联合会”,其宗旨是“在新疆成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堪称“东突”分裂势力在境外成立的第一个分裂组织,印控克什米尔也堪称是境外“东突”势力的第一个活动基地。不过,印度政府不久就限制了该组织的活动,并驱逐其人员。1953年10月和1954年7月,伊敏和艾沙分别移居西亚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开始经营其西亚据点。
盘踞土耳其
迁居土耳其后,伊敏、艾沙开始长期经营境外“东突”势力。最初,由于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伊敏、艾沙表面上保持对蒋介石的承认,但是1956年后,他们公开与蒋介石决裂,成立“新疆独立联盟”。1959年,借西藏叛乱之机,他们制定所谓的国旗、国徽,公然叫嚣“我们的祖国是突厥斯坦,我们的人民是突厥,我们的宗教是伊斯兰”。伊敏、艾沙先后成立多个分裂性组织,诸如“东突厥斯坦侨民协会”、“东突厥斯坦委员会”、“东突厥斯坦民族统一联盟”、“东突厥斯坦文化协会”、“东突厥斯坦青年联盟”、“东突厥斯坦国际民族阵线委员会”、“东突厥斯坦慈善基金会”、“东突厥斯坦难民福利基金会”、“东突厥斯坦民主联盟”、“艾沙基金会”、“东突厥斯坦民族中心”、“东突厥斯坦民族党”、“伊斯兰反对党”、“维吾尔互助基金会”等,其中“东突厥斯坦慈善基金会”(又名“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基金会”)最为著名。该组织是由“东突厥斯坦侨民联合会”发展而来的,改组后与境外泛伊斯兰主义组织关系密切,艾沙任顾问。该组织实质上是境外“东突”势力在土耳其成立的一个分裂组织。为扩大影响和谋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他们和国际上泛伊斯兰主义组织及泛突厥主义组织加强联系,创办以多种语言出版的《东突厥斯坦之声》等刊物,极力在西方谋求支持;其人员逐渐分散到欧洲不少国家,将“东突”分裂势力传到欧洲。与此同时,他们还想方设法向国内渗透,影响新疆。主要方式一是将其所出版的刊物和图书等宣传品,偷运至新疆境内散发,诸如伊敏的《东突厥斯坦简史》以及《突厥斯坦之声》刊物等;二是多次派人进入新疆搞串连,煽动境内宗教人士和青年到国外接受其培训;三是对出国朝觐、探亲、留学等人员拉拢和策反;四是在境外组织游行、示威,声援境内“东突”势力的活动。土耳其是境外“东突”分裂势力经营时间最长的地区。1964年伊敏去世后,艾沙一直起着主要作用,该地“东突”分裂势力因此被称为“艾沙集团”,直到艾沙1996年去世为止。艾沙集团是“东突”分裂势力在境外最早的分裂组织,活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艾沙集团新生代领导层中,除了原来外逃分裂分子的后代外,还吸收了不少改革开放后从新疆外逃的“东突”分裂分子。
开辟欧洲据点
盘踞在土耳其的“东突”分裂势力不断有人员赴欧洲等地务工和学习,但是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东突”分裂势力在欧洲的组织较少,影响有限。80年代后,“东突”分裂势力在德国、澳大利亚、瑞士和瑞典等逐渐成立分裂组织,特别是在德国其影响凸现。他们在欧洲建立了20多个组织,主要有:“东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会”、“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欧洲东突厥斯坦统一联盟”、“东突厥斯坦信息中心”、“美国维吾尔联盟”、“欧洲维吾尔青年统一阵线”、“东突厥斯坦民族独立联盟”、“澳大利亚东突厥斯坦协会”、“英国东突厥斯坦联盟”、“瑞典东突厥斯坦协会”和“维吾尔人权同盟”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洲这些“东突”组织加紧和当地反华势力勾结,扩充力量,试图筹建“流亡政府”之类的联合组织,以求得西方反华势力更好的支持。欧洲“东突”分裂势力的代表人物为艾尔肯、安尼瓦尔江等。从“东突”在欧洲组织的特点看,这些组织五花八门,其人员有的和美国中央情局部门有联系,有的打着学术招牌进行活动,有的则进入广播电视部门,有的则披着侨民外衣进行各种活动。而这些组织要么提供经费指导新疆境内外的分裂活动;要么杜撰新疆的历史,为其分裂活动寻找依据;要么进行“心理战”,煽动分裂。以德国为主要基地的欧洲“东突”分裂势力,其人员结构较为年轻,以泊居境外的老牌“东突”分裂势力后代以及国内改革开放后从境内出逃去的人员为主,属于新生代,是活动最为猖獗的一批。
流窜中亚和南亚
寄居中亚的“东突”分裂组织主要是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这些分裂组织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急速发展,最多时有20多个。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在中亚集结。1962年,苏联策动的“伊塔事件”中,有不少人员逃到苏联,随后又有一些人员叛逃或者经过合法渠道赴苏。20世纪60年代末,这些人员中的“东突”分裂分子成立了一系列分裂组织,其基地分散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苏联时期,它们在苏联情部门支持下,大肆进行反华活动。中亚“东突”分裂势力组织众多,但力量分散,也没产生具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但是经过多年演变,至20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玉素甫·莫合里索夫和卡哈尔曼·霍加木拜尔迪耶夫为首的分裂集团。这些组织一度十分猖獗,对我国边境地区造成极大危害。“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建立后,“东突”分裂组织反华活动受到限制。在中亚的20多个“东突”分裂组织中,大多数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的有:“东突厥斯坦国际委员会”、“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维吾尔斯坦解放组织”、“维吾尔跨国联盟”和“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阵线”。其中,“维吾尔跨国联盟”影响一度颇大。该组织成立于1992年1月,同年9月通过了哈萨克斯坦司法部门的注册登记,成为合法的社会政治组织。该组织下辖政治、财经、外交、文化宣传、宗教和青年工作等各部门;主办有《维吾尔之声》;叫嚣要“在东突厥斯坦建立无与伦比的伊斯兰大国”。 20世纪90年代前,南亚地区“东突”分裂组织较少,而且规模小,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随着南亚地区宗教极端势力的恶性膨胀,该地区成为宗教极端势力、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活动的一个新的中心。在得到国际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支持后,“东突”分裂势力在此迅速发展,特别是其发展武装和进行暴力活动的倾向急速加快。由于交通相对便利,该地区“东突”分裂势力和国内联系密切,企图危害新疆稳定的地区。该地区“东突”分裂组织相对较少,但是危害严重。主要组织有:“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又称“东突厥斯坦伊斯兰真主党”)、“东突厥斯坦青年党”、“突厥党”等。其中,艾山·迈合苏木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最为猖獗、危害最大。 “东伊运”是由艾山·买合苏木创建的。艾山·买合苏木是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阿拉甫乡人,推崇伊斯兰教法统治,主张进行“圣战”。1997年艾山·买合苏木逃到境外,从中亚辗转到巴基斯坦。他先后组织了多个“东突”分裂组织,其中“东伊运”最为世人所熟知。艾山·买合苏木组织武装力量,并将其中部分力量列入塔利班战斗序列。买合苏木的人员在阿富汗的德萨拉卡基地接受军事训练,有时被抽调参加阿富汗、车臣和克什米尔等地“圣战”。作为国际恐怖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加过塔利班和“乌伊运”(“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的恐怖活动,和本·拉登关系密切,接受其指示、经济援助、训练援助和武器援助,参与基地组织恐怖活动,还多次渗入国内,制造多起恐怖活动。 “9·11”事件后,美国对阿富汗的塔利班和本·拉登进行军事打击。“东伊运”先后有70多人丧生,其余或作鸟兽散,或被美军抓获,或藏匿起来。2004年10月,艾山·买合苏木在巴基斯坦被击毙。目前,“东伊运”虽然力量很小,但是其势力仍然存在,其头目是萨克,仍然藏匿在巴基斯坦。
在美国设立新的巢窟
1983年,在美国中央情局的插手下,境外“东突”分裂势力在纽约成立“东突厥斯坦民族独立联盟”,并在美国多个州设立分支机构。此后,美国开始成为境外“东突”分裂势力活动的新巢窟。20世纪90年代,“美国维吾尔协会”在华盛顿成立,“东突”分裂势力在美国的力量进一步加强。 1996年,热比娅丈夫斯迪克辗转来到美国,和“美国维吾尔协会”建立联系,并在美国拓展生存空间,为热比娅最终赴美铺路。2005年3月17日,热比娅以保外就医名义获释,直接来到美国。在美国一些机构的支持下,热比娅全面出击,四处活动。她频繁接触境外反华媒体,诋毁中国政府;极力接触美欧议会、政府,寻求保护伞;以人权为突破口,极力冲击诺贝尔和平奖,谋求反华势力提供的各种“荣誉”;积极推动“东突”势力联合;著书撰文在国际反华势力中提高其知名度;成立基金会为其境外活动募集资金支持;勾结达赖集团等境外其它分裂势力与民运组织,图谋形成联合阵线。在3年多的时间里,热比娅迅速成为境外“东突”分裂势力的领军人物,被标榜为“维吾尔族的母亲”。2006年11月在“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简称“世维会”)二大上被选为主席,2009年5月在美国召开的“世维会”三大上继续连任主席。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正是其在此任上策划、指挥的。事实说明,美国已经成了境外“东突”分裂势力的新巢窟。
: 中国网—中国经济周刊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