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青报文章为什么越来越无耻了?

2025-02-1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最近中青报有两篇怪文章,一篇文章是6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马少华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谁都没有以命换命的义务》。一篇是6月19日艾冰写的《我们为什么不愿领养残疾孤儿》。《谁都没有以命换命的义务》是在为无赖的自私行为辩护,《我们为什么不愿领养残疾孤儿》是在对好人的善举吹毛求疵,中青报在,《我们为什么不愿领养残疾孤儿》说那些想领养孤儿的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私的自我需求,中国社会仍处在慈善行为的“初级阶段”。中青报在《谁都没有以命换命的义务》中为无赖范跑跑的自私辩护。那么我问问中青报范跑跑的行为是慈善行为吗?范跑跑的行为是人的善心的什么阶段啊?中青报为什么不用美国纪录片收养残疾孩子的善举跟范跑跑比较一下啊?

  

中青报说【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的普通中国人所表现的善行,都还只是这样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我并不认为汶川大地震所表现出来的慈善,是多么大程度的飞跃,这种自我完成的需求,其实一直存在于几乎所有人的心中,并且也有很多人在生活中践行了这种需求。比如,扶老人过马路,给穷亲戚送几件旧衣服,资助一个孩子读书等等。这场地震的作用在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激发了人们对于这种自我完成的需求,但还远没有上升到“非自我需求的善行”的地步。】

什么是“非自我需求的善行”的地步?中青报用美国的一个纪录片里的一位一个妇女收养若干个残疾孩子的故事说明了,中青报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的慈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私需求,美国人的慈善是非自我需求的大公无私精神,非自我需求就是无私。那么中青报为什么还为范跑跑的自私辩护啊?  

对中国好人的慈善吹毛求疵的打击,对无赖的自私行为辩护,中青报想在中国宣扬什么?打击好人?维护尊重坏人无赖?你们中青报有什么自私的自我需求目的?

中青报说【但是,当媒体和评论家争相对国民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慈善行为进行探索和诠释、甚至夸大和拔高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这种行为。】

你中青报为什么不说美国的纪录片《我的至亲骨肉》,讲述一个妇女收养若干个残疾孩子的故事是夸大拔高?美国的一个妇女收养残疾孩子就不是自我需求的满足?美国人的心理学理论说人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任何慈善行为都是那种高尚的精神需要的满足,都是自我需求的满足,只是这种自我需求的满足是高尚的精神需求。中青报的小记者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你还是跟我这个初中生学习学习吧。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自我需求,只是这种自我需求有低级的无耻需求和高级的高尚需求之分,范跑跑的行为就是低级的无耻自我需求,那些想收养灾区孤儿的人是高级的高尚的自我需求。

中青报说【再看看爱心人士申请认养的表格。很多人都这样写:希望要小一点的,最好3岁以下的孩子;或者是最好没有残疾的孩子,或者是要一个女孩之类的要求。

难道他们对灾区的孩子有什么特别眷顾吗?不是。他们一样不希望收养一个性格已经形成的孩子,或者残疾儿童。他们能给予的爱,依然没有超越“自我需求”,中国社会仍处在慈善行为的“初级阶段”。】

中青报说很多人,没说是全部,就是说还有不少想收养灾区的残疾孩子的,那么为什么中青报不强调那些想收养残疾孩子的?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的爱心有大有小,就是有一点善心也是人性的高尚,对别人慈善就是高尚的自我需求。那些收养孤儿的人也在考虑自己的能力,收养孤儿是一种责任,是要把孩子教育好养育好的,那些想收养孤儿的人都是在想自己的能力能把什么养的孩子能教育好养育好,大一些的孩子不好教育,孩子越小越容易教育,这是在考虑自己的教育能力,还有残疾孩子需要更多的看护,人们也在考虑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能力能养育好教育好孩子吗?这就是收养孤儿需要根据自己能力去选择。中青报为什么对好人的慈善吹毛求疵?中青报要为什么打击中国人的慈善心?

既然你们中青报说美国人的慈善是非自我需求的善行,是无私的高尚行为,为什么中青报不强力在中国宣扬这种无私精神呢?为什么只是在用美国人的无私攻击中国人的自我需求的慈善?目的还是想让中国人从精神上依附美国,这是中青报的洋奴才思维。

中青报用双重标准评论好人的慈善和范跑跑的无赖,他们对好人的慈善行为用打击讽刺手段,他们对范跑跑用诡辩术手段维护,中青报是最大的无耻无赖,是想搞乱中国人的思想颠倒黑白中国人的道德思想,中国社会的一切道德沦丧都是中青报这种垃圾霉体给祸害的。  

附文:

我们为什么不愿领养残疾孤儿
艾冰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06-19

不可否认,一场地震,震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但是,当媒体和评论家争相对国民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慈善行为进行探索和诠释、甚至夸大和拔高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这种行为。
在灾区,当有人呼吁无组织的志愿者不要来添乱的时候,那些各界名人总能通过各种途径,突破重重关卡和警戒,去他们想去的地方,无论他们是在真的关怀还是作秀。在我所在的城市,为了避免干扰灾区转移来的伤员休息,普通市民是不允许进病房探望的,只能把礼物放在医院。但总是有一些人利用特殊关系,被允许进入病房探望病人并亲自把礼物送到病人手中。

很明显,在这场全民赈灾的行动中,有些人利用自己的特权优先满足了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行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慈善表达和对爱、崇高、意义的表达,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好像穿衣吃饭性生活一样普通的需求,只不过这种需求长期以来被我们对物质的强烈需求所掩盖。而一场地震,则一夜之间引爆了13亿人的这种需求。这样看来,也许这种需求的表达,并不是我们当初所认为的那样高尚,只不过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通需求而已。正如有网友所言:这一滑动过程并不指向现实中的苦难,而指向一种想象性的自我完成。

事实上,目前大部分的普通中国人所表现的善行,都还只是这样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我并不认为汶川大地震所表现出来的慈善,是多么大程度的飞跃,这种自我完成的需求,其实一直存在于几乎所有人的心中,并且也有很多人在生活中践行了这种需求。比如,扶老人过马路,给穷亲戚送几件旧衣服,资助一个孩子读书等等。这场地震的作用在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激发了人们对于这种自我完成的需求,但还远没有上升到“非自我需求的善行”的地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所在的报社组织了认养灾区孤儿的活动,有2000多人报名,还有很多人根本打不进热线电话,可见热情之高涨,爱心之汹涌。但在表象之下你会看到什么呢?最开始是感叹,怎么没人想到收养一下贵阳市儿童福利院里的孤儿呢,其实他们也很需要家和关爱,却从来没得到过像四川灾区孤儿这样的关注。

再看看爱心人士申请认养的表格。很多人都这样写:希望要小一点的,最好3岁以下的孩子;或者是最好没有残疾的孩子,或者是要一个女孩之类的要求。

难道他们对灾区的孩子有什么特别眷顾吗?不是。他们一样不希望收养一个性格已经形成的孩子,或者残疾儿童。他们能给予的爱,依然没有超越“自我需求”,中国社会仍处在慈善行为的“初级阶段”。

难怪国外媒体总喜欢拿中国人从来不愿意收养残疾孩子的事实,作为中国人缺乏爱心的佐证。曾看过的一部美国纪录片《我的至亲骨肉》,讲述一个妇女收养若干个残疾孩子的故事。故事里,有两个双腿高位截肢的小女孩,每天自己推着轮椅出门,校车司机在她家门口放下升降梯把轮椅接上去。在学校,她们基本上不用依赖别人就可以自己处理上厕所等问题,她们甚至还和全班其他同学一起,快乐地挥舞旗帜做旗操表演。这些情景,我们能想象得到吗?我们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观念,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残疾人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不依赖他人而独立生存,在人群中获得自信和尊严以及充分幸福感的机会?

千万别被例如“汶川大地震,痛出一个新中国”这样的标题所蛊惑,我们仍然需要自我反思和自我检讨,探究我们人性深处的动机何在、自私与否?

标签:需求   自我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