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改革应该是“铁饭碗”里面再加点肉
真正的改革应该是“铁饭碗”里面再加点肉
关于改革成功还是不成功,有各种评价标准。比如综合国力啦,理顺关系啦,提高竞争力啦,提高GDP啦,纵向比横向比啦,等等,有些还说得有点深奥。比如有人提出,判断改革成功还是不成功,可以浓缩成两条:第一条是看生产力是不是发展了,是多快好省地发展还是少慢差费地发展,是真发展还是假发展,是高效率发展还是低效或是无效发展,是最大效益地利用了资源还是拿子孙的资源发展;第二条是发展成果为谁享受,是广大人民享受了还是仅仅“有钱人”、“有权人”享受,是“多数人”享受了还是“少数人”享受了。
以上所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吧。但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我觉得只有一个目标,也是最直观最现实的目标,而且简单易记:那就是在“铁饭碗”里加上肉。
我曾经写过《百姓为什么不该有个“铁饭碗”?》。有人反驳道:改革就是要打破“铁饭碗”,否则,还改革干什么?还有人议论说:毛泽东时代就是“铁饭碗”,可惜碗里没有肉。
我想不明白,改革为什么非要打破“铁饭碗”?“铁饭碗”有哪些要不得的地方、必须要将其打破?
百姓所理解的“铁饭碗”应该是这样的:“铁饭碗”就是基本生活有保障,生老病死不用发愁,公民在有劳动能力时,有劳动的权力,可以自食其力,不会轻易失业,即使被用人单位解雇,也要按规定办,而且要给予经济补偿。在劳动过程中,有安全的保障,有对职业病的防护措施,有通风采光、(冬)取暖(夏)降温的保障。当他退休后,有足够维持生活的养老金,而且不必为看病等事情发愁。等等。
当然,我们曾经有过的“铁饭碗”也有缺陷,第一,它的保障水平低,比如说,碗里没有肉,只能让百姓维持一个非常低的生活水平。第二,它将许多人排除在外,比如农民,比如没有工作单位的自谋生计者。说明我们的“铁饭碗”保障的面比较窄。
因此就需要改革。但我认为,改革就应该针对以上缺陷而进行,就应该满足百姓对改革的期望。第一,增加“碗”里的内容、提高“碗”里东西的质量。比如,增加一些肉,有条件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海鲜,以及多元维生素之类的。第二,让更多的人也拥有“铁饭碗”,比如让农民兄弟,让没有工作单位的自谋生计者,让所有的劳动者,都拥有一个“铁饭碗”。而不是将“铁饭碗”打破和砸烂。
据说,当然主要是精英人士说,要想给“碗”里增加肉,就必须将一大批人的饭碗砸烂,这是改革的必然途径。我不知道他们此说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已经看到,一大批人成为此说的受害者,他们的饭碗被砸烂了,而另外一些人的饭碗里却装满了东西,都溢出来了,最多的装了6600万元。假如把这6600万元全取成百元钞票,那么巨大的一堆,足以将拥有者压死吧。而更多的人,他们的饭碗变成了泥饭碗,甚至没有了饭碗。我不知道精英所说必须砸烂“铁饭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哪里。精英是喜欢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上的趋势恰恰相反,似乎是越来越多的人捧起了“铁饭碗”,而且“碗”里的东西质量越来越好。我几乎没有看到哪个社会保障搞得好的国家在“砸烂”百姓的“饭碗”。不知我们的精英这套理论是从哪里舶来的?
有些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和饭碗无关,但却能让你的碗里变得空无一物。比如医疗产业化,假如你或你的亲人不幸患了一次大病,你立即会变成穷光蛋,而且还要负债累累。那时候,你的“碗”里可能只剩下米汤了。再比如教育,昂贵的收费也会把你的“饭碗”榨空。所以我说,“铁饭碗”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这与实行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无关,也与搞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无关。只要是文明的社会,就应该要让百姓人人都有一个“铁饭碗”。
所以我说,你可以砸烂“大锅饭”但不可以砸烂“铁饭碗”。砸烂“铁饭碗”不得人心。真正为百姓考虑的改革,就应该朝以下方向发展:第一要保住百姓已经获得的“铁饭碗”并加固之;第二要增加“碗”里的内容,比如增加一些肉。第三,让更多的人拥有“铁饭碗”。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某些人所鼓吹的,明明是赤裸裸的背叛,却自我标榜为“与时俱进”,真是无耻之尤。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