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广州许家,为何人才辈出?

2025-02-20 最新 评论 阅读

 

显赫家族的传奇开篇

在影视的长河中,有一部剧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就是《千秋家国梦》。这部剧以其宏大的叙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为我们徐徐展开了许氏家族跨越数百年的传奇画卷。

许家,在《千秋家国梦》里,绝非普通的家族。从清朝的盐商巨擘,到民国的军政要员,再到文化界的知名人物,许家的身影贯穿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关键节点 。他们的故事,是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交织的壮丽史诗,每一个人物、每一段经历,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族的非凡与卓越。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力量,铸就了许家的辉煌?是得天独厚的机遇,还是深藏于家族血脉中的独特品质?

许家的崛起之路

故事的开篇,要从许家的始祖许拜庭说起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乾隆末年,许拜庭的人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13 岁,本应是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年纪,可命运却对许拜庭露出了残酷的一面。父亲的突然离世,让这个家瞬间失去了顶梁柱。母亲无奈之下,带着他和弟弟妹妹艰难度日。为了生计,许拜庭不得不踏入一家盐号,成为了一名小小的童工 。

在盐号里,许拜庭的聪慧与勤奋很快就崭露头角。他每天最早到店,最晚离开,对店里的大小事务都认真负责。从打扫卫生、整理货物,到学习盐务知识,他都做得一丝不苟。其他学徒还在偷懒玩耍时,许拜庭就已经在用心钻研盐业的门道,他仔细观察盐的品质鉴别、价格波动,以及销售渠道,这些都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努力和才华被老板看在眼里,不久便被委以重任,开始负责出海购盐的重要工作。

出海购盐,听起来简单,实则充满了未知的危险。狂风巨浪、海盗袭击,每一次出海都像是在鬼门关前走一遭。但许拜庭毫不畏惧,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务。有一次,他和同行的两艘货船在归途中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风暴。狂风呼啸,巨浪滔天,其他两艘船瞬间被大海吞噬,而许拜庭所在的船只也岌岌可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许拜庭没有慌乱,他冷静地指挥着船员,调整船帆,与风暴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几个小时的惊心动魄,他们终于奇迹般地平安抵达广州。这次经历,让许拜庭声名大噪,成为了盐业界的传奇人物。

许拜庭的诚信忠义,更是他为人称道的品质。风暴过后,广州食盐短缺,许拜庭所在的盐号因货物安全抵达,赚得盆满钵满。同行们纷纷眼红,试图用高薪和优厚条件挖走许拜庭。但他不为所动,始终铭记着老板的知遇之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种忠诚,让他赢得了老板的绝对信任,老板不仅给予他丰厚的奖励,还将部分股份赠予他,让他成为了盐号的合伙人。

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经验后,许拜庭决定自立门户。他与弟弟许赓荣携手,开启了属于他们的盐业帝国。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从广州辐射到整个广东,乃至全国。许拜庭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商业头脑,更在于他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当时,清政府为了促进盐业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招商政策,给予盐商诸多优惠。许拜庭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迅速扩大自己的产业规模,成为了富甲一方的盐商巨贾 。

科举入仕与家族荣耀

发迹后的许拜庭深知,在那个时代,商业财富固然重要,但家族的长久繁荣,离不开仕途的支撑。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科举之路,期望家族子弟能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光宗耀祖。他不惜重金,聘请当时的名师大儒,为子弟们授课讲学。在许拜庭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培育下,家族子弟们勤奋苦读,日夜钻研经史子集。

许拜庭的长子许祥光,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道光十二年(1832 年),许祥光在科举的考场上脱颖而出,高中进士 。他成为了许氏家族以科举取士的开先河者,也为家族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许祥光的成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许氏家族子弟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功名。

许祥光高中进士后,许氏家族的科举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十个儿子中,有七个兄弟接连中举,出现了令人惊叹的 “七子登科”“十子七贤” 的盛况 。在那个科举决定命运的时代,这样的成绩无疑是对许氏家族教育成果的最好证明。许氏家族的名声,也因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科举的成功,不仅为许氏家族带来了荣耀,更重要的是,它为家族成员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许祥光在仕途上一路高升,曾任广西布政使等职,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 。他在任期间,清正廉洁,一心为民,致力于地方的发展和稳定,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朝廷的信任。他的弟弟许应锵、许应鑅、许应骙等,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许应骙更是官至一品,曾任户部、吏部、工部、礼部大员,闽浙总督兼福州将军及船政大臣等职 。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使得许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中拥有了极高的地位。

许氏家族的成员们在各自的职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有的在朝廷中参与决策,有的在地方上治理百姓,有的在外交领域展现风采。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许氏家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们的成就,不仅为家族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官场显达与时代影响

许应骙的仕途经历,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8 岁时就能 “命笔为文,斐然成章”,被视为神童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17 岁的许应骙中举人,次年,虚岁十九的他便高中进士,随后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如此年轻便取得如此成就,在当时的科举场上,可谓是凤毛麟角。

在翰林院期间,许应骙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他参与纂修《文宗显皇帝实录》,书成后被授予冼马一职 。此后,他的仕途一路顺遂,历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右庶子、署国子监祭酒等职 。光绪元年(1875 年),他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次年又被授予甘肃学政 。在任期间,他致力于教育事业,“多方策励拨各属高才生肄业”,对办学成绩优异的 “阑山书院” 给予较多奖励,并亲自前往督考 。他的这些举措,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光绪六年(1880 年),许应骙奉旨充 “会试” 副总裁,这是有科举考试以来广东人首次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这一任命,不仅是对他个人学识和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广东教育界的一大荣耀。此后,他又历任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 ,在不同的岗位上,他都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

许应骙的政治生涯,与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紧密相连。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光绪皇帝接受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主张,试图通过变法来振兴国家 。然而,许应骙却站在了变法的对立面。他认为,变法可能会导致国家的混乱,主张将经济科并归于八股 。他的这一观点,与维新派的理念背道而驰,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御史宋伯鲁、杨深秀联衔上书弹劾他 “庸妄狂悖,腹非朝旨”,要求罢黜他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许应骙成为了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应骙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慈禧太后因他反对变法,将他擢升为闽浙总督 ,并准予他 “仍在紫禁城骑马,并在西苑门内骑马”,以示优宠 。这一任命,让许应骙成为了当时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在闽浙总督任上,他兼署福州将军、船政大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他积极整顿地方政务,加强海防建设,努力维护地方的稳定和安全。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许应骙与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参加 “东南互保” 。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们认为,与列强进行全面对抗可能会导致国家的更大损失,因此决定采取 “东南互保” 的策略,以避免战争的进一步扩大 。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对国家主权的一种妥协,削弱了中国的抵抗力量。

许应骙在京师大学堂的选址和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许应骙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参与了京师大学堂的筹备工作 。他与奕劻一起,在全北京城里外奔波,寻找合适的校址 。经过多方考察和比较,他们最终选定了一处合适的地方,并上报光绪皇帝 。在京师大学堂的建设过程中,许应骙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京师大学堂才得以顺利创办,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投身革命的热血传承

许氏家族的辉煌,不仅体现在商业和官场的成就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与无私奉献中。在那个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许氏家族的众多子弟,怀揣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毅然投身革命,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许崇智,无疑是许氏家族在革命道路上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与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紧密相连。1886 年,许崇智出生于广州,自幼失去双亲的他,在叔祖辈许应骙的帮助下,先后前往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和日本士官学校就读 。在日本学习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孙中山、黄兴等人的革命活动,深受触动,从此便立下了投身革命、拯救国家的宏愿。

1904 年,许崇智学成回国,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福建新军任职。他从一名普通的教习,逐步晋升为新军第十镇第四十标标统 。1906 年,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福建革命的重要力量。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许崇智担任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带领着福建新军,成功光复福州 。他的英勇表现,为辛亥革命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此后,他历任中华革命党军事部部长、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建国粤军总司令等职 ,始终坚定地追随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而不懈奋斗。

在讨伐袁世凯的斗争中,许崇智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组织军队,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亲自率军出征,不畏强敌,奋勇杀敌,为维护共和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护法运动中,他又坚定地站在孙中山一边,率领部队与西南军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他的军队,成为了孙中山护法的重要支柱,为保护革命成果,发挥了关键作用。

1925 年,许崇智因 “廖仲恺案” 受到牵连,被迫前往上海,离开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然而,他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从未改变。日军攻占上海时,他不幸被抓获。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他坚决拒绝出任汪伪政府要职,展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他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民族的脊梁。

许卓,同样是许氏家族的骄傲。他原名许崇耆,1905 年出生于广州 。自幼丧父的他,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家族爱国传统的熏陶,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责任感。1924 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1926 年,许卓从法兰西回国后,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参加了北伐革命战争 。在北伐的战场上,他英勇善战,冲锋在前,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1927 年,他担任工人赤卫队队长,参加了广州暴动 。在起义中,他带领着工人赤卫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9 年 10 月,许卓参加了百色武装起义,担任红七军教导大队长 。他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为红七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百色城内的反动势力勾结土匪,趁红七军外出作战之机,袭击百色城。许卓临危受命,率教导大队官兵 300 余人,抢占接龙桥,据险扼守。他身先士卒,带领着战士们,以猛烈的炮火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成功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 。

在之后的岁月里,许卓相继担任红七军十九师五十五团政委、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等职 。他参与领导了湘赣苏区反 “围剿”,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卓越贡献。1932 年春,他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作战局局长 。他协助周恩来、刘伯承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 “围剿”,在战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1934 年 2 月 19 日,许卓担任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团长,前往粤赣军区第三分区驻地 —— 武平县帽村,检查第五次反 “围剿” 的防卫工作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不幸在永平枫树岭遭钟绍葵的便衣队和当地民团大刀会伏击,壮烈牺牲,年仅 29 岁 。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但他的革命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文化领域的杰出贡献

在文化的浩瀚星空中,许氏家族的光芒同样耀眼夺目。许广平,这位从许氏家族走出的杰出女性,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在文化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出现,不仅为许氏家族增添了新的荣耀,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98 年,许广平出生于广州的许氏家族 。这个家族的辉煌历史,为她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自幼,许广平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性格和才华。她对知识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使她在那个传统与变革交织的时代,毅然踏上了追求进步的道路。

1923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许广平与鲁迅在课堂上相遇 。彼时,鲁迅是她的老师,而她则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的学生。鲁迅的渊博学识和独特见解,深深吸引了许广平,而她的聪慧和勇敢,也引起了鲁迅的注意。从此,他们的命运便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25 年,许广平开始与鲁迅通信,他们在信中探讨社会问题、文学创作等,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碰撞 。这些通信,不仅是他们情感的见证,更是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在鲁迅的影响下,许广平积极参与学生运动,成为了女师大风潮的骨干成员 。她与同学们一起,为争取自由和平等而努力,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1927 年,许广平与鲁迅来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 。在上海的十年里,许广平不仅是鲁迅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协助鲁迅编辑文稿、校对书籍,为鲁迅的创作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支持 。在鲁迅的影响下,许广平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1936 年,鲁迅的离世,给许广平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但她没有被悲痛击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投身于文化事业中。她积极收集、整理鲁迅的作品,参与出版《鲁迅全集》 ,为保存和传承鲁迅的思想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还撰写了许多关于鲁迅的回忆文章,如《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活》《鲁迅回忆录》等 ,这些文章不仅让人们更加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也为研究鲁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广平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她加入了由何香凝组织的 “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为前线将士募捐药品、棉花、粮食等物资 。她还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和支持抗战的文章,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她的言行,展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担当和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担任了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她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她始终关注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致力于推动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家族精神的传承延续

许氏家族的辉煌,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许拜庭的艰苦创业,到许祥光的科举入仕,再到许应骙的官场显达,以及许崇智、许卓的革命壮举,许广平的文化贡献,每一位家族成员都在各自的时代,以自己的方式,为家族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才华,更离不开家族的教育和培养。

许氏家族重视教育,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大儒,为子弟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注重培养子弟的品德和才能,教导他们要勤奋刻苦、诚实守信、爱国爱家。这种教育传统,使得许氏家族的子弟们在各个领域都能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

许氏家族的成功,也与时代的机遇息息相关。他们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从清朝的盛世到近代的变革,每一次时代的变迁,都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机遇,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在许氏家族的历史长河中,家族精神始终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源泉。这种精神,包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国家的忠诚、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正是这种精神,让许氏家族在历经风雨后,依然能够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

许氏家族的故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也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奋斗与辉煌。他们的成功,不仅为家族赢得了荣誉,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时代,许氏家族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许氏##广州##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回眸##历史故事##历史古迹##头条历史##历史杂谈##盐商#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