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1820年,清政府走向衰败不得不提的两个年份
俗话说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确实,很多事情都不能够一蹴而就,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结果前,其实已经经过了很多的步骤。这正如鸦片战争发生后,我们都知道清政府的衰败,但是如果说是鸦片战争才让清政府衰败下来,那显然也不是一个符合历史的话语。
(鸦片战争确实是一个转折点,但是我们不能够只看鸦片战争,看看战争前数十年的历史,就知道清政府为何会败)
1840年,清政府已经很糟糕了,盐政、河运、漕运都出现问题,至于直接在战场上能够看到的,自然也就是军事能力也不行了。显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840年之前,清政府很多问题也就出来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实际上,1796年和1820年,才是清政府走向衰败不得不提的两个重要年份。我们一个一个来说清楚。
1796年,我们知道前一年乾隆退位了,这一年是嘉庆元年,乾隆做起了太上皇。但是就在这一年,白莲教起义发生了,之后数年中,清政府就不得不调动多个省份的军事力量,和白莲教展开搏斗,最后才平定下来。但是这一个过程,说实在话清军表现远远不如150年前他们的前辈。1796年,我们看到了是军事逐渐下挫的清政府。
(嘉庆这个皇帝,真心没多大作为,不过承前启后来看,他不如乾隆,他的儿子也不如他)
1820年,这一年也比较有意思。隔年1821年道光即位了,但是1820年也算得上是一个里程碑。这是因为,嘉庆整个二十多年几乎是碌碌无为的,在位期间实际上如上我说到的盐政、漕运和河运都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在嘉庆年间,人口的突然暴增导致人地矛盾严重起来。
所以,通过1796年和1820年,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清政府在若干个层面出现了无数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已经被嘉道年间的不少官员和学者认识到,如陶澍、魏源、龚自珍、包世臣等人,但是,即便是他们大声疾呼,似乎也没有更高层关注到。
也就是说,1820年到1840年这二十年间,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失去的20年。清政府的问题已经足够严重了,严重到必须要加以改变的地步,但是道光浑浑噩噩。他的浑浑噩噩,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惨败。
(包世臣是笔者比较喜欢的一个清朝学者,此人很聪慧,能够看出清朝的若干弊病,但是他官职太低,说的话很多人是不听的)
乾隆到嘉庆到道光,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对清政府的衰败都有责任。乾隆好大喜功,四处征伐,反而导致清政府财政问题出现,军事也连带出现问题;嘉庆碌碌无为,对出现问题不闻不问,又导致了更多的问题;而到了道光,则是浑浑噩噩。这样子一来,清政府不出问题,那才是一件怪事。
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估计很快,大约会在1870-1880年间被各类起义打垮,但是西方的入侵反而使得之前已经激烈的国内矛盾得到缓和,让清政府还能多延续数十年,这才是怪事一桩。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