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先生,“四知先生”、“清白吏”杨震的清廉之道和传世家风
在我国古代的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吏,他一生廉洁奉公、清白传家被人们广泛传颂,“四知先生”、“清白吏”是他身上耀眼的标签,人们每每说起历史上的清官,自然就会想到他。
杨震身世显赫,其八世祖杨喜追随汉高祖刘邦建功立业被封为赤泉侯,其高祖杨敞是汉武帝儿子汉昭帝时期丞相,后封为安平侯,到他父亲杨宝这一辈时,专心研读西汉经学家欧阳生的学说,隐居不仕,以教书为生。

杨震的成长经历深受其父影响,少时好学,博览群书,精研经学,学问深厚。但他长期拒绝州郡征召,像他父亲一样以教书为业,清贫度日。随着年龄的增长,“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直到五十岁,说不上出于什么具体原因,杨震开始在州郡做官。后来大将军邓陟慕其名节,举为茂才,一路提携,杨震踏上了大器晚成的仕途之路,并最终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杨震信奉儒家学说,身体力行,为人做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一以贯之。
因为工作需要,杨震到东莱任太守,在去东莱的路上,途径昌邑。他早先任荆州刺史时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此时正在昌邑当县令,听说自己的伯乐路经自己地盘便殷勤拜见。到了晚上,王密怀揣十斤金子要送给杨震,权做路途费用。
这就有了史书记载的那段对话: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为无知?
结果杨震坚拒不受,王密羞愧离开,从此,杨震便有了“四知先生”的别称。

后来,杨震转任涿州太守,在涿州任上,他坚持一贯的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谒见。一些老友和长辈看到他的儿孙经常吃粗粮,徒步当车,就劝他为子孙留下些产业,杨震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反而对他们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当官发财、光宗耀祖让家人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是古时许多人的想法,杨震的话一定颠覆了当时大多数人的思想认知,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杨震仕途起步虽晚,但官却做得不小,生前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徒,可谓位高权重,而他最终的人生结局并不好,常常令人唏嘘不已。
杨震晚年奉召入朝为官时,时局渐变,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圣明善良的邓太后去世了,奸臣和内宠开始胡作非为,杨震上疏谏诤,但没有得到皇帝重视,反而因为触犯了皇帝宠信的人而引起皇帝不满,宦官樊丰等人在一边煽风点火,杨震被罢免遣送回本郡,行至洛阳夕阳亭时,杨真慷慨激扬说: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幸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
于是饮毒酒而亡,时年七十多岁。
待到新皇帝汉顺帝即位,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到皇宫前为杨震的事情鸣冤,朝廷上下都称赞杨震的忠义,汉顺帝下诏任命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百万钱,按礼制将杨震改葬在华阴潼亭。
据说,杨震下葬之前的十多天,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一只高一丈多的大鸟来到灵前俯仰悲鸣,眼泪滴落在地上,葬礼完毕后才飞走,郡守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皇帝感念杨震生前的忠义、蒙受的冤屈,下诏派遣太守丞准备了猪、羊等祭品,以中牢的规格祭奠杨震,当时的人们还在杨震墓前立了一尊石鸟像。
只可惜,死后的哀荣对杨震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但杨震的良好家风却传承了下来。
史书记载,杨震的次子杨秉,年少好学,精通经学,长大后长期隐居不仕,在家教授弟子。四十多岁时应司空征召,任职侍御史,后来历任豫州、荆州、徐州、兖州刺史,又升任任城相。
自从担任刺史,杨秉按照每日用度领取俸禄,绝不接受多余的俸禄。他的旧属拿着百万钱送给他,他闭门不见,很有其父当年暮夜却金的精神风范。俸禄之外,一无所取,其清廉让人感佩。
杨秉生性不饮酒,因此他的圈子里少了很多酒肉朋友,那些阿谀奉承、见风使舵之徒也失去了献殷勤的机会。
杨秉的夫人很早去世,他没有再娶,这在那个时候是非常难得的一种美德,赢得时人赞扬。
杨秉所到之处,都以淳厚清白而知名,他的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称得上古时官吏的典范。
杨秉自己曾经从容地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他是担得起这样的自诩的。

杨秉做官一直做到太尉,跻身三公之列。和他的父亲一样,位居高位,不做好好先生,朝政每有所失,皆能直言规谏,不但自己洁身自好,而且敢于仗义执言。
杨震任太尉时,东汉王朝宦官专权,官吏贪赃枉法,百姓怨声载道,他在其位,谋其政,尽心尽职,看到贪腐遍布,杨震不断上奏皇帝,先后有五十多个贪腐残暴官吏被惩处,一度令天下肃然。
七十四岁时,杨震因病去世,皇帝赐他陪葬帝陵的待遇,这在古时算得上莫高的荣耀了。
杨震的一生和他父亲相比算是非常幸运了,这让很多喜欢他们父子的人感到欣慰。
好人有好命才能让人们感觉到历史的温度,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世间的美好和希望。
(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文|褚延锋
壹点号储己图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