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李玫瑾的避实就虚

2025-02-25 学习 评论 阅读
  

  李玫瑾的避实就虚
大自然蕴含的知识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分子的局限则是必然的。

  

  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又取刀用弹钢琴之手法连续弹出哆来咪发索啦西哆杀人致死,然后驾车逃走。在案情审判期间,少不了专家的聒噪,最最有名的还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的解说:他(药家鑫)弹钢琴,手习惯了向下连续动作。由此引发了大量的感性和理性的网民的谴责。而李玫瑾教授不愧为教授,她专门写文来解释她的理由。我们就来看看教授的避实就虚的为自己为药家鑫的解脱之词:

  

  1、李玫瑾写到:“客观地说:药家鑫的犯罪行为,不仅给被害人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绝望与痛苦,同样,也给他自己的家庭、给他自己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绝望与耻辱。”首先说,这是不客观的。因为李玫瑾教授将生者和死者的家庭的反应是等同的,教授评价被害人的家庭是绝望和痛苦,药家鑫的父母是绝望与耻辱,虽然有痛苦和耻辱的区别,但这个区别是否客观是不值得商榷的,所以说李玫瑾教授的描述首先是不客观的。李玫瑾的后果的等同,其实是对被害人的严重不公和对故意杀人犯的严重偏袒:应该死的活者的痛苦没法和应该活的死者的家庭相比。

  

  2、李玫瑾教授继续写到:“但我当时仍有几个疑问:第一,他为何随身带刀具?第二,他家是否有农村人,为何他对农村人如此态度?第三,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背景造成就了他如此的心理问题?第四,他在扎被害人时,早期说是8刀,法庭说是6刀,我当时的疑问是:他撞人后又扎人,被害人有的只是呻吟和惨叫,他是如何在这种声音中扎了那么多刀?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教授有的疑问,普通人都有,但教授的思维如果和普通人一样,尤其是这里的疑问,都是对故意杀人犯的思考,她没有对死者进行思考,那就是大大的不公了。细节可以决定成功,同样可以决定纵容杀人犯。教授的脑海里都是杀人犯的,而没有死者的。教授的思考能力还只在有形(活人)的范畴里,而不能进入无形(死者)的范畴里。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李玫瑾教授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学,不是死者心理学。客观地讲,李玫瑾教授应该认清自己的局限性,尤其是牵涉到有人命的案件,因为她的偏颇和她的专业是相关的,是有习惯性偏颇的。

  

  3、李教授描述了不少药家鑫的生活细节以后,总结到:“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甚至是身边的父爱……”因为死者不是她的研究范围,所以李教授站在药家鑫一边。但我们想得到的是公平,是死者和生者之间的公平,不是药家鑫的知识多少,家庭财产多少,长的是否面善,杀人时弹的是什么曲子。如果追究起来,我们可以试问李教授,药家鑫杀人时是按照什么曲目杀的,他为什么用这个曲目而不是那个曲目来杀,为什么这些曲目能够用来杀人,而不是来救人,如果有些曲目是用来杀人的,是不是那些音乐教授是帮凶,李教授能够回答这些问题么?其实一句话,不知道和杀人后该不该偿命是分开看的,因为知道不知道没法界定,是模糊的,是可以作伪的,杀人偿命是清楚的,尤其是故意杀人。

  

  4、李教授写到:“分析到这大家能否明白:他的犯罪行为“目的”很明确——摆脱麻烦,但是,他的“动作”为何是这样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停顿?一下子完成?”到这里,我们就非常清楚了,李教授关心的是犯罪目的的明确不明确——摆脱麻烦,但我们马上就不清楚了,摆脱麻烦是杀人的理由么?还有,因为摆脱麻烦的故意杀人犯就可以不死么?李教授的思维既不能心细如发,也不能全面客观,只是在她关心的局部范围考究有利于她的所谓细节。这就难免,教授的偏颇有力的结论遭到感性和理性的人们的共同讨伐。

  

  5、李教授的结论是:“只有技能,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他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杀人示范、也没有相似的训练(如特种兵可能有相似训练),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8或6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难道与当今社会中许多将艺术变成机械行为的教育无关吗?”李教授从粗陋不堪的细节里得到了没有情感,没有观念,没有底线后,一下子将责任推到了社会,但李教授还是不放下8或6刀的动作与练琴有关的匪夷所思的结论,这里我们不得不帮着李教授开拓一下思路:如果药家鑫的睡眠时间比练琴时间多,那么为什么药家鑫杀人时没有选择睡过去而选择弹钢琴呢?如果因为睡眠时间少于练琴时间,那药家鑫更应该在杀人时选择睡眠而不是弹钢琴。如果将思维局限在8和6的区别上,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因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0和1的区别,8和6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而0和1才是质的区别。就是为了防止只有技能,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的人再次出现,我们才应该用生者和死者的公平更应该用以命偿命的法律来实现这种公平,否则,我们社会就会出现以杀猪手杀人,用跳舞脚杀人,用理发刀杀人等等。

  

  6、李教授最后写到:“药家鑫的案件,真正有点评价值的不在于他本人将受到什么处罚,而在于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相似的家庭,如何让这些家庭中的父母警醒;任何艺术、技能、知识、学历,只有在让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其价值。”李教授一下子脱离了还没有定案的本身,进入到了学术和其他领域。这里,李教授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时机不对。如果本案了结了,李教授的狭隘的心理分析可以公布。药家鑫案件目前真正值得评价的价值,就是案件本身,而不是一闪身去警告类似的家庭,虽然这是对的。

  

  中国的很多教授和专家,也就是知识分子,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笑话,就是他们只存在于他们狭隘的时空里,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喜欢分离拒绝统一,喜欢形而上,而拒绝辩证法。到最后,还是弄到不如普罗大众的感性来的正确。

  

  附:

解析:弹琴的重复动作如何成为行凶的手法  

  李玫瑾

  

  在法庭一审药案的当晚,我在央视新闻做了一个简短的点评,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众多网民的愤怒,惯青的恶语我可以不反应,但做为许多人的严肃批评,我认为,我应该有一回应:

  

  “今天看到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某电视节目做嘉宾,分析点评药家鑫案时说,药家鑫连捅八刀杀人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不幸被观众抓住了话柄。 “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罪犯杀人的凶残,到了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这里,变成了艺术。如果药家鑫看到这一期节目,听到李教授如此的分析,说不定会有一种艺术的冲动与兴奋。高,实在是高。他仿佛在演奏一场命运的交响曲,无辜的张妙,在他“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中,生命嘎然而止,药家鑫的演奏成了张妙生命的绝响。……(摘自《教授,请勿在亡者的伤口上撒盐》 四川在线 (2011-3-28 17:10:33) :四川在线-麻辣烫评论

  既然此话引起那么多人的愤怒,我认为,我有必要解析一下这句话的原意与背景——

  客观地说:药家鑫的犯罪行为,不仅给被害人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绝望与痛苦,同样,也给他自己的家庭、给他自己的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绝望与耻辱。我想,只要已为父母的人,这句话一定能够理解!

  

  我早在两周前的辽宁卫视点评此案时,就已经谈到我们教育中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对生命敬畏的教育。但我当时仍有几个疑问:第一,他为何随身带刀具?第二,他家是否有农村人,为何他对农村人如此态度?第三,他有一个什么样的成长背景造成就了他如此的心理问题?第四,他在扎被害人时,早期说是8刀,法庭说是6刀,我当时的疑问是:他撞人后又扎人,被害人有的只是呻吟和惨叫,他是如何在这种声音中扎了那么多刀?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于是,当央视记者告诉我要点评这个案件时,我认真地草拟了20道问题让他们带去了解。

  

  在我看到答案之前,我对他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他的观念有严重缺陷,他的社会情感和性格有严重缺陷,但是这些判断仍不能回答我前面的疑问。直到我在新闻1+1录制中,我才看到他在法庭上的回答,我才明白他的问题所在:

  

  他的家庭在中国有千千万万,曾做过军人的父亲与本份的母亲,靠着自己辛劳的工薪,养了一个儿子,寄予了多少的厚望,尤其做过军人的父亲,几乎拿出管理军人的模式来管教这个儿子,药在接受我的问题提问中,许多回答证实了我的判断:他几乎没有记住父母常说的话,即没有爱语唠叨形成的观念,他从小到大有的就是不断地练琴、在地下室练琴,剩下一点时间又是父亲给补习功课。

  

  在他的生活中,没有其他的接触,尤其是没有与伙伴的玩耍,没有生活的感受,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甚至他讲:在去自首的路上,他阻止母亲给父亲电话,因为他太怕父亲了……,当母亲告诉他:父亲严厉的外表后面其实很爱他,甚至非常为他自豪时,他才答应去自首。从中我看到的是:他不知道的东西太多,甚至是身边的父爱……

  

  现在的问题是:他的生活里有什么?他知道些什么?——回答很简单:有的只是练琴(这是一种技能动作);知道的只是对父亲的惧怕、别让父亲斥责……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多么普通、又是多么典型的严父慈母的家庭?药家鑫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与努力,他的钢琴考过十级,他还以出色的成绩进入音乐学院……,如果不出这起案件,有谁会质疑这样的家庭教育有问题??

  

  问题还在于:他在这起犯罪中:前没有犯罪预谋,后没有正面冲突,带刀是因为他第一次去较远的城郊结合部教琴,他怕他自己显得年龄小,又开一辆新车而被人抢劫,于是,当天买下这把刀,他说,当他在黑暗中撞人后,走近被害人,只听到呻吟,于是,脑中出现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话……他说:想都没想都持刀扎向被害人,多少刀他自己也不清楚,然后跑向自己的车逃走,走后他不知道扎过多少刀,怎么扎的,被害人是死是活也不知道……

  

  分析到这大家能否明白:他的犯罪行为“目的”很明确——摆脱麻烦,但是,他的“动作”为何是这样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停顿?一下子完成?

  

  我这一分析是想说明:他的父母花费了那么多钱培养这么一位弹钢琴的儿子,结果是:只有技能,没有情感;只有动作,没有观念;只有逃避,没有底线;他的行为是在没有任何杀人示范、也没有相似的训练(如特种兵可能有相似训练),几秒钟内,一下子就是8或6刀,这种动作方式难道与他平时练琴无关吗?难道与当今社会中许多将艺术变成机械行为的教育无关吗?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时,经常要从他们在现场的犯罪动作中找出他平时的生活背景或影子,从而发现嫌疑人的生活范围与特征,描述出一个从未见过的嫌疑人,我认为,药的作案行为与他平时训练最多的行为有关——这一分析完全是正常的专业分析,是发现他行为问题的由来,我不明白:这一分析怎么就成为:将扎人动作与弹钢琴相比,将杀人称为艺术?——后面的话本来就不是我的话,更不是我的意思,诸位愤怒的网友与先生们:您们不能将您们想象的东西加在我的话语后面,然后,对”此话+我“进行轰炸!我不能接受您们这种批判。

  药家鑫的案件,真正有点评价值的不在于他本人将受到什么处罚,而在于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相似的家庭,如何让这些家庭中的父母警醒;任何艺术、技能、知识、学历,只有在让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其价值。

  

  这才是我分析的初衷……

标签:教授   没有   杀人   动作   他的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