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实物财富、信用货币与帐面资产——重读《货币战争》的启示

2025-02-13 学习 评论 阅读

实物财富、信用货币与帐面资产——重读《货币战争》的启示
  
  作者:龙吟傲风
  
  
  
  
  
  
  
  
  
  一.贵金属本位制:生产过剩时代的绊脚石吗?
  
  
  
  1.生产能力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
  
  大多数人都认为贵金属本位制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但未必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必然,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不能从金融学中去寻找答案,而应该从社会政治学中去寻找。
  
  “资本主义在它诞生的一百年里,创造出来的产品比它以前一切世代的总和还要多。”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商品经济,何谓“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专门用于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的经济生产天生就带有强烈的扩张性,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在早期资本积累阶段需要不断征服一个又一个殖民地的根本原因,因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材料资源产地和工业制成品销售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逐步用于实际生产,我们通常说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在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必然结果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那就是:生产能力过剩。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这样一句话:“人类社会的终极矛盾,就是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乍看之下,这和前面的生产能力过剩似乎是自相矛盾,既然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多到过剩的地步了,怎么还会缺乏呢?
  
  这种看似矛盾的假象其实源于一个错觉,即混淆了“需要”和“需求”的不同。学过西方微观经济学的都知道,翻开任意一本书籍或者教材,开始的第一章必然先谈的是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供给大家都理解,不再多说,需求怎么定义?字面上的定义可能不止一种,但是本质只有一个,我们可以将之概括为:“可能得到满足的需要”,反之,不可能得到满足的需要就只是需要,而不是需求,打个比方,一个月收入一千元的人想要拥有一辆劳斯莱斯轿车,那就是需要不是需求,而一个月收入一千万的人想要拥有,那就是需求,两者的区别在于客观条件限制的不同。
  
  如果针对“有效需求”而言,那么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能力确实,而且一直是过剩的,这一点在早期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牛奶已经多到需要往河里倾倒了。
  
  面对递增速度如此之快的实物财富,货币的创造能否跟的上节奏呢?在贵金属本位制下,显然是不可能的,“银行可以发行纸币,但只有上帝才能发行黄金”,技术进步或许可以提高开采和冶炼速度,但是储量限制不是人类可以控制的,所以贵金属本位制被淘汰是必然的,这是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结果。
  
  
  
  2.贵金属本位制一定导致通货紧缩吗?
  
  在《货币战争》中,作者宋鸿兵提出了一个与大多数人的习惯认知截然相反的观点(详见第10章第2节),宋认为在贵金属本位制下,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威胁,为了证明其观点,宋附上了相关资料数据
  
  “1974年7月13日,《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一份令人震惊的英国整个工业革命时代的物价统计报告。从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间,在金本位的运作下,英国的物价在长达250年的漫长岁月中保持着平稳而略微下降的趋势。”
  
  “1800年,美国的的物价指数约为102.2,到1913年时,物价下降到80.7。在整个美国工业化的巨变时代,物价波动幅度不超过26%,在1879年到1913年的金本位时代,物价波动幅度小于17%。美国在生产飞速发展,国家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历史巨变的113年里,平均通货膨胀率几乎为零,年均价格波动不超过1.3%。”
  
  “在金本位之下,欧洲主要国家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经济空前发展的关键时代,它们的货币同样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
  
  法国法郎,从1814年到1914年,保持了100年的货币稳定。
  
  荷兰盾,从1816年到1914年,保持了98年的货币稳定。
  
  瑞士法郎,从1850年到1936年,保持了86年货币稳定。
  
  比利时法郎,从1832年到1914年,保持了82年货币稳定。
  
  瑞典克朗,从1873年到1931年,保持了58年的货币稳定。
  
  德国马克,从1875年到1914年,保持了39年的货币稳定。
  
  意大利里拉,从1883年到1914年,保持了31年的货币稳定。”
  
  那么这些数据是否可以证明贵金属货币的供给数量足以满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数量的极大增长呢?
  
  我以为还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到。
  
  第一个是贵金属的来源问题。众所周知,“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早期的殖民者就开始满世界的扩张殖民地了,而且每到一地,第一个目标就是寻找贵金属(“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这以最早开始海外探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最为典型,据统计,16世纪葡萄牙从非洲就掠夺了二十七万多千克黄金,折合270吨以上,而在美洲,从1521~1600年的80年中,西班牙殖民者掠走黄金20万千克,白银1.8亿千克,光黄金就折合大约200吨,大量流入欧洲的贵金属提供了充足的货币供给,极大的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在欧洲造成了贵金属本位制历史上的唯一一次通货膨胀,当葡西衰落以后,英法等后起之秀们在殖民地的经营方式开始逐步从纯粹的暴力掠夺往自由贸易转变,但因为贸易双方生产力的差距,所以西方国家主要还是以输出产品,输入货币为主,用现在的通俗语言来说,就是巨额的贸易顺差。
  
  殖民经济确实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源源不断流入的黄金白银弥补了生产力过剩带来的货币不足,我个人认为,宋在《货币战争》里所提到的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工业化过程中(从意大利的31年到英国的250年)仍能保持物价的稳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得到了世界其它地区的“贵金属输血”,但是,这种方式的性质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货币转移”而不是“货币创造”,把世界其它地区的货币都提供给西方使用,而其它地区的贵金属也总有枯竭的一天,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生产能力的越来越强,世界上的贵金属最终必然会全部集中到西方,到那时候就不会再有外地的金银流入了,西方终归有一天会面临货币供给不足的局面。
  
  第二个是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早期,实行的是非常放任的自由市场模式,这是一种本质上的“丛林法则”,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资本家一方面拼命扩大生产能力和销量,一方面拼命压低生产成本,包括工资,最后导致社会财富大量的集中到资本家的手中,而西方的底层民众手上则没有充足的货币以满足商品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而殖民地由于长期以来贵金属的大量流出,也无法造成足够大的有效需求,这又会造成对西方产品出口数量的制约,于是形成恶性循环,生产能力开始萎缩,社会停步不前。
  
  
  
  3.金银升值会怎么样?
  经济生产能力既然已经提高,就绝对不会有人再想把它降下去,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蒸汽机时代谁还愿意用手工小作坊?如果生产能力持续增强,而贵金属供给不足的局面最终又必然会到来,那么产品降价,货币升值将不可逆转,长期而剧烈的通货紧缩无法规避。那么或许有人会问:那就放任市场来调节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否可行呢?金银不够用,那就让金银升值,产品降价好了。
  
  这是绝对不行的!这样做只会扼杀经济生产的积极性,以资本主义时代生产能力的增加速度来看,如果货币供给保持不变,那么货币的升值几乎肯定将会以“明显看得见”的速度发生。产品的生产需要有一个时间周期,而到周期结束的时候产品已经跌价了,试想假如你是一个生产者,用100块钱的投资生产出可以卖110块钱的产品,你当然愿意干,但是等几个月以后你的产品生产出来了,可是只能卖90块钱了,那你怎么办?
  
  还有一个雪上加霜的因素就是资本的趋利本性,如果除了货币在涨,其他东西都在跌,那么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只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任何产品,也就是所谓“持币待购”,这将更进一步加剧市场上的通货紧缩;而手头上持有大量货币的人还可以进行放贷,收取利息,这更加拉大了金属货币和实物产品的价值差,因为专门的“食利阶层”(请允许我这么称呼职业放贷者们)在贷款到期之后,收回的不止是本金,还有和本金一样以金属形式存在的利息,而要支付这部分利息,借贷者需要拿更多的实物产品来换。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手中的货币越来越多,而愿意生产产品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停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以上几段都是用来分析贵金属本位制下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而实际上,人类最终采用的是另外一种方式,也就是信用货币本位制,我上面提到的问题不会发生,但会有新的问题发生,我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分析。
  
  
  
  
  
  
  
  二.信用本位制:不稳定的价值计算标准
  
  
  
  1. 资本的报酬:通胀的最根本来源
  
  资本的报酬是利息,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识,如果单从资本所有者的角度看,资本产生利息的过程是一个不涉及到实物财富数量变化的过程,这正是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根源。
  
  请看《货币战争》中关于近代英格兰中央银行发家的一段话
  
  “人们长久以来就知道金匠银行家(Goldsmith Banker)最有利可图的就是发行银行 券,这些银行券其实就是储户存放在金匠那里保管的金币的收据。由于携带大量金币非常不便,大家就开始用金币的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从金匠那里兑换相应的金币。时间久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后来这些收据逐渐成了货币。聪明的金匠银行家们渐渐发现每天只有很少的人来取金币,他们就开始悄悄地增发一些收据来放贷给需要钱的人并收取利息,当借债的人连本带息地还清借据上的欠款,金匠银行们收回借据再悄悄地销毁,好象一切都没发生过,但利息却是稳稳地装进了他们自己的钱袋。一个金匠银行的收据流通范围越广,接受程度越高,利润就越大。而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的流通范围和接受程度都是其它银行远远无法比拟的,这些国家认可的银行券就是国家货币。”
  
  对于金匠银行家而言,他所做的只是多增印了一定数量的票据并放贷出去,等借贷人还本付息之后,再把多余的票据销毁,这样就看似保证了金币和票据帐面数量上的相符,可是银行家在放贷过程中是要收取利息的,也就是说,银行家仅仅通过了让某一部分货币的所有权在某一段时间内被转移给他人就获得了收益,而这个收益是无关实物财富或者说实际存在的物质产品的,这就叫做“以钱生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食利”,银行家自己在没有生产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的情况下,货币的数量增加了。那么这部分利息应该怎么办呢?总不可能像墙上的画饼一样永远只存在在银行家的脑海里,如果哪一天银行家要将其帐面上的利息财富货币化,那么就必然会导致对原有债务对应结构的破坏,这种现象如果大规模的普遍出现,就会形成所谓的“资本运营”,金融产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种食利行为在贵金属本位制下颇受限制,而在信用本位制下,则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正塌实可靠的财富必须是以地球现有资源为原材料,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这样的财富才适合和货币一一对应,没有实物产品支撑的帐面上的债务数字,是不可能全部变现的,现代银行依靠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杠杆放大效应,还能应付一般的情况,但是如果出现大规模交易,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
  
  以下是《货币战争》中的相关资料
  
  “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由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样一来,国王有钱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了,银行家放出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巨额贷款和得到了可观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只有人民的税收成了被抵押品。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国政府的赤字直线上升,从1670年到1685年,英国政府财政收入是2480万英镑,从1685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5570万英镑,但英国政府的从英格兰银行的借贷从1685到1700年暴涨了17倍多,从80英镑涨到了1380万英镑。
  
  更妙的是,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由于要偿还利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需求更多的货币,这些钱还得向银行借债,所以国债只会永远不断增加,而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银行家的钱袋,利息支出则由人民的税收来负担!
  
  果然从此以后,英国政府就再也没有还清债务,到2005年底,英国政府的欠债从1694年的120万英镑增加到了5259亿英镑,占英国GDP的42.8%。”
  
  
  
  2. 贷款消费明天:把需要变成需求
  
  按揭透支实在是一个很有趣的发明,它对信用本位制下的货币供给起到了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按揭透支,说白点就是今天花明天的钱,对个人来说这没有什么,反正都是花自己的钱,但是对银行来说就有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怎么把将来的现金流搬到现在来?教科书告诉我们,货币的发行量是根据发行时候社会实物财富的量来决定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将来的通货就应该和将来的社会实物财富相对应,通过透支,把将来的货币弄到今天来,怎么弄?没有时间机器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提前印刷。
  
  假设你要买一套房子,需要100万,你只有50万,于是剩余的50万采用按揭透支来支付,每年偿还5万,10年还清(为了方便起见,我就不考虑利息因素了),但是卖房子的人不可能每年收你5万,等你10年,所以必须是银行一次性把50万付给卖房子的人,你在未来10年慢慢和银行结算。
  
  将这种情况扩大到大多数消费者和大多数行业,则必然会造成银行放贷的急剧增加,银行的资金最终来源于储蓄,如果人人都采用按揭消费的办法,那么银行的储蓄必然会被消耗干净(更不要说透支者多半不可能有足够的储蓄),甚至用掉所有储蓄都有可能无法满足资金需求,银行如果不增加印刷,则只有倒闭一条路了。而且银行增加印刷的理由很充分:既然是透支消费,那么银行多印刷出来的货币将来将由借贷人偿清。
  
  于是,未来若干年的货币现在一下子涌入到了现在的市场上,由于货币满足了生产能力的需求,所以生产能力必然会继续增加,消费者买的多了,生产者自然卖的多,供给曲线是向上的,结果又反过来要求透支更多的货币,形成一个数量不断扩大的供需循环。
  
  而对于借贷人而言,将来还债也是需要货币的,可是将来的货币已经提前印刷出来了,那怎么办?总不可能不再印刷吧?于是还得再印刷,也就是说,同一笔财富对应的货币经过了多次的反复印刷,先是被银行作为购买力支付给生产商,然后是被银行作为工资发放给消费者,再然后是被消费者作为还款返回给银行,于是最终银行手里又握有一大把转了一圈又回来的货币,但它理论上已经不能再买东西了,因为老早就买过了,不过这个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根本不用考虑“用过的货币是否应该销毁”这种愚蠢的问题,透支消费每天都在进行,这些货币可以作为下一轮货币的提前印刷替代品,或许还不够,因为科技和社会在进步,生产和消费都在不断扩大,于是周而复始。。。。。。
  
  从本质上看,透支消费这种行为就是“把需要变成需求”,通过突破时间限制把原先不可能被满足的“需要”变成可以被满足的“需求”,但是时间是不会变短的,也不可能通过时间隧道把明天的货币转移到今天来,所以增加印刷是必然的,通货膨胀也是必然的。
  
  “列宁曾说过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没有任何手段能像它(通货膨胀)这样如此隐蔽和可靠地来颠覆现政权了。这个过程潜在地积聚了各种经济规律中的破坏因素,一百万人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凯恩斯, 1919
   “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将没有安全的财富栖身地。这就是那些福利统计学家激烈反对黄金的秘密。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它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 格林斯潘, 1966
  
  
  
  
  
  
  
  三.金融衍生品:让货币从通胀到通缩
  
  “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Notional Value)总额几乎为零,到2006年,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GDP总和的8倍多。其增长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足以撑破任何正常的人类想象力。”
  
  “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的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市场报告中指出,美国最大的5家银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花旗集团等,占全部902家银行金融衍生产品总和的97%,收入占94%。在所有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类别中,规模最大的是“利率产品类” (Interest Rate),占整个盘子的83%,名义价值为98.7万亿美元。”
  
  (以上两段资料摘自《货币战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当今世界的货币供给是过多的,也就是通胀,这将导致货币的“流动性泛滥”,但是就在全世界一片喊“胀”之时,却有少数人在高声喊“缩”,更奇怪的是,事实上“流动性枯竭”确实存在,目前经济界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情——美国次级债市场就属于这种情况。那么为什么在货币供给如此过量的情况下美国的次级债市场还会资金不足呢?原因就在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及其导致的巨大资金吸力。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真实状况,就以最热的房地产为例。
  
  “政府特许机构(Government Sponsored Entity)在这里指美国政府特许授权的最大的两家房地产贷款的公司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这两家公司负责建立美国房地产贷款的二级市场,其发行的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债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实际上美国银行系统所发放的7万亿美元的房地产贷款中的大部分,都转卖给了这两家公司。他们把这些长期的房地产按揭打成包,做成MBS债券,然后在华尔街出售给美国的金融机构和亚洲的中央银行。在他们所发行的MBS债券和他们从银行手中收购的房地产按揭贷款之间存在着一个利差,这就构成了这两家公司的利润来源。据统计,美国有60%的银行持有这两家公司的债券的资金超过银行资本的50%。”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美国政府授权的房地产贷款二级市场的垄断经营商,美国政府对这两家公司提供着间接的担保。所谓间接,就是美国政府对这两家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信用额度(Line of Credit),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动用。另外,美联储可以对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进行贴现,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将他们的债券进行货币化,近半个世纪以来,除了美国国债,还没有任何公司的债券有此殊荣。当市场得知房利美和房地美所发行的债券几乎等于美元现金时,其信誉度就仅次于美国国债了。所以他们所发行的短期债券的利息仅比国债略高,既然有如此低廉的融资来源,当然购买自己的长期债券仍然有套利的空间。”
  
  “如果由于金融黑客突然攻击美元,恐怖分子对美国进行核袭击或生化袭击,黄金价格持续暴涨等突发事件,美国国债市场势必剧烈震撼,GSE要是一旦出了问题,数万亿美元的债券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内丧失流动性,美联储甚至来不及出手相救,而这样的规模崩溃即便是美联储也只能是有心而无力救助。最终60%的美国银行可能被拖垮,高度脆弱的370万亿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会发生雪崩,世界金融市场将会出现恐怖的疯狂逃亡景象。GSE所折射出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巨大风险仅仅是冰山一角。”
  
  (以上三段资料摘自《货币战争》)
  
  私募股权大概是所有金融工具的鼻祖了,不过最早的股票至少是一股对应一份与面值相等的货币,发行多少股,就有多少钱,而随着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出现,杠杆效应越来越大,收益和风险也都在同步提高,先是可以放大交易量的期货,然后是不涉及实物交割,纯粹帐面交易的期权,再然后是以按揭票据本身作为投机对象的金融工具,还有各种贴现票据,长短期股指期指和约等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金融资产越来越大,并严重高于实物资产,而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们甚至会造成帐面价值大于通货数量的情况。
  
  美国这回次级债市场危机就属于这种情况,原本美国次级债市场本身的能量有限
  
  “美国总的按揭贷款市场差不多有13万亿美元,其中跟住房有关的金额是10万10.4万亿美元。这10万亿美元中,有2万多亿美元是过去3年新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现在有一些家庭没法还住房按揭贷款的利息和本金,这占的比例还非常低,不到3%。特别是次级按揭只占10万亿美元中的13%,共1.3万亿美元,其中大约有5%,也就是670亿美元的贷款出现问题还不了了。可是,即使针对这出问题的670亿美元贷款,放贷方最后至少能拿回来一半。”——陈志武
  
  但是,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强大的“放大”功能,资金流动量需求和风险都被放大了,在美国这种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地方,不仅是社会上闲散的现金会被投入金融炒作,大量原本有主的有价证券也会以做抵押的方式参与进来,如果美国次级债市场仅仅是消耗光了现金,那么是根本没有必要动用欧、美、日三大央行共同出面救市的,更没必要在短短时间内投进去高达几千亿的资金,对于这种情况,唯一合理的解释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金融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包括现金和可以流通的有价证券,都已经被套牢了,美国次级债市场已经进入了不折不扣的“流动性枯竭”的状态!!!
  
  仅仅一个美国的次级债市场就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被放大到这种地步,那么全球金融市场呢?用《货币战争》中的话来说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爆炸性的成长,政府的监管早已远远落后了。大量衍生产品的合同是在正规交易市场之外进行的,也叫做“柜台交易”(Over the Counter),在会计制度上,也很难将衍生产品的交易与常规商业交易相类比,更不用说税务计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了。由于其规模庞大,金融杠杆比例严重偏高,对家风险难以控制,政府监管疏松,对于金融市场而言不啻为一枚定时核弹。正是由于这个投机市场的空前繁荣,大量吸呐了美国债务利息支付所“创造”的天文数字的流动性。只要巨额新增发的美元和海外回流的美元被这个高速旋转的市场所裹携进去,而不至于大量泄露到其它市场上,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就会奇迹般地被控制住。同理,一旦金融衍生市场崩盘,我们将见识到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
  
  银行发行了太多的货币,造成了货币供给数量远超过实物财富供给数量,于是通货膨胀产生了;金融市场又创造了太多的金融衍生品,造成了货币增加速度远跟不上衍生品交易单的增加速度。
  
  我们的货币,在面对实物财富的时候是那么的泛滥庞大,在面对金融衍生品的时候却又那么的枯竭不足,金融衍生品,一种更危险的虚拟财富帐面数字游戏,已经强大到了能让通胀变成通缩的地步。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名义上所拥有的帐面财富中,真正的靠得住,不会贬值的财富,究竟有多少呢???
  
  写于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

标签:货币   银行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