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开放金融与中国人死得其所
开放金融与中国人死得其所
何必
您要想投资相对成熟的港股市场,现在有一个途径,但是目前老百姓还不是很接受。说到QDII,大部分普通人对这个经济术语都很陌生。记者:“QDII知道吗?”市民:“不是特别清楚。”“QDII,知道。”(记者:您大概给我们描述一下?)“这概念我实在说不清楚。”“不知道,我还真不知道。”国内股市的火爆,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也让大家忽视了寻找其他的投资渠道,QDII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理财产品,它的中文名字叫“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它是在国家境内设立,经有关部门批准从事境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债券等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简单点说就是您把钱交给银行,让银行帮着您在境外进行投资理财。这项业务从去年4月上市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共有22家银行开展了此项业务,可到目前为止,他们在海外的业务总量仅有9亿美元,这与最初央行制定的148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额度相比,使用率仅为6%。究竟是什么让投资者如此冷淡QDII产品呢?中央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参与境外投资的话,环节过多,比如说国内银行收了老百姓的钱,可能还要委托给境外机构,环节太多,成本太多,另外老百姓最关键的是不了解境外市场。”而除了环节繁琐,今年以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也成了QDII发展的障碍。央行5月21日起又扩大了他们把兑美元的交易价浮动幅度,由之前的0.3%扩大至0.5%,这就意味着我国运行人民币有更大的波动。如果普通投资者想要投资QDII,就需要先把人民币兑换成外汇,委托银行投资,然后再把投资收益的外汇换成人民币进行结算两道程序,这也就意味着QDII产品要承担两倍由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就目前市场上推出的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都是在5%以内,考虑到人民币的升值的话,外汇投资的收益率可能不足2%。”如果拥有外汇的投资者直接投资于QDII,并以外汇进行结算的话,收益率略高一些。不过,除了内地股市外QDII仅可投资于港股,它将香港股市带来63亿美元的资金,这个数字对于内地投资市场来说只是分流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资金,对内地股市和香港股市带来的影响都不大。丁志杰:“QDII这个制度以及银行的大力推广这个外汇理财产品,它主要来说是满足国内的企业和个人这种风险分散的需求,无论从资金层面还是从信心层面,都不会对国内的资本市场产生大的冲击。”专家表示,虽然目前看来投资QDII的回报率不是很高,但利用全球金融市场配置资产是QDII的发展趋向,它有利于分散国内资金的投资风险。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QDII产品收益率也会有所增加,不过需要投资者警示的是任何与高收益相伴的都是随之而来的高风险。(2007年6月19日北京电视台《首都经济报道》)
记者在建议观点里写道:随着投资收益的上升,投资的风险也会加大。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投资产品。
QDII的叫好不叫座,区区6%的使用额度,又一次展现了众志成城。
本来嘛,QDII实际上反映出中国社会问题的加总,比如知情权的缺失,比如金融知识的欠缺,比如对于银行的不信任,比如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等。
其中,涉及到本币与外币之间汇率的结算,就是个很大的问题。虽然说,节目中混淆了外币概念当中美元和其他货币(比如欧元、英镑、日元)在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上的不一致性,有着暗示美元等于外币、承认美元霸权地位的疏漏,但人民币升值却似乎是个不容置辩铁定进程。
前两天,《环球财经》邵振伟给我发来了颇为有趣的内容,题目叫做“对第二次中美战略对话最尖锐的分析3篇”,对前不久进行的所谓中美战略对话进行了剖析。
蛮横的美国 可怜的中国
——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高层对话
世界上最强大、最富裕、人均生活水平最高的美国,竟然对世界上人口最多、最贫穷、生活水平最低的中国“失去了耐心”!(财长鲍尔森语)
拥有世界最高科技能力、拥有世界最多顶级跨国公司、整体经济最具国际竞争力、文化知识产品充斥世界每个角落的美国,竟然指责没有什么国际竞争力、没有多少跨国公司、文化知识产品居于弱势的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人民恐惧全球化的真实和具体象征”!(财长鲍尔森语)
拥有全球最多顶级经济学者、现代经济学发源地的美国,竟然顽固坚持错误的汇率和国际收支理论,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取不公正的国际竞争优势”!(美国财政部报告语)
身为“全球自由开放辩护士和捍卫者”、身为WTO的缔造者、经常挥舞自由贸易大旗打压别人的美国,竟然以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为借口,向中国施加最强大的压力,要求中国加速人民币升值,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缓解紧张局势”(总统布什语)!
身为全球金融体系霸主、拥有全球最强大资本市场、各种金融机构皆居于全球垄断地位的美国,竟然迫不及待地要求中国全面开放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以便中美对话“取得切实的成果”!(财长鲍尔森语)
自身消耗全球能源50%、以庞大军事武力掌控全球大部石油资源之美国,竟然对中国进入全球能源市场横加干涉,阻扰中国与他国的石油能源合作。
天天叫嚣与中国贸易逆差已经成为严重“障碍和摩擦”、“贸易逆差问题必须解决”之美国(总统布什语),却不愿意放松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不愿意放开中国公民赴美旅游、不愿意向中国出售中国“真正需要”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这就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中美战略经济高层对话的本质!世界上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大吼一声:蛮横的美国、可怜的中国!
让我们看看此次中美战略经济高层对话、美国获得了多少利益吧:
(1) 中国庞大的采购团,向美国采购金额高达326亿美元。
(2) QFII之额度从目前的100亿美元,增加到300亿美元。
(3) 中国承诺放开合资券商之股权限制,放开合资券商之业务限制。
(4) 中国承诺外资财险分支机构转为子公司,承诺放开外资保险公司在华业务范围。
(5) 中国承诺对外资商业银行开放信用卡和借记卡业务。
(6) 美国紧逼中国开放资本市场之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放开外资持有中资金融机构股权比例指日可待。鲍尔森兴奋地宣布“我们取得了诸多切实成果”!
(7) 中国承诺对美国出口中国(2000万美元以上)提供项目融资。
(8) 在知识产权、旅游、航空、能源、环境等领域,皆依照美国意愿取得进展。
中国获得了什么利益呢?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成果!可怜兮兮!
(1) 赴美旅游:美方仅仅表达了“合作愿望”!
(2) 能源:仅仅延续和推进部分已开展项目。
(3) 知识产权:仅仅签署了一个备忘录。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一直是美方向中国施压的重点,中国占不到任何便宜。
(4) 航空:仅仅为中国航空公司对增加一条航线和三个航班!
(5) 对华出口:美国绝对不放松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
我们必须问:难道负责管理中国经济的主要大员倾巢出动、赶赴华盛顿,就是为了给美国人送上一份大礼?中国的利益何在?中国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巨大让步?凭什么?
然而,尽管中国送上极其丰厚的大礼,美国人却并不领情!他们得寸进尺、步步紧逼、刀刀见血!
战略对话刚刚闭幕,美国国会立刻高调施压。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福格宣布:“国会将全力推进一个新的中国贸易法案,必须用关税惩罚来推动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我们对人民币汇率的人为低估深表关注”。报载,近期美国国会多个专门委员会都将连续举行听证会,强压人民币升值!声势之猛,世所罕见!
国会如此,白宫(美国执政者)又是如何呢?战略对话闭幕一刻,鲍尔森首先表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失望,连他也认为中国在人民币汇率方面让步不够!美国总统布什会见吴仪时,再次警告:“我们非常关注中国是否将人民币升值。”美国政府甚至将人民币汇率提高到关系中美全面关系的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的试金石是看今后一个时期里人民币汇率每天的灵活性会怎样变化。”
中国方面呢?几乎是哀求的口气!周小川对美国人说:“美国国会或许认为中国可以进一步加快汇改进程,但我们认为目前的速度是合适的,中国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双方在汇改的大方向上并无二致,只是应该以何种速度推进上有一点点的不同意见。”周小川告诉美国人:中国政府目前承受了来自出口商和其他行业的压力,“他们要求我们能够稍稍放慢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易言之,请你们美国人放我们一马吧,我们也是没办法!
真正是岂有此理!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汇率政策,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和数以亿计贫苦劳力的就业和生存,为什么要看美国人的脸色行事?去美国看看吧,他们为街头流浪汉修建的公寓甚至比中国富裕阶层的高档公寓还要好,美国拥有最健全、最完善的失业救济和保险、医疗、教育、公用设施几乎免费。易言之,美国即使出现几个失业下岗个人,政府完全有能力支持或扶养。中国呢?且不说那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单是那数以千万计的城市下岗工人和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无数大学生,我们靠什么来支持他们的生活和再就业?美国以几个制造业工人的失业来要挟中国,就让他们来看看中国吧,中国庞大的失业工人谁来负责?由此引起的社会问题谁能承受?美国不是经常以人权、人道卫士自居吗?让他们来负责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吧!!
况且,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完全不能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笔者曾经撰写多篇论文和专著《不要玩弄汇率》,以严谨的理论逻辑和详尽的历史事实,驳斥人民币汇率升值改善美国贸易逆差之谬论。无数美国顶级经济学者持有同样论点。中国政府高官为什么不据理力争?为什么要一让再让?
最后的关键问题是:我们让人民币升值、加速升值乃至浮动,究竟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好处?认为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有如此这般好处的诸多谬论,已经被最近几年的事实完全粉碎。连周小川也承认出口商和其他行业已经承受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压力。既然汇率加速升值对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为什么要让它升值?难道仅仅是为了迎合美国的意志?难道是我们没有办法、顶不住美国的压力?中国曾经在那样困难的环境里都顶住了美国的军事侵略压力,难道我们今天就失去了最起码的意志和决心?难道摧毁和控制中国金融体系、遏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其危害比不上军事打击?
现代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俾斯麦曾经说过:我们时代最重大的事实是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讲同一种语言。今天我们面临的最重大事实是:美国掌控着全球的军事、金融、货币、石油、政治和外交。从古至今,人类(可怜的人类!)最终信守的只有一条原则:那就是弱肉强食、强权就是公理!从俾斯麦的“铁血政治”到基辛格的“地缘战略”再到布什的新保守主义,莫不是强权公理的变种或创新。探索美国霸权体系、美元本位制笼罩下的生存空间,是中国政治家的首要任务,何其难哉!
说到底,强压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和贸易制裁,只是美国打垮中国经济、控制中国金融、遏制中国经济强大的武器之一,如果我们连这个制高点都坚守不住,中国何来三十年或二十年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何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其中的第一评。
看得出来,作者还是有着民族主义情结。殊不知,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卖国求荣经历的中国,崇洋媚外、一见到洋人就腿软哆嗦心虚胆颤的调性已经深入全民的骨血之中,渗透在血脉里。周小川对米国人的那套奴颜婢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入世之前,朱镕基到美国去,不也是口口声声“我是来给美国人们消气的”?一国(还甭提什么负责任的大国)的政府首脑,嬉皮笑脸地到别的国家给其国民消气,这真是闻所未闻。这也应该算是民族国家外交史上的奇耻大辱了吧。
而我们谁又听说过,历任委府领导人,向咱国民赔礼道歉,给咱们消气来着?别忘了,是咱纳税养活着他们呢。可咱的总理去给美国的纳税人消气,话里话外都是一副“我都这样了,你们还要我怎么着?”的架势,怪不得,现在人们越来越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就如同当年巴黎和会的21条。
想来,面对统治困局,时任委府急于寻找到突围途径,在分税制及其所附带的将权力无限大责任无限小的统治精神全方位全天候之后,在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这种惊世骇俗的胡作非为让各级明白其机理后,地方割据也就在所难免,因此中国已经失去了内生性改善的根本条件,不得不依赖外力、换言之就是依靠洋人来弹压内部权力争斗和日益高涨的地方势力。
所以说,中国入世,本质上与经济无关,而是一幕彻头彻尾的政治运动。中国入世所签署的9项重要条约当中,只有一项是涉及到企业权力的,其他8项都是限制中国当局的政府权力。这种结果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必须通过类似加入世贸组织、借助国际规则来制约委府已经逐渐失控的权力扩张态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入世后到现在的6年间,委府权力非但没有得到制约,反而有着迅速扩张的态势。2003年颁行的行政许可法,到现在连个摆设都算不上,连媒体都懒得再援引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立法史上足以成为教案的笑话。行政权无处不在的僭越,表现在比如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垄断地位顺理成章的捍卫和提升上,表现在卫生部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方案起草权的把握上,表现在委府出台企业主收入与员工收入幅度的规定上,表现在日益严厉的言论管制上,表现在攘外必先安内传统专制思路的变本加厉上……
因此,面对米国人,咱从来就没有志气过嘛。
再来看第二评。
对话是假 要价是真
——再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高层对话
一、名为“对话” 实非平等
此次对话之实际过程和最后成果,凸现中美双方对所谓“战略对话”之心理准备、预期目标和谈判策略迥然不同。
其一,从心理和舆论攻势上,美方以势压人、步步紧逼、以“正确者”之姿态指责中国;中方则态度谦恭、处处退让、似乎是以“犯错者”之姿态,到华盛顿认错和道歉!
其二,从预期目标上,美方显然做了大量“功课”(home work),准备了非常详尽的目标清单,势在必得;中方则是怀着继续对话、避免对抗之预期,似乎没有多少具体的谈判目标(至少公开报道如此)。
其三,谈判策略上,美方首先让中方觉得“犯了错误”、“理亏而词穷”;然后以美国民意相要挟,说什么美国人民“已经失去耐心”、“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人民惧怕全球化的具体而真实的象征”!紧接着就是国会“贸易制裁”之呼声响彻云霄。多管齐下,给中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和政治压力。最后摊牌则是非常详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开放条款,是鲍尔森所说的“切实而具体的成果”。中方既然抱着“道歉和认错”之心态,气势上先就落了下手;300多亿美元“大礼包”拱手奉送,哪知美国人并不买帐,制裁和惩罚之声愈加高亢,中方似乎失去招架之功,只有不停地呼吁“对话和谅解”。最后到具体成果,中方对美方的目标清单已无力拒绝,只有“照单全收”,自己的收获呢?无非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声明、备忘录和良好愿望”!
二、舆论攻势 先声夺人
毫无疑问,凭借庞大的知识和信息生产体系(它包括无数世界顶级大学、研究机构、各种基金会和智库)和文化霸权体系(它包括好莱坞的大片、教科书和数之不尽的文化精神产品出口),美国控制了当今世界的主流媒体,掌控了世界舆论的主导权。早在2002年,美国许多主流媒体就开始大肆鼓吹“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已成世界通缩之罪魁祸首”、“中国政府操纵汇率以?取不公正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了全球不平衡”。“中国威胁论”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先不论相关数据是否准确),美国主流舆论之宣传攻势不断加强,它们连篇累牍报道美国制造业主和工人如何恐惧中国产品、如何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措施纠正中美贸易差额;它们不断强化世界舆论导向,就是要让全世界相信中国是“麻烦制造者”、是“汇率操纵者”、是“国际不平衡的根源”,让全世界相信中美贸易顺差是对世界经济的威胁,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不仅是美国的需要,更是“解决国际不平衡之急需”。
以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简称IIE,其领导者是美国前副国务卿、亚太经合组织倡导者博格斯坦Fred C. Bergsten)为首的美国智库,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和专著,坚称人民币汇率升值是解决美国贸易逆差的首选之策。他们罔顾历史事实和理论逻辑,却运营眼花缭乱的统计技巧和貌似“科学”的数学模型,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果。尽管许多有识之士指出:美国贸易逆差是国际货币体系之必然结果,是国际产业分工之必然结果,美国亦是其贸易逆差最大的受益者,是“不流眼泪的赤字”,然而,美国政府依然以智库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向中国施加最强大的压力(以前主要向日本和德国施压,现在完全集中于中国)。他们知道美国的学术成果对世界许多人(当然包括许多中国人)具有巨大影响力。
美国舆论策略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战术,那就是“假装”站到中国立场上讲话,将美国的具体目标描绘成“对中国有利”。言下之意是:我们美国人的确在替你们中国人着想,你们怎么不知趣呢?你们为什么不听从我们的教导呢?美国人要在中国找到同盟者,至少是舆论和学术上的同盟者,他们要让中国人自己说出他们想听的话、提出美国人所需要的目标和策略、他们要让中国人真诚地相信美国人实在是为中国好。
可不是吗?最近几年,什么“什么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产业升级”、“人民币升值和浮动有利于中国独立的货币政策”、“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确对中国不利”、“中国确实需要采取切实办法解决贸易顺差”之言论,不绝于耳,且多出自中国官员和学者。他们真诚地相信: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并非对中国没有好处;明明是美国高官之言论触发人民币升值预期、诱发热钱进入中国资产市场炒做、推动资产价格暴涨、造成了所谓“流动性过剩”之假象,我们的许多官员和学者却真诚地相信:那的确是中国贸易顺差太多造成的,中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确实成了世界的大问题”,我们应该克制,应该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应该主动检讨自己,应该向美国人“认错和道歉”!当然,发表怪论的好些学者,是美国顶级学府培养的“高才”,他们坚信自己从“美国导师”那里取得了真经,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经,中国人怎能不奉之为圭臬呢?殊不知,美国导师完全没有教给他中国学生什么真经,中国学生所学的,是一点儿可怜的皮毛!
三、对话是假 谈判是真
鲍尔森自然是运营此战术的顶级高手。他访问中国多达80多次,对中国政治经济金融底细烂熟于心,深知站在“中国立场”上、从中国利益角度讲话,最能赢得中国人的赞同、欢心和附和;“中美战略经济高层对话”是他的发明,因为他知道中国人喜欢“对话”(其实是喜欢空谈、喜欢形式主义的政治和外交作秀)、喜欢“战略”(其实是不着边际的愿望和期待)、喜欢“面子”。鲍尔森是金融大鳄,是华尔街的超级生意人(dealmaker),当然是不需要空话、讨厌空谈的,他要的是具体切实的成果,是“达成交易”!说到底,战略对话只不过是达成交易之前的一个幌子、一个“外交和政治秀”!
这毫不奇怪,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国家,美国人最实事求是,不搞花里胡梢的形式主义。美国人坚信所谓国际关系,主要是商业利益关系,是谁支配国际经济金融,是谁控制国际货币和战略资源。事实也的确如此。美国政治家历来擅长从“做交易、做买卖”的角度来搞政治和外交。钱其琛先生《外交十记》对美国前国务卿贝克就有生动描述:“贝克国务卿经商多年,又担任过政府财政部长,所以无论办什么事,都如同做生意,喜欢‘做个交易’。”“贝克喜欢做交易,自然也擅长讨价还价。”
早在鲍尔森率众多美国高官来北京举行首次战略对话时,能源部长鲍德温和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就抱怨:什么战略对话,无非是一场没有实际成果的外交政治秀,美国人为什么要搞这些玩意儿?鲍尔森要他们少安毋躁。鲍尔森比他们要老谋深算,他知道什么“战略”、什么“对话”无非是做做样子,是表面文章,因为“中国人喜欢对话”!鲍尔森真正的意图是要中国在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开放上做出具体让步和承诺。
或许是首次战略对话没有取得预期目标,鲍尔森此次采取强硬攻势,一上来就怒气冲冲:“我们是缺乏耐心的”。他迫不及待地公开宣称:“对于以行动为导向的美国来说,对话显得过于被动”。言下之意:美国人早就讨厌停留于夸夸其谈的所谓“对话”。鲍尔森需要的是“短期协议”、是“把语言化为行动”、是“夺取大单”、是“具体成果”。本质上,鲍尔森把他一手创造的“战略对话”迅速转变成短兵相接的利益谈判。他早就为此做了充分准备(据报道,为落实具体成果,鲍尔森召开多次私人顾问会议商讨具体方案)。中方似乎被鲍尔森战略的突然转变搞得措手不及,因为从公开的谈判结果,世人皆知:那完全是一个不对等的协议。
四、醉翁之意,不在汇率
仔细分析,我们完全明白:美国政府的策略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美国政府高官几乎个个都是国际经济金融领域的顶级高手,不可能不明白那些最起码的道理。美国贸易逆差已经持续35年,它是美元本位制的必然结果,美元本位制即始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崩溃。向日本、德国施压汇率升值,从来也没有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人民币即使升值100%,亦不可能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可能部分逆差从中国转向墨西哥、巴西、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或世界其他国家)。美国向人民币大肆施压,知道中国不可能完全接受,他们就要求中国在其他方面做出巨大让步,尤其是要求中国迅速开放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这才是美国真正需要的,是他们的真正目标。难怪此次对话开幕时“怒气冲冲、态度生硬”的鲍尔森,得到中国开放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之具体承诺后,“异常兴奋”!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以压迫汇率升值为武器,迫使中国在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开放上做出巨大让步。中国人可能又一次被华尔街的顶级生意人蒙骗了:因为国内好些媒体欢呼,中方此次没有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做出具体承诺(即升值幅度和速度),是战略对话之巨大胜利!呜呼!
形式主义体系下的中国,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走过场的把戏比比皆是。中国来不来就和什么国家搞什么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关系等等,似乎,有了这一纸战略就万事大吉;中国人喜好对话,也正因此,中国人喜好参加被国际上称之为富人俱乐部的世界经济论坛,而对同时举行的由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界社会论坛只字不提;而能够参加G8,也被中国境内媒体大书特书,而地球人都知道,那个对话不过是个世界上的富国主导世界秩序的沙龙,并且,随着新经济体的逐渐成长,G8会议就更显示出其口惠而实不至的特性,几乎完全沦为戒备森严谨防被全世界反全球化人们追得像丧家犬似的发达国家首脑坐而论道毫无实际用场的花拳绣腿。而这种场合,恰恰是中国人最为乐不可支的,满足了中国人动辄就要“对话”的虚荣心和八股八卦的语境欲求。
看看中国外交上所热衷于使用的,无非是那些几点原则,几点主张,几点立场,这种将中国国内官场上的假大空用毕达哥拉斯化算术格式放到国际上的路数,倒也让务实的洋鬼子正中下怀,在中国人喜不自胜的战略对话成果的如数家珍之际,洋鬼子们却看着咱中国人在如许对话中远远的入不敷出而笑掉大牙,并且在意识形态环境里不惜告知全世界,中国人其傻无比。
再看第三评。
鲍尔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分类: 评论 | 标签: 中美关系, 中国经济, 人物, 经济学
鲍尔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 三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高层对话
此次战略对话之不平等,引起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有评论指出:“如果这样一个战略对话机制,演变成美国一年两次把中国重要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召集起来,要求让步的场所,它可能取悦华盛顿当前的政治氛围,但从长远来看,甚至就在短期内,都会让中国感到很别扭。”
一、遏制中国的基本战略
岂止是“感到很别扭”那么简单!美国早就公开宣布过:遏制中国崛起的战场主要是两个,一是金融,一是能源。两者恰好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瓶颈。美国的能源战略很明确,那就是以军事威慑为后盾、以外交斡旋为手段、以跨国公司为尖兵,全面掌控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和运输管道。与此同时,严格防止、限制乃至制裁中国插手世界石油产地、输送管道和购买跨国石油公司股权。制止中国与其他石油生产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她甚至对中国与非洲关系升温都严加戒备。
金融战略远为重要。美国精英们深知:欲控制世界,必先控制世界金融;欲控制中国经济,必先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美国经过百多年的努力,加上天赐好运,才从欧洲和英国人手里夺得世界金融的控制权,才完全建立了美元本位制和美元霸权,她必定要善加利用。众所周知,金融是整个经济的血脉和根本,处于全部经济产业链的最高端,只要掌控了金融体系,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一国整体经济乃至政治军事和外交。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日本金融企业大有异军突起、与美国一争高下之势(1990年全球十大银行,前9名皆是日本银行;日本投资银行同样是财雄势大,有取代美国之势),谁知美国以贸易制裁相威胁、强压日元升值、造成日元长期升值预期、触发日本资产价格巨大泡沫。不久泡沫迅速破灭,日本银行被堆积如山的坏帐拖累,很快轰然倒塌,今天日本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几乎从国际舞台上销声匿迹。
中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与当年日本都不能相提并论,更不用说与美国竞争了。然而美国的策略却更加直接:她要全面进入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理财、信用卡、资本市场等等全方位的业务领域,与中国金融机构争夺高端客户。凭借跨国巨头的各种优势,很快地,中国金融业的高端人才和高端客户将全部被纳入到美国的全球金融体系之中。一旦美国金融机构掌控了中国金融体系的高端人才和高端客户,她就等于全面掌控了中国的货币金融政策,进而掌控中国的整体经济。
二、华盛顿和华尔街的密切配合
华盛顿和华尔街之间的密切配合,是理解美国经济金融历史、乃至美国全部历史的关键线索。从19世纪开始,华尔街大老就开始全面主宰美国的经济金融外交。当威尔逊当选美国总统时,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询问摩根财团的“国王”——老摩根:谁合适担任财长和国务卿。著名的凡尔赛合约(Versailles Treaty),实际谈判人就是美国金融巨头(摩根财团和花旗银行)。德国赔款的主事人就是摩根财团的亲密伙伴(Charles Dawes)。花旗财团和摩根财团联手给1910-1920年代的中国发放银团贷款,以此控制中国的铁路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当两大财团主事人前往中国时,他们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到华盛顿听取总统、财长和国务卿的指示。
为了掌握世界外交政治大势,充分研究针对各国经济金融的外交策略,华尔街金融巨头们还创办了著名的“外交关系协会”(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摩根财团合伙人长期担任此组织的主席。当然,美国金融巨头出任财长就更是家常便饭。华盛顿和华尔街的紧密协作,让美国政治、外交、经济乃至军事战略非常奇特、异常高效、令人生畏。
有合作就有分工。华盛顿的主要职责是维持美元本位制、维持美元的国际霸权地位。美国人自己说的最清楚。长期供职美国联储和其他机构的资深金融货币外交家Robert Solomon有一部名著:“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1945-1976”,详尽描述了30年美国金融外交之历程。他开篇就说:“1944年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是美国政治、产业和金融霸权的象征”。“美国政府的使命就是维持和加强美元霸权。”马丁?迈耶的《美元的命运》就更加直截了当:“美国历任财长部长都或明或暗地为美元完全支配国际货币制度推波助澜,美元的垄断地位造成美国人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储蓄获得外国工厂。”“仅仅因为美元是国际通货,美国投资者要为他们的海外投资筹集资金就非常容易。”“美国不用担心从世界其他国家获得服务和商品,他们只需回报对方一些纸币。”
为掌控国际货币制度和全球金融体系,美国政府有一套完整的策略:其一,随时打压任何挑战美元国际储备货币中心地位的任何企图。从打压马克、日元到打压IMF的特别提款权,再到打压欧元和人民币,莫不如是。其二,控制国际金融权力机构,亦即控制世界银行、IMF、国际清算银行、美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等。通过握有这些机构控股地位和安排掌门人,美国彻底将这些机构转变成其金融外交的马前卒和生力军。世界银行和IMF本质上就是美国财政部控制的一个部门而已,毫无独立性可言。两个机构的经营理念完全禀承美国政府的意图。其三,采取各种外交手段,迫使其他国家开放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鼓励华尔街金融巨头捷足先登,抢占其他国家金融行业的制高点。
华尔街的主要使命就是执行政府意图、为自己?取巨额利益。一句话,华尔街的原则就是“做成交易”。华尔街大老深深知道:他们在金融行业具有他们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他们赚取巨额利润的风水宝地,是他们称雄世界的主要战场。迫使他国开放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华尔街比华盛顿还要急切得多。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长期任职美国政府高层的斯蒂格利兹发表著作“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以严谨的理论逻辑和详尽的历史事实,驳斥“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华盛顿共识是IMF、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针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所达成的政策共识,核心是无所顾忌的私有化、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
斯蒂格利兹特别提到美国迫使中国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基本战略:“美国要求中国实施金融市场自由化,不会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它只会促进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狭隘利益,美国财政部就是这个利益集团最坚定的代言人。华尔街金融巨头们坚信:对他们从事的金融行业而言,中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华尔街必须超越竞争对手、捷足先登、抢占制高点。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他警告中国:“资本市场自由化,意味着旨在控制热钱忽来忽去的一切措施都要被连根拔起。热钱不过是赌汇率波动的短期借贷资金,这些投机资金决不会去建立工厂、创造就业。”“为了吸引真正致力于实业发展的直接和长期投资,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金融市场自由化。中国自己的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
斯蒂格利兹的论述是如此清晰、严谨、权威!然而,中国的学者和官员似乎置若罔闻。难道他们被华尔街大老的财雄势大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吗?难道他们被鲍尔森眼花缭乱的金融外交策略搞得“如坠五里云雾”了吗?是的,鲍尔森的确不是平凡人物,他是华尔街的传奇精英和利益代表。从华尔街走进华盛顿的那一刻,他就将自己炉火纯青的“生意经”和华盛顿强压中国的政治气氛巧妙得结合起来,以赢得中国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开放的“惊天大单”。他成功了,他显示了自己既是华尔街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又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易言之,华尔街的金融大鳄“摆平”了中国,他值得自豪!
三、争夺制高点:高端人才、高端客户、高端业务
中国的官员、学者和金融业精英或许认为:让美国人进入中国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有什么要紧?不就是占20%或25%的股份吗?大头不还是操控在国人之手?表明看来,确实如此。然而,掌控一国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并不需要掌控100%股权、甚至亦不需要51%的控股权,25%乃至20%足矣。原因很简单:华尔街巨头可以很快占领中国金融行业的制高点。所谓制高点,就是高端人才、高端客户、高端业务。
首先看高端人才。中国绝对不乏聪明智慧之士,关键是他们为谁服务。试看今日中国之精英才俊,有几人不希望到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花旗财团去一展身手?华尔街金融巨头绝对是他们工作的首选。何止如此,那些目前供职中国主要金融企业的优秀人才,只要机会合适,哪个不希望到华尔街麾下赚大钱?我们绝对不能责怪他们。市值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国工商银行,其董事长、行长的薪水,可能顶不上高盛公司一个普通分析师。没有真正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我们怎么能够吸引和留住顶级人才?没有顶级人才坐镇中国的金融行业,我们又哪里来的竞争力?华尔街巨头只要支付中层员工的薪水,就立刻可以将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挖过去。人才之争,他们占尽先机。
再看高端客户。华尔街金融巨头拥有全球网络,其业务之规范和方便、其产品之多样和优质、其服务之全面和准确,乃是数十年、上百年经验积累之成果。中国很难与之相提并论。最近几年,中国刚刚开放外资银行国内私人理财业务,立刻吸引众多中国富人开户。中国金融行业高端客户的流失已经非常严峻。
最后是高端业务。即金融服务行业链条上居于最高端、利润最丰厚的业务,包括投资银行(IPO)、私人银行或理财、信用卡业务、证券自营等等。美方此次战略对话所要求的具体成果,皆是金融行业的高端业务。
制高点一旦完全丧失,我们还能守住自己的阵地吗?一旦金融体系被华尔街巨头之手操控,中国经济的彻底“拉美化”和“买办化”,也就为时不远了!
当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被以跨国公司为首的国际产业资本瓜分得差不多的时候,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的虚拟经济开始大规模攻城略地。
全世界有几个国家开放了金融领域?到现在也不过十几个国家,而且都是那些最发达国家。到现在,全球化所产生的国际性的贫富差距和资源消耗,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了苦果。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先行者,完全可以凭借其先发优势,获得世界运行秩序规则制定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并缘此攫取国际游戏立法权所带来的垄断暴利。也正因此,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都不曾开放金融领域,因为金融是民族国家的命脉,一旦金融失守,国将不国。
但中国却在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局面下开放了金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太令人匪夷所思的“战略”选择。
为什么会如此呢?时任中国委府领导人也明白,金融对于中国来说太至关重要了。老生常谈的是,只要中国金融不出问题,中国经济有再大的麻烦也不足挂齿;而中国经济出现致命问题,必定是中国金融有了麻烦。
可就在中国入世最急不可耐的当口,米国人却使出了杀手锏,面对中国几乎做通了所有会员国工作更不能功败垂成的情势,提出中国必须在传媒和金融两个领域里选择一个对外开放。要知道,传媒和金融,对于专制国家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无论开放哪一个,都无异于自掘坟墓。但即使如此,面对米国人的威逼利诱,中国还是选择了开放金融,还是在全世界大惑不解的情况下把国民经济生死存亡的门户大开,确保对统治威胁更大的传媒不被洞穿,延缓结果的发生。
今年,外资银行全面介入人民币业务。媒体发现,高端服务几乎全部被外资银行所把持,中资银行还在仰仗网店密集广阔这种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优势负隅顽抗,并对国民张开血盆大口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收费服务项目,甚至不惜对贫困家庭储蓄也肆无忌惮地收取类似小额帐户费用这种寡廉鲜耻的强取豪夺。人们看到,中资银行的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被釜底抽薪的是,面对米国人的咄咄逼人,中国自动将外资对中资银行的参股权出让,使得外资银行根本不需要剑拔弩张与中资银行浴血疆场,只需要崇洋媚外民族情绪当中对中资银行负责人进行贿赂就足以获取股权,兵不血刃把中国金融彻底摧毁。
家贼难防啊。
所以,依照我的看法,还是别说什么中国距离拉美化、买办化为时不远,而更是要看看,中国当下的拉美化、买办化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可转念一想,即使不开放金融,任凭中资银行对咱们颐指气使,利用全世界最大的存贷款利差对咱们进行明目张胆的盘剥,让类似朱小华、刘金宝、张恩照甚至高山那样的银行分子花天酒地或携款出逃,古训说两害相较择其轻,到底哪一个轻一些呢?
或者,这就像冼岩所谓的“次差”选择?也就是说,咱们早晚是个死,选择个什么方式去死,能够死得舒服些体面些?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