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在扼杀中国的大飞机?
欣喜之余不禁让人疑惑,一直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的“洋大人”乍突然“善良”起来了?要知道,它们巨大的研发成本还没有收回呢。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一个笑话,多少年以后,一架飞机晃晃悠悠地飞向北京,路过天津时看见一座80层楼项上站着俩人,售票员打开窗户大声喊:“北京走不?有座!”
大家都知道,中国引进动车技术之路是很崎岖的,就连国家领导人亲临国外拜访那些巨头都没有什么效果。可是到了2007年突然峰回路转,新华社2007年4月18日(记者:李柯勇)电,《中国动车组技术引进谈判揭秘:首次招标节省90亿》。就算我们挤掉谈判人员百分之八十的自我夸大水分,还余18亿元。18个亿是什么概念?我们就没有感觉到这个便宜占得太大了吗?
2006年,中国正在热议要不要上大飞机,引起境内外巨大的反对之声,就在中国决定上马的2007年,动车技术引进顺利谈成了,而且还占了个大便宜。这是天然的巧合?还是国外利益集团投向中国大飞机的一把“暗器”呢?
发展大飞机产业必然要以民航为依托。可能有人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动车不可能挤占飞机市场。但我们切不可忽视航空的发展潜力,五百座的飞机已经问世,一千座甚至以上的出现相信为时也不会太远。任何一项产业都不是永远的贵族,必将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平民化。以司机为例,早些年也很贵族,有“一有权,二有钱,三有听诊器,四有方向盘”之民谚,而现在这个职业甚至开始走向消亡了。航空也是如此,现在最热的京沪航线机票最低折仅300多元,而且还是建立在高价购买飞机、从业人员为高薪酬等基础上。目前京沪动车二等座票价也是300多元,这就使未来的大飞机面临一个恶劣的市场竞争,届时二者相博必有一伤。那时,或者技术尚称不上完美的大飞机败于动车之手,重复运十的悲惨命运;或者动车建设收不回成本,成为纵贯国土的大烂尾——这是否就是国外利益集团的险恶用心呢?
那么国外利益集团为什么要费劲心机搞掉中国的大飞机呢?因为它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一架大型客机的零件可达三百到五百万个,可带动钢铁,机械,电子等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换句话说,谁掌握了航空航天技术,谁就掌握了未来,因此必须预以坚决剿杀。此前,它们拼命调动各种舆论工具宣扬中国大飞机项目不可行,当诡计没有得逞后,是否将目标瞄上了铁路,制造恶性竞争,以达到抄袭大飞机后路的险恶目的呢?
2009年5月9日9日有道说,满载458名轻装部队官兵的动车组由某地安全抵达某地。我们不禁要问:这四百多人要去打游击吗?铁路本来具有非常强的战略投送能力,但动车由于轴重的限制运送不了坦克大炮等重武器,至此我们才突然明白,原来人家慷慨出售的先进技术依然是“民用范筹”,战略技术还是要攥在人家手心里的。
我们切不可忽视国际炒家的能量!在油价147美元一桶之前,中国企业大量的走出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收购,安排这些交易的,就是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甚至还有现在已经破产的雷曼兄弟投资公司,它们实际上就是“国际金融炒家的马前卒”,如同股市里的黑嘴。国外资本巨头都是有裙带关系的,这些豺狼表面上各自为战,暗地里往往为利益相互勾结。就连美国《航空与空间技术周刊》也说:中国如果想建造宽体客机,必须面对技术、商业和政策三方面的挑战。欧洲一些人士则质疑“中国飞机能卖出去吗”?由是观之,中国大飞机计划还没有出现在蓝图中,跑道前已被放上了一大堆“石头”,有的则伸出天鹅绒手套里的铁掌,明则资助,暗中扼杀。
世界并不太平,虽然永久和平这是我们美好的祝福。一旦战争爆发,我们只能开着飞机上战场,而绝不能开着火车上前线。而军品必须寓之于民,以民养军。中国地域辽阔,为航空载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绝不能放弃这一优势而让我们的头顶成为外国人的天堂。
本应把中、低收入人群做为服务的主体铁路如今非偏要飞起来去抢夺航空市场,恶性竟争将不可避免。也许反对者还会说:动车比飞机安全,所以要大力发展——这种观点非常可怕!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就只能永远龟缩在狭小的空间落后挨打。再则谁又敢肯定航空的安全会永远低于铁路呢?世界的未来在空间,技术的突破在空间,我们绝不可让沉重而迂腐的观念拴住梦想起飞的翅膀。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