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大学生--从“普通劳动者”到“走鬼”
拿什么拯救你,大学生
——从“普通劳动者”到“走鬼”
2月5日 ,广东省政协常委温洋建议,大学生一毕业就必须是白领、公务员属于就业观念固化。在就业难的情况下,不妨转变观念——当当“走鬼”。一语既出,四座哗然。
早在前几年,就有教育部官员鼓励大学生“放平心态,甘当普通劳动者”,由此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而这次的“走鬼”一说,细细思量,似乎更耐人寻味。
“普通劳动者”,虽然普通,可起码还是“劳动者”,他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收入正当,既可以养活自己,又为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而且,教育部官员的本意只是希望大学生们要调整心态,把自己看得“普通”一些,放下身价,脚踏实地,避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给自己心理上带来太大落差,也为大学生求职开辟一种新的思路。
“走鬼”呢?说到底,“走鬼”也就是无牌流动小贩,和“普通劳动者”相比,“走鬼”无证无照,在跳蚤市场经营的也就是一个“摊儿”,做的也就是最辛苦、最底层的工作,也根本不算什么“业”。最令人担忧的是,加入流动小贩队伍的大学生们得和小贩们一样,时刻应对城管随时将至的驱逐和惩罚,应对入不敷出的经济压力和更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这个政协委员提出的所谓的大学生就业的新出路、新途径,怎么能让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接受,怎么能让为培养他们付出巨大心血和财力的家长接受?如果这位政协委员也有孩子,如果他的孩子正好也没有合适的工作而去当“走鬼”,不知道他自己会做何感想。
事实上,随着这几年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们早已从自身做起,放下身价,“甘当普通劳动者”:卖糖葫芦、卖猪肉之类的新闻时常诉诸报端,屡见不鲜,更为极端的还有“大学生零薪酬就业,企业不敢接招”这样事实的存在。那么,让大学生当“走鬼”,是不是确实超出了大学生承受的范围?毕竟,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们尽管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但他们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是希望自己能真正做事的。拿李嘉诚这样的富豪也当过“走鬼”的例子来说服大学生,似乎也过于牵强,毕竟,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未来的李嘉诚,他们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也不是金钱,再说了,当时的李嘉诚也只是数目庞大的“走鬼”队伍的多少万分之一呢,概率如此之低,而让我们的大学生都去当“走鬼”,将来会出现几个李嘉诚?成功只是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结合的产物。如此这般,成不了李嘉诚的大学生们只能怨天尤人,混迹于“走鬼”之中,为生计奔波了。
从另一个角度讲,国家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培养出来的却是成千上万的“走鬼”,这简直就是另一种形式更为严重也更为危险的浪费。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作为一名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提出这样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实在也不怎么样。
拿什么拯救你,大学生?具体到大学生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起码大学生们要有信心,苦练内功,以不变应万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肯定不是鼓励大学生做“走鬼”这样的权宜之计,所以还是让这些不切实际、哗众取宠的论调少些吧。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