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炳月:《读书》事件使我想到了靖国神社
董炳月:《读书》事件使我想到了靖国神社
学术研讨会
主题:《读书》杂志与九十年代以来的思想变迁
时间: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
地点:北大资源宾馆1308室
主办:书社(010-62760856)
网站:http://www.wyzxsx.com
下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炳月先生的会议发言,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炳月:感冒了,本来没打算发言,但是,庆东刚才谈到“靖国神社”的问题,所以我还是说几句。他是名人,名人的话如果被人简单地引用,容易造成误解。
我在东京生活的时间比较长,而庆东刚到东京,又不会日语,所以我带他去了东京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其中就有靖国神社。那不是“参拜”,仅仅是“参观”,或者说叫“看”。看完之后我在出口处的留言簿上用日语写了几句话:“谎言太多。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多的日本军人要到中国去?为了真正的亚洲和平,你们不要上靖国神社这种宣传的当”孔庆东也有留言,他写的是:“为军国主义而死轻如鸿毛”。而且,我告诉他我当年是如何“亵渎”靖国神社的。2001年的8月15日,我到靖国神社去采访(当时我正在东京编报纸),众人参拜者鞠躬的时候,我居然忘记采访规则面对参拜者们站在了神社的中轴线上。那就算是代表“亡灵”们接受参拜了。有点恶作剧。
上面的话有点开玩笑的性质,下面谈谈《读书》事件吧。《读书》这个刊物呢,对我是有恩的。1999年以来,我已经在上面发表了大概20篇文章。在《读书》上发文章,是有广告效应的。所以我对编辑叶彤(我的文章都是经过他发表的)先生说:你们给我发文章不应该发稿费,我应该给你们广告费,因为在《读书》上发文章本身具有广告性质。总之,我对《读书》很有感情。主编的更替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希望刊物本身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不过,我觉得《读书》不一定因为换了主编,这个话语空间就会彻底改变。各位做具体工作的编辑还在,传统还会延续。刚才欧阳江河先生的发言像是给《读书》写碑文,我不能全部接受。
从《读书》的人事问题,我忽然想到了靖国神社。关联之处在哪里呢?我从东京回来将近两个礼拜了。回来之后有两个比较大的感觉:一个是知识分子是谁我看不清楚。我想,实际上“知识分子”已经消失了,或者说“知识分子”已经变成了无所指的概念。再一个问题就是国家问题。国家太大了,个人的生存空间、话语空间受到很大的压迫。看靖国神社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触,就是“国家如此之大”。国家太大了,个人完全被压抑、被操控,所以有后来的军国主义灾难。当然,我这个说法比较危险。现在,我觉得,如何把国家的控制缩小一些,如何给个人更大的话语空间,是知识界共同面对的问题。(鼓掌)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