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7)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隆重举行建村50周年纪念大会,道的标题《华西村人均资产过百万 家家住别墅开轿车》不但让所有的劳动者羡慕让所有的农民心动,也叫一些“爱资派”人士很坐不住了,于是想方设法来消除这种影响。可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思想指导,所有在讨论华西村问题时常常不可避免地就出现了思维梗塞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关于《如果华西村当年走了小岗路》的讨论中表现得很明显,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必要说说个人的看法——

  

  “爱资派”在华西村问题上的思维梗塞还表现在“剥削”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比较客气是说法如“从华西村的经济结构和分配形式来看,它的生产产值和利润并不是主要来自华西村村民,而是来自成千上万的外来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及打工者,而这些外来人员并不是形式上集体主义成果的主要享受者,所以说,华西村的集体经济成果仍是全社会市场经济的成果,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比较直截了当的说法就是华西村有“原住民”放量剥削“外来人口”的情况([ 122.194.1 ])。

  

  华西村是不是有“原住民”放量剥削“外来人口”的情况呢?大于认为,“剥削”应该是有的,因为成千上万的外来劳动者不能完全享受华西村“原住民”的待遇。至于是不是有“放量剥削”,大于没有去华西村打过工,所以不知道。不过从道的情况来看,富士康的员工福利据说还是比较好的,地方政府认为他们的剥削是比较合理的。富士康有十几跳,如果华西村跳楼的没有超过了富士康,也许可以说明华西村没有“放量剥削”。

  

  华西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既然它要参与市场经济的拼搏,为了生存和发展,不能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特别是,这“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处理方式也是根本不同的。像富士康“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完全进了郭台铭私人的腰包,使他能够成为中国人的百分之一。而华西村“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没有进吴仁宝私人的腰包而成为公共积累,用于发展集体的再生产和公共福利。所以,华西村的“剥削”与富士康的“剥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就是,小岗村带头分田单干后,实际上就确定了一个法则,谁有“剥削”能力,谁就能够先富起来。可是小岗村的人各顾各,势单力薄,只能在自己的村子里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或者乖乖地请人家来“剥削”自己。华西村坚持集体力量,所以才保持了一定的“剥削”能力。看看,就是从“剥削”的角度来看,集体也比个体有力量。话说到这个地步了,你“爱资派”有什么资格指责华西村有“剥削”呢?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大于写过一个《为什么说“没有小岗村当年的分土地,就没有今天长江村的分黄金”》的帖,主要内容如下——

  

  为什么说“没有小岗村当年的分土地,就没有今天长江村的分黄金”呢?大于在[研究小岗]中说过一个看法,认为“南街村”、“华西村”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小岗村”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让出了自己发展的空间,给少数的“南街村”、“华西村”们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与条件。简单地可以说,是“小岗村”成全了“南街村”、“华西村”。或者说,如果没有“小岗村”们的“分田单干”,“南街村”、“华西村”们的“集体化”虽然能够继续发展,但是,发展不会这么快。具体来说,今天的长江村可能就发展不到分黄金白银的程度。

  

  对“长江村的分黄金”是不是应该高兴呢?大于认为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因为如果当年都能够坚持走集体道路,现在虽然长江村不能分黄金,但大多数农村应该到了都可以分白银的时候了。可是,现在是只有长江村这样个别几个坚持集体化的能够大家一起来分黄金分白银,大多数的农村还在“昏脑壳”。这不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应该出现的现象,这样明显的群体分化,贫富分化,只能说明问题越来越麻烦。大于希望看到的是大多数农村一起分白银,而不是个别地方分黄金,所以不但没有什么高兴的感觉,从长远看,还更多几分忧虑。

  

  “爱资派”,是不会这样看问题的。他们希望看到的是小岗村分黄金,盖329米的“虫希大酒店”。可是小岗村就是不争气,他们只好找华西村发气,乃至气得思维梗塞,分不清青红皂白了。

标签:剥削   没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