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工人日报让我们等得太久了

2025-02-24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在湖北蒲圻纺织集团的办公楼里,听到的是一片惨烈的哭声。但又有谁能来听一听他们的哭述呢? (本记者许之丰 摄)“工人日让我们等得太久了——《好设备好厂房有巢缺风》采访手记■本记者 邹明强  

  四月下旬,本记者王娇萍、许之丰、邹明强随常雨琴先进事迹采访团一行前往湖北赤壁市蒲纺集团采访。赤壁市十分重视这次采访活动,把记者团安排在当地一家最好的宾馆下塌,并把被采访对象常雨琴(蒲纺集团工会主席)和相关人员请到了宾馆介绍情况。
  见到常雨琴,看到她瘦弱的模样,听着她如诉如泣一唱三叹的情况介绍,记者团感觉茫然,也似乎觉察到接待方故意回避着一些东西。晚上,记者团自由活动,于是,怎样采写好常雨琴就成了一帮记者不得不谈的话题。

  

  蒲纺有9000多名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1000多名职工每月领取下岗生活费。2004年3月11日,就在蒲纺启动改革之时,职工大量的诉求出现了。身为工会主席的常雨琴,一下子站到了漩涡之中。那些日子常雨琴整天就是接待来访,职工反映的难处,她都一条条认真地记在本子上。常雨琴为他们争取政策、争取救济,她因此被称作困难职工的贴心人,而入选中宣部“劳动者之歌”宣传名单。
我们和光明日记者王燕琦,经济日记者陈郁,人民网记者徐连欣,科技日记者胡唯元,漫无边际地谈论着常雨琴,谈来谈去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若按接待单位提供的资料和常雨琴本人的介绍来写常雨琴,最终的结果也许给读者的印象就是蒲纺疯掉了,记者们也疯掉了。

  

  这其中肯定有隐情,有着不可触摸的痛。
常雨琴常去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精神病人的家,一个是医院,一个是火葬场。蒲纺的职工为何如引脆弱,蒲纺到底怎么啦?一个大大的问号紧紧地扣住了我们的心。
于是,我们通过接待方工会,要求前往蒲纺采访。理由很冠冕堂皇,要写好常雨琴,就要有相关背景,对方只好满足了我们的要求。
没有料到的是,蒲纺竟有如此的规模!专用铁路线,自备电厂,纺织、丝织、针织、印染、服装一全套6个县团级分厂。亲眼所见,才真正体会到全国最大的联合纺织企业的气派。
还有没有想到的是,设备竟是如此的精良 !
上世纪九十年代底引进的纺织、浆纱、印染全套瑞士产设备,好多还没有开封,价值亿元以上,新投入的自备电厂的锅炉,在湖北也是屈指可数。
更没有想到的是,留守工人师傅们看到我们是多么的亲切,用他们的话说,是“工人日的记者让我们等得太久了……”
为此,我们感觉到责任重大。
留守工人们冒雨把我们引到了埋葬去世工人的坟地,满满的二个山头,有多少人没有合眼啊!把我们引到了精神病院,又有多少病人还流落在街头!一些下岗女工离婚了,没有经济捡柴做饭,艰难度日……
我们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他们只有一个要求,要求披露相关情况时,不要涉及到他们的名字,他们还要在当地生存。
为何是这样,难道是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压锭的结果吗?
工人们并不以为然。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情况,我们把他们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淘汰落后设备,蒲纺不属于其中。蒲纺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一切行为听指挥。当政府要求技改时,他们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支持技改,引进设备,纺织市场刚放开时,蒲纺遇到了棉花短缺的问题。通过吃苦耐劳的供销人员的努力,问题得到了缓解,市场调控开始后,由于不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蒲纺通过来料加工,也渡过了困境。那么,蒲纺为何破产呢?结论只有一条,一些管理者想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尾巴,为自己跳出蒲纺谋政绩。一些伪蒲纺人并不爱蒲纺,只爱他自己!
二是有的管理者为了迎合压锭政策,好大喜功,不顾职工死活。政府不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有进有退吗?蒲纺就是退出的标志,牺牲一个蒲纺在一些人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三万职工家属可以另谋生路嘛。
一个三线工厂,长期蜗居深山,一批熟练纺织女工,到哪里去谋生路呢?蒲纺的职工结构分三大块,一是退伍转业军人,这批人是工厂创业者,二是下放知青,这批人是国家落实政策安置的,三才是八十年初中期招工进来的高中毕业生。论年龄,都过了学艺期,论学历,好一点的也才高中毕业,论技能,除了熟练工种,什么也干不了。
当企业发生变故时,他们没有了希望,也就是死路一条,一个有着3万职工的家属的特大企业破产,在远离城市的大山里,就是讨米也无门!
现在在蒲纺,有关系有政绩,能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人怎么办?
有人提议合伙用买断工龄的钱来买企业。组成股份制工厂,自生自灭,被管理者否定了。有人提议拍卖设备
接济困难职工,没有人理睬。有人提议发动全体蒲纺人去招商,然而,结果并不理想。这就是蒲纺,一个等待新生的特大国企。期待工人日发声,成了他们最大的企望。

  

  …………

  

  从这家企业采访回来后,感觉心情沉重。我们能为企业、为这些职工做些什么呢?

  

  经与经济部商量,我们决定刊发这组照片。就算是为蒲纺做一次免费的招商广告吧。

好设备好厂房有巢缺凤  

  ——纺织联合企业湖北蒲圻纺织总厂见闻

   编者按:以下的部分文字和部分照片发表于2007年6月14日工人日经济新闻版。文字部分读起来,明显是新闻要素不全;一些照片也未能发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博客上,你可以看得到较多一些的内容。

  ■本记者许之丰 摄

  

   湖北省赤壁市一个名叫荆泉的山沟里,曾经号称“十里纺城”的中国最大纺织联合企业蒲圻纺织总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于三年前深陷“收不抵支、资不抵债、全面停产、全员下岗”的困境,随后蒲纺全面改制。当时,在短短几天之内,企业的名职工中有9317名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关系,1000多名30年工龄以上的职工每月仅发给生活费235元。由于地处山沟和远离城市,如此多的下岗失业职工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目前,有着纺织印染全套瑞士进口的高档设备的湖北蒲圻纺织总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工人们指着花了上亿元引进的设备说:“蒲纺有高档的设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巢已筑好,就欠凤凰来住了。”
  若有慧眼识珠者,工人师傅们相信,这个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纺织联合企业,一定会迎来第二个春天。

  

  

图一、在纺织厂,被闲置的设备浆纱机每台1000多万元;1336台织布机只开了400台。多年留守在车间的魏师傅心痛地说:“我就是为了看守住这些机器设备才一直留在这工厂里。”  

  

图二、上世纪90年代花3000多万元引进的瑞士机器设备至今还未启用过,机器已挂满蜘蛛网。  

  

图三、一批蒲纺鼎盛时期九十年代引进的瑞士产高档纺织、印染全套设备、自备电厂的高级锅炉。工人们说,这些东西就是现在进入拍卖市场也有亿元之巨;还有高规格的厂房、企业专用铁路;针织、丝织、纺织、印染、服装全套生产设备。  

  

图四、原丝织厂挡车女工黄萍,47岁还未到退休年龄,现如今只能当清洁工,每月仅能拿到300元的工资。由于丈夫去世,身边一个小孩上初中,不得不靠拣柴生火,“滴水”生活。  

  

图五、空旷的印染厂大院只有几只狂叫的狗看守着。  

  

图六、卢宏龙这位66岁的老人是1968年建厂时的老职工,在这锈迹斑斑的“湖北蒲圻纺织总厂”的大门口一住就是39年,现如今老婆孩子已离他而去。  

  

图七、原来的部分纺织女工现在进了民营成衣厂,当上了临时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一条衬衣摘线头只挣9分钱。  

  

图八、女工们愤愤不平地说“过去我们全是纺织女工,现如今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在这当临时工”。图九、在丝织厂车间大门上的2005年元月28日的封条清晰可见。  

  

图十、为了职工们用血汗钱引进的设备,一些老蒲纺人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坚持。在印染车间的一角,厚厚的蜘蛛网足足可以当条棉被。  

  

图十一、在纺织厂的一角当年辉煌时期的痕迹依然存在。  

  

图十二、铁大门挡住了记者采访的去路,但没有挡住工人师傅们对国家财产巨大损失而为之心痛的声音。(穿白衬衫者为本记者邹明强)  

  

图十三、在这纺织城里唯一的精神病医院病人是越来越多。  

  

图十四、据精神病医院的医生称:“纺织城里的下岗和困难职工太多,情绪都很激动。患精神病和抑郁症患的,一年来从25户猛增到80户。在他们当中一半以上患者来自原蒲圻纺织总厂的职工。”  

  

图十五、照片说明同图十四。 图十六、“纺织城里的下岗和困难职工太多,情绪都很激动”。  

  

图十七、一大片壮年早逝的下岗工人的坟墓。  

  

图十八、在湖北蒲圻纺织集团的办公楼里,听到的是一片惨烈的哭声,这,又有谁能来听懂蒲纺百姓的哭述呢?  

  

  

  

  

图十九、在布满蜘蛛网和锈迹斑斑的蒲纺,这个全国最大的联合纺织企业,十里纺城,有过辉煌过去的大型国企,难道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死去吗?
标签:纺织   职工   设备   工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