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国企职工到社会弱势群体

2025-02-24 观点 评论 阅读
  

  从国企职工到社会弱势群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无产阶级及其同盟军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实现了从奴隶到主人的历史性变迁,改变了劳苦大众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精神风貌。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成为了劳苦大众的大救星,大恩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搭帮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使曾一穷二白的国家走向了繁荣昌盛,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的飞速发展,国力的日益强盛超过了历史以往的任何时候。“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搭帮邓小平”。又成为人民共同的心声。市场活跃、物质丰富、经济繁荣、通讯、交通、城市建设真正出现了繁荣盛世的局面.这是任何一个阶层的人民无法否认也无法回避的事实。

  

  然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开了贫富差距,国有企业的改制产生了从“两个置换”“两个退出”中流向社会的、以中小型企业职工为主体的城市弱势群体,继而形成了一个与生产资料分离的阶层,由此而产生的新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市场的活跃,使贫富差距拉大,贫富间的两极分化摆上了议事日程,国企败北,抓大放小,使兴旺前进的社会又创造了许多新名词,“困难企业”、“下岗职工”、“打工仔”、“弱势群体”、“低保”、“待业青年”、“两个置换”、“两个退出”等等。
全民企业的败北,城市弱势群体的形成,使社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较为规范的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不错,国家抓住的大企业领导实行年薪制,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也可观,这些企业中也有蓝领、白领之分。而那些困难企业,破产企业的下岗职工,十多年在外漂泊,企业没有发一分钱生活费,其中有点钢火的,外出打工,没有能耐的,擦皮鞋、打短工、摆书摊、贩小菜,捡破烂等挣点钱养家糊口,他们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早几年开始的低保,几十元,上百元,使他们的生计有点着落,但他们没有医疗保险,这是一群弱势群体,是扶贫助困的对象,“两个置换”、“两个退出”的推行,使这批弱势群体与生产资料彻底分离,如果要给这个群体取个名字,应叫社会无产阶级比较恰当。“两个退出”使他们完成了从弱势群体到社会无产阶级的转变。

  

  在政治地位上比传统的无产阶级地位要高。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全民企业,他们曾称为“企业的主人”,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执政党的党员,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是执政党任命的科局级干部,虽然现在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不承认他们的职别,但在共和国的初创时期,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留下了他们的业绩和历史地位,今天,他们的工资待遇排除在公务员之外,已退休的拿着不足公务员三分之一的退休金,没有退休的干部则享受全民职工下岗的同等待遇,社会没有承认他们昔日的工作与奉献。

  

  在经济上,比传统的无产阶级要好。企业分配的住房,以各种优惠政策变为他们的私有住房,使他们有个自己的窝,进厂迟的职工,连个窝也没有。退休后虽待遇很低,但有一碗糊口的饭钱,医疗保险已退休的将搞个小医保,多少有点分担医疗费的待遇。

  

  企业破产后的职工,四十年的工龄仅拿着不足公务员一年薪金的安置费,破产遣散后,则连小医保也没有,工人们气愤地讲:“一两万块钱,政府将我们一脚踢,怎么也想不开。” 但国家有国家的难处,很多事情不尽人意,但毕竟给了一点,沾了社会主义的光。

  

  在思想观念上,比传统的无产阶级要高。现在还留在企业的职工,都是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文化程度,所接受的教育,思想观念都比传统的无产阶级不可同日而语。据资料显示1995年5月的统计全国发生不安定事端3355起,到政府门口静坐示威、阻塞交通、卧轨等,造成最长的阻塞铁路达九个多小时,出现一种极不安定的局面。十多年后的今天,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与中央许多政策、措施实施有关,也与十年来职工的观念转变有关,由抵制改革,留恋大锅饭到理解改革,支持改制,这的确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的症结是政府如何加大力度,善待这批改革开放中的牺牲者,如何使他们的心情更趋于平衡一些。

  

  社会无产阶级产生的根源,是国家对私有制的恢复与认可。抓大放小,人为地导致中小企业全面败北。这一政策的实行,从全局来讲,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这批中小社会主义企业走过了他的辉煌时期,由于文革的开展,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中小国营企业许多弊端的产生,甚至到了无法解决的程度,如负担重,市场观念差,设备陈旧,生产力水平低下,管理乱,效益差,一闯入市场经济,就显现出必败的趋势。

  

  原有的全民企业,不分大小,也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集合体,在这个集结的小社会中,也有分工,也有各行各业,不可能个个是技术骨干,工人技师,不可能个个是生产标兵,他们也有分工合作,他们曾在分工合作中各自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今天老了,没有用了,成了40、50人员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过去敬的那份业,过去爱的那个岗,在市场经济中派不上用途,他们沦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的人中风、脑溢血、心脏病、偏瘫等等,使他们丧失了生存能力,没有医疗保险,面对的是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目睹着这些现象,使社会无产阶级失望,感到人生已经走到尽头了,人生的岁月已谈不上意义了。对人生、对前途、对现状的失望,导致了他们对现行有些政策的不理解,甚至反感,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人之已老,其鸣也衰,得不到共鸣,更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从政治地位上讲,企业工人由主人变为打工仔,干部由原党组织部门的任命变为没娘崽,这些人曾是成百上千职工的领导者,主心骨,破产后成为打工仔中的一员,心里很不平衡。昔日响当当的全民职工,今日成为一群无业游民,自谋生路。

  

  从经济上讲,他们失去的太多,得到的太少,“老三届”的这一代人实际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试验品。困难企业的党员,为了表示自己是一位执政党的党员,每月交 0.2元,一年交2.4元党费,连想到1968年上山下乡的知青,目睹农村当时的党员以每年交十二个鸡蛋作为党费,历史真具戏剧性,四十年前发生在农村的故事,四十年后在城市再现。

  

  他们也反思过,为了支持改革,为了国家的强盛,他们这些牺牲又算什么,他们比贫困地区的农民好,他们比没有参加工作,没有国营企业全民职工身份的人好,想着这些,他们心多少增加了些许平静。

标签:他们   企业   社会   职工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