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沈浩高大了,小岗村却塌陷了!

2025-02-13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沈浩高大了,小岗村却塌陷了!  

  

随着中央级各大媒体聚风暴雨式的集中宣传,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形象,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顿时高大了起来,但身披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耀眼光环的小岗村的形象,却无形中了塌陷了。  

不是吗?在这之前,人们还一直以为,经过30来年改革开放洗礼的小岗村,在搞了“大包干”之后,老百姓的收入一定比华西村多,至少也应该比南街村的强,再怎么不济,总不会比河北晋州周家庄这一“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差吧?  

可谁想到,直到2003年,“大包干”搞了20多年了的小岗村,还是那幅邋遢相!这里的天还是那样的天,这里的地还是那样的地,这里的山还是那样的山,这里的水还是那样的水,这里的人还是那样的人,这里的面貌还是那样的面貌。  

这里不妨引用1月4日《人民日报》上宣传沈浩那篇文章中的一段话:“‘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这就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形象?这就是新长征时代小岗村“十八勇士”用指血划开的路?  

距离1978年的40多年前,泸定桥上的“十八勇士”,用鲜血和生命劈开了一条中国革命由此走向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的路;40多年后,小岗村的“十八勇士”为中国农村就劈开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从《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居然还有一些群众表现得相当嫌贫爱富,坐等援助;  

从《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近30年居然连水泥路都修不起,还得靠沈浩同志“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   

从《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在各级政府多年的帮扶之下,村集体无力关怀或者没人关怀那么多的贫困户,居然全靠沈浩同志个人救济;  

从《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虽然有着“不怕杀头坐牢”大无畏英雄气概也要实行“大包干”的“十八勇士”,居然形不成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从《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偏、穷、乱、散”四个字,居然是其形象的绝佳写照!  

如果现实果如《人民日报》那篇文章所描绘的那样,我们该怎么看待“大包干”这种受到高度肯定并强力推行的农村改革呢?我们该怎么看待小岗村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呢?  

这样的路,居然还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榜样来大树特树;这样的路,居然还作为什么伟大成就来大吹特吹;这样的路,居然还作为什么伟大创新来大喊特喊;这样的路,居然还作为什么必由之路来大推特推,真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没有是和非这两个字!  

如果不是沈浩的意外逝世,我们或许还会继续被人蒙在鼓里,我们或许永远无法了解小岗村的真象。  

现在,沈浩逝世了,小岗村这面被人着力扶起来的旗帜,在人们的不经意间,终于露出其真实面目,以前被人强加上的那些说有多美妙就有多美妙、说有多辉煌就有多辉煌、说有多正确就有多正确、说有多生动就有多生动的光环,顿时黯然失色了下去……  

说句老实话,这次的集中宣传热,虽然极大地提升了沈浩,却无意中埋汰了小岗村,但这不是新华社记者的错,更不是中央级媒体的错,要责怪只能责怪小岗村。是小岗村,太不争气了,太不上进了,太阿斗了!同在一个太阳下,同在一个国度里,你瞧瞧人家走社会主义本色道路的华西村、南街村、周家庄的老百姓,那日子过得多滋润,那生活过得多舒心!再看看你奔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小岗村的老百姓,走的什么路?喝的什么水?穿的什么衣?住的什么房?一比不就全清楚了吗?  

有人不是很喜欢讲“实事求是”吗?有人不是很喜欢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小岗村的“事”是什么“是”?小岗村的“实践”检验出了什么“真理”?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由得为小岗村今后的出路担忧啊。沈浩在的时候,有沈浩在为之呕心沥血,有沈浩在为之鞠躬尽瘁,小岗村或许还有希望,或许还有前途。现在,沈浩“休假”了,永远地“休假”了。那环村路,靠谁来修?那敬老院,靠谁来建?那贫困户,靠谁来救济?那项目,靠谁来完成?那落后面貌,靠谁来改变?换句话说,小岗村的今天,成就了沈浩;小岗村的明天,靠谁来成就?  

沈浩的奔忙中,沈浩的疲惫中,沈浩的思索中,沈浩的追求中,仿佛已经告诉人们,小岗村的明天,总不能再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严德友吧?总不能再靠“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的“大包干”吧?  

此时的我,不由得又想起了2008年的一段时间里,有媒体曾连篇累牍地拿小岗村做“秘制底料”来滋润人们的口味和眼球,什么“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小岗村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实事求是的和谐求真精神,敢为人先的突破创新精神”啦,什么“小岗村之路是中国农村的希望之路、崛起之路、兴盛之路”啦,等等,等等,只差没冠上什么“最伟大、最光荣、最正确”之类的花环了。而今天的人们如果通过这次沈浩热的兴起,再回头品味那些货色的话,你是不是觉得那样的文章是多么的垃圾,那样的文字是多么的下作,那样的夸赞是多么的滑稽,那样的吹嘘是多么的可笑呢?  

出乎一些人意料的是,一边是中央级媒体,不断推动着沈浩热的兴起;一边是小岗村冷酷的事实,又抽打了那些顽固地坚持走私有化道路的精英一记脆亮脆亮的耳光!  

听人说,源自小岗村那张用“十八条勇士”之血摁上的“生死契约”,很平静地躺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内。但沈浩的意外逝世,人们又从这张彻底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生死契约”中,仿佛在追忆着什么,品味着什么,思考着什么,担忧着什么……  

  

【欢迎各位博友光临强国网,或作客,或注册,或批评,或指导, 任听 君便。
强国网网址:http://www.lnxv.com/
强国心声论坛网址:http://bbs.lnxv.com/cn/
强国博文网址:http://blog.lnxv.com/home/
强国网,百姓的网,大家的网,网民自己的网。她虽不是人民网,但却是人民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红色网,绝不人云亦云的本色网,更不溜须拍马的正气网。
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强国梦,让我们一起走进强国网,了解强国网,亲近强国网,汇聚强国网,同抒强国情,共图强国业。】  

  

标签:什么   中国   强国   那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