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请政府建100亿平米保障房

2025-02-26 深度解析 评论 阅读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为了改善民生,城市化与城镇化是为了经济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进程,这样才能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推动结构转型,完成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最终目标。

  

  事实上当前经济基础如此脆弱主要原因就在民穷,改革开发三十年来,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仅达到元,可支配收入仅为元,农民收入至今才发展到5153元的超低水平,从人均收入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收入排名也在世界100名以后,这样的收入面对当前高于美国二至三倍的物价,居民消费力是远远不足的。从居民储蓄角度看社会消费力也是如此,目前社会储蓄60万亿人民币,去除0.4%富人拥有的70%社会财富和20%富人拥有的80%社会财富,剩下的社会储蓄财富不足人均1万元,在住房难、教育难和看病难这三个刚性消费挤压居民消费的前提下,靠这样的人均收入来拉动消费绝无可能。

  

  同时在人均收入低下的情况下,之前的三驾马车也已经空乏其力,在全球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打压情况下,中国出口业要三年时间才能恢复到2008年水平,而2008年全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已经同比2007年下降了8.5个百分点,到2009年,出口同比2008年又下降了16%,相当于回到2007年的出口水平,这样一来在2009-2012年间,出口业已经没有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反从2009年的出口数据与救市计划投资方面看,每年净出口都等于在赔钱,对GDP产生的是副作用,造成的也是经济损失。从劳动者酬角度看,这样的出口经济也没有拉动农民工收入增长,同时从年后长三角珠三角用工荒现象看,更没有有效的拉动就业,因此出口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已经全无,这样就使得出口和消费两架马车都失去了作用。

  

  剩下最后一架马车,利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和就业从当前看也已经出现问题,09年政府实施了4万亿投资,并发放了9.6万亿银行贷款,从去年的区域经济发展看,工业产值的增长体现在国有与垄断行业的企业中,汽车、家电下乡依靠的是政策补贴,而汽车家电行业复苏并没有解决好就业,更没有拉动人均收入,这些钱放到市场中,没有真正带动实体产业复苏,反而造成流动性推高物价的现象,从08年通胀看09年物价,食品、服装、家电、家居、建材、房价,均在高速上涨,其中钢铁、铜等有色金属价格已经回归到08年初水平,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也远高于人均收入增长水平,房价涨幅更是创下20年来的历史新高,从人均收入与物价的真实涨幅数据看,投资对民生造成的是生活压力,最主要表现就是物价上涨高于收入增长造成的收入负增长现象,在全民收入负增长的情况下,4万亿投资与9.6万亿信贷投放的最大成果是仅拉动了1100万就业率,但却需要13亿人背负物价上涨的包袱,这样的投资与经济刺激政策,并未惠及民生,也没有有效的提高经济质量。

  

  从09年经济数据看,房地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平均涨幅50%以上的高房价成了经济增长的衍生品,对城市化与城镇化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城市化与城镇化居民面对医疗、社会保障等户籍问题不得不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解决户籍问题时,所有人都要节约开支平明储蓄来准备买房,09年的房价涨幅一下就透支了普通家庭5年的全部家庭收入,家庭消费力被透支超过8年,因此在今后外需市场萎缩,需要内需市场来拉动经济的趋势下,高房价已经成为扼杀内需经济的第一杀手,也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致命死结。

  

  在现有的经济模式下,未来经济发展可见的支撑仍是房地产,因此在经济需求下,高房价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这实质上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又相互驳逆,房价高,刚需群体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房价越高居民生活质量就越低,二元社会问题从城乡问题发展到城市之中,这样的经济发展最终既无法改善民生,又直接扼杀了消费需求,迫使实体产业和服务业都无从发展,形成产业低迷后再次致使劳动者酬增长缓慢,就业率问题更加突出,将转型的经济规划颠覆得步履维艰。

  

  现在高房价与经济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民穷,而城市化与城镇化过程最需要的就是保障性住房与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在政府无法摆脱对土地财政与高房价的依赖下,促进消费的方式就只有利用提高社会保障,来减轻人民负担释放消费力。从消费群体与市场消费的支撑结构看,基数大的普通收入阶层才是消费市场的只要支撑群体。因此提高城市化与城镇化居民的居住与保险、医疗、教育保障就是主要方向,只有居民的社会保障与居住保障问题解决,才会有盈余的可支配力来促进消费,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快速发展我们的第三产业,最终完成经济转型,达到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发展目标。

  

  因此在当前80%人群属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情况下,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就是头等大事,其中被城市化人群是第一需要保障的目标,解决这群人的居住保障就是经济转型与发展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社科院蓝皮书85%家庭无力购房这一真实情况下,大力兴建保障房是政府的社会责任,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责任,按未来城市化进程将有4.5亿以上农村人口进城数字看,在这群人收入无法购买商品房又需要全民消费来拉动经济的情况下,政府扩大保障房建设规模来解决这几亿人的居住需求,就是最大化的释放未来消费,因此在政府社会责任与经济发展需求下,未来10年大力建设保障房,将这4亿多人口纳入保障系统是解决经济与民生问题的最佳办法,按未来4亿人口被城市化计算,每人居住需求30平米,政府应当做的就是在城市化完成前建成100亿平米左右的保障房,来保障被城市化人群的居住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矛盾和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经发展改善民生目标,从实质上提高经济质量。当然,如果政府拿不出这些钱,那么你就要房价归民,否则经济增长就还会建立在剥削与践踏民生之上,社会问题、民生问题都会越演越烈。

标签:经济   保障   消费   增长   城市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