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前发改委官员加盟“黑石”威胁国家金融经济安全

2025-02-26 文摘 评论 阅读
  

  前发改委官员加盟“黑石”谁来监督

◆每经记者 马骏骎 王涛 发自上海 [2008.08.06]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道黑石集团聘请前国家发改委外资司综合处处长付山先生出任其在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引来众多争议。舆论的争议焦点有两点:其一,有付山作为前国家公务员,下海进入外资金融机构涉嫌“曲线再职”;其二,中投公司此前入股黑石亏损惨重。此次黑石进驻北京,似有大举进入内地市场的势头,国家金融经济安全在外资的大张旗鼓步伐下,是能否得到保障?

  

  事件追踪

  

  “三年两不准”管不住付山?

  

  ◆每经记者 马骏骎 发自上海

  

  记者昨日对付山先生的履历进行了搜索,从北京大学历史系网站上了解到,付山于1985年进入北大历史系就读本科,并于1988年开始攻读研究生。2004年3月,北京大学系友会成立,付山还担任了北大历史系系友会常务理事会成员。

  

  关于付山在发改委任职期间的信息,网上能找到的甚少。仅有的几篇中有一篇显示,付山直到去年11月份仍然没有离开发改委,但之后短短的几个月中,付山先是离开发改委担任绵世股份副总裁,随后又在绵世尚未来得及召开董事会进行正式人事任命之前,匆匆离开绵世入主黑石。这令外界心生不少猜测,相关法律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一举动背后存在“曲线再职”的可能。

  

  这种猜测并非是空穴来风。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对于公务员和党政干部的企业行为除了依靠一定的行政手段之外,主要的依据之一是2004年颁发的 《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意见》

  

  这份对党政官员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提出了规范管理的措施,一方面肯定“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人才流动,反映了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程度的提高,反映了职业选择的多样化,也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正常退出机制都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一些干部辞职后在原地区或分管业务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和诱发腐败。

  

  《意见》重点就辞职条件、辞职程序、辞职后从业限制等提出了规范管理的要求,并重申“三年两不准”的要求,即:党政领导干部辞去公职后三年内,不得到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任职,不得从事或者代理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经商、办企业活动。

  

  虽然有了 “三年两不准”的要求,但是分析人士指出,这些规定很难约束辞职下海的官员。

  

  对此,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助理研究员田飞龙在接受记者时指出,付山短暂任职于绵世股份之后选择入主黑石,的确存在规避法律上“三年锁定期”,将绵世作为“跳板”的可能性。

  

  田飞龙说:“官员在任的时候可能和商业企业有很多正式非正式的关系,辞职之后猎头公司会认为聘任他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益,便绕过相关规定,在某公司过渡一下。有些官员也会用所谓‘曲线再职’的方式,实现自己由政转商的途径。”

  

  专家观点

  

  黑石进入中国 冲着两样东西

  

  ◆张宏良 (中央民族大学证券研究所教授)

  

  利用我们的投资,黑石最为典型。它是在利用我们的投资反投资我们,此前黑石就已经大举收购了蓝星股份。

  

  大家知道黑石基金本身亏损严重,我认为它这次完全就是针对中国而来,但可怕的是,像黑石这样将矛头指向中国的公司越来越多了。外资下一步就开始指望全面收购控股中国资产。在我看来,黑石进入中国,冲着两样东西:一是中国的不良资产、企业私募基金;二是央行票据的市场,通过票据市场控制中国的企业。通过这两种途径,它能把数十、数百甚至数千家企业都搜罗到他们旗下。

  

  黑石为了防止别人有意见,采取秘密投资的办法,可以看到黑石的很多投资都带有这个特点。现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公司,在危机期间用中国的资金堵漏洞,另外一方面又用中国的资金反投中国。而相比之下,中国对外资的所有投资都是高价进去的。在此之前,国开行入股巴克莱,其入股价格超过了市场价格的30%;包括我们3700亿美元投资“两美”,也是在美国次贷爆发以后投进去的。

  

  在法律上,我认为目前国家最需要设立《经济安全法》,成立经济安全委员会,以此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正如大家所见,我们将外汇资产交给国外金融机构,而它们则用我们的外汇收购我们自己的金融资产,假设它们一有风吹草动撒手走人,我们就两手空空了。马骏骎 采访整理

  

  主权基金投资应限制用途

  

  ◆潘席龙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对于黑石入驻北京,我认为,作为外资企业,无论是投资型企业,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投资决策人有权利决定把资金用在怎样的市场,这一点无可厚非。同样,中投投资黑石一事,如果我们只是从企业自身来说,从纯粹经营角度来讲,投资于谁没有什么区别。

  

  但中投的投资存在几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因为中投掌管着我们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国家资金,它所投资的对象是否会对中国自身产生怎样的影响,应该是中投重点考虑的对象。因为中投不是一家纯粹的民营企业或商业企业,且资金又特别大。因此,如此大的资金投资于黑石或任何一家其他企业,最起码应该对资金的用途设立一个限制。要规定这些资金只能用于哪些方面的投资,并将这种限制纳入双方互相的协议条款中。在这点上,中投以后应该更加谨慎,因为是国家授权中投的管理者在做投资,这个授权必然要考虑到国家的安全,所有资金不得对国家安全或国家利益构成损害。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不等同于关闭国门。从开放经济、世贸体系来讲,我们应该以平等对应的关系来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有人觉得外资在抢夺我们的资源,相对应的,我们也完全可抢夺他们的资源。当然这其中需要有区别对待,那些涉及国家经济安全、要害部门、民生部门的行业,国家不支持、不鼓励外资入股。除此之外,在遵守国家法律的情况下,要允许外资进来。与其谴责别人,不如自己做得更好,因为机会是均等的,外资的引入可以加强竞争。

  

  另外关于前发改委官员下海至企业担任高管,这种情况在全世界并不罕见。对于官员卸任以后重新就职,通常有一定的限制。

  

  这些人身处不同单位,说白了都是各为其主。从敬业角度讲,做官要为国家利益考虑,这是基本要求;在企业则肯定要为企业利益考虑。当两种利益出现冲突,比如说现在的企业利益要威胁到国家利益时,当事人是否利用其在行政岗位上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料去为企业谋利益,这个问题是很难评论的。因为这牵涉到一种“思维产品”,当事人即使不带走任何书面东西,但是至于关系、人脉,究竟是个人资产还是国家资产是无从界定的。目前我们的法律,包括经济学本身,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都很不够。

  

  马骏骎 采访整理

  

  网络调查

  

  56%人认为公职人员下海缺乏监管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网站(昨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共有438人参与的调查中,87%的人认为身居要职,手握各种关系的公务员下海到黑石这样的金融公司,很容易会妨碍商业公平公正;认为黑石这类举动将会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的网友占82%。

  

  对于公职人员下海是否能得到法律上有效的监管,56%的人认为缺乏必要的监管,而24%的人认为虽然有监管,但是很难有效。不过,也有20%的人坚持相信现有体制能够进行有效监管。对像黑石这样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坚持认为人际关系和人际网络更重要的人达到61%,远远超出认为最重要的是市场竞争力39%的支持率。这显示人际关系在中国的市场运行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而黑石的举动也证明,外资机构也在“入乡随俗”。

  

  坚持认为下海公务员会利用各种关系,滋生贪污腐败等不正当行为的人高达八成以上,仅有2%的人士认为不会,17%的人认为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

  

  每经记者 王涛

  

  网友观点

  

  网友一:政府官员离职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就业进行限制,不然这会变成腐败的另外一种结算方式。

  

  无锡网友俞先生(公务员):外资机构收编这些人员,正是看重他们手里的资源。美国也有许多政要在退出政坛后受聘到商业机构,这很正常。

  

  上海网友王先生(媒体工):

  

  关系文化是中国特殊的资源,老外也要“入乡随俗”,与其说他们主动钻营不如说是被动适应,比如去年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商业贿赂行为,估计他们也并不乐意。关键是要从制度上监控权力的使用,消灭权力寻租的空间,而不是只看到现象。

  

  每经记者 王涛

  

  黑石的阴谋 我们的悲哀

  

   2008-8-6 证券之星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道黑石集团聘请前国家发改委外资司综合处处长付山先生出任其在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引来众多争议。舆论的争议焦点有两点:其一,有付山作为前国家公务员,下海进入外资金融机构涉嫌“曲线再职”;其二,中投公司此前入股黑石亏损惨重。此次黑石进驻北京,似有大举进入内地市场的势头,国家金融经济安全在外资的大张旗鼓步伐下,是能否得到保障?
  
  看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感觉就是:错误的时候,错误的人的错误决定,和糟糕的结果。当然是站在国家利益上考虑。如果站在付山先生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是:正确的时候,正确的决定,精彩无限的结果。
  
  首先是时机。目前国家经济正处于考验之时,政策也是“有保有压”---因为事情有轻重,不可能同时展开。这就给了黑石机会。不是有很多企业缺钱吗?我现在有钱啊,拿着你们的外汇,来买你们的嗷嗷待哺的优质资产,天赐良机,何乐而不为?
  
  其次是人。看过上面的道后,估计大家都对外资的伎俩,手段很明白了。倘若没有个里应外合,任凭它天大本事,它也做不了多少事。所以,故伎重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充分把握了中国的国情,选择了有背景的国内代言人。黑石既然落下了这颗棋子,后面的计划肯定很清楚了。
  
  结果就不用多说了,我们会眼睁睁的看着我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的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贴上了外国人的标签。
  
  资料摘录:
  
  境外利益集团在华活动手法 其一,强力公关。其二,利益输送。其三,与国内利益集团结成共同体。其四,与一些地方政府形成共生。其五,跨国垄断资本结成联盟。其六,借助总部所在国政治力量。
  
  中国第一、世界第五的电池生产商福建南孚公司已成为跨国垄断资本合谋的经典案例。1999年南平市有关部门为改善治理结构而主导引进外资,但竭力避免被同行产业资本(主要是竞争对手美国吉列)所并购。然而,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国际基金在2002年对南孚实现控股后,2003年就将所持股份全部转售给吉列。
  
  当前,活跃在中国境内的境外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介入中国经济决策。有关中国的经济主权受到侵蚀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一是影响中国重大决策。如中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股权分置改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海外上市等谋划时,表面是相关经济学者在呼吁,实际都或多或少渗透着美国金融机构、智囊机构的决策诱导。从另一面看推进中国优质大型企业或国有垄断企业境外上市,既要为外国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巨额咨询、审计、评级、承销费用,又造成中国财富通过“分红”形式输送到境外,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四家公司当初境外上市融资不过百亿美元,但是随后四年海外分红就超过千亿美元。
  
  二是影响中国立法。起草和颁布《反垄断法》是解决外资并购垄断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境外利益集团与国内相关利益集团一道施加影响,致使《反垄断法》推迟出台达十多年之久。
  
  三是影响中国政府威信。
  
  为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自2004年开始,中央政府实施以紧缩银根为主的宏观调控。但是,若干外资机构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独特的优越地位,向本土房地产公司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各类金融服务。一些国际顶级公司,直接或间接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影响房价。
  
  四是影响中国法律威严。一些外企集体抵御《劳动合同法》出台,是因为这类外企违法用工比比皆是。有的外企一直不与劳动派遣者签订劳动合同,目的是随时可以辞退这些员工,而且不用支付赔偿金。
  
  不少在华外企长期存在“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怪现象,2005年账面亏损的外企占总数60%以上,其实质大都是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并通过各种公关活动持续避税获利。国家税务总局的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一些跨国公司利用非法手段避税,每年给中国造成税收收入损失保守估计达300亿元以上。
  
  五是影响中国社会和谐稳定。
  
  在有的地方部门的庇护下,一些跨国公司长期漠视中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至于相关劳动纠纷愈演愈烈。恶劣的工作条件、低廉的工资水平、缺乏各类劳动保障等因素,使外企职工群体性事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晓风残月)

  

  “黑石”驻京 前发改委官员领军

  

  中投公司投资百仕通目前浮亏近100亿人民币


每经记者 马骏骎 发自上海 [2008-8-5 2:26]

  

  
每经记者 马骏骎 发自上海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巨头黑石集团 (或译百仕通)

  

  昨日宣布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记者从黑石方面证实,其办事处的首席代表正是前发改委外资司综合处处长付山先生。黑石的大中华区主席则是前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

  

  曾担任上市地产公司副总

  

  据黑石方面的消息称,付山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加盟黑石之前,付山曾担任过上市地产公司北京绵世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绵世股份,SZ),该公司的股票是去年股市中的一只“大牛股”。

  

  蹊跷的是,记者在绵世股份的相关公告中并未找到这位副总裁的名字。记者致电公司董事会秘书张成,据其称,付山去年的确来过一段时间,但为时不久,还没有来得及开董事会经程序通过任命,他就已经离开公司了。记者在网络上发现一篇有关付山的相关新闻,显示其直至2007年11月依然身为发改委外资司综合处处长。

  

  黑石方面称,付山之前还曾在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务院经贸办和国务院生产办等部委任职。

  

  付山表示,加盟后他将致力于在全球拓展另类资产市场,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据悉,黑石的另类资产管理业务包括管理企业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对冲基金、债务基金、贷款抵押债券行和封闭式基金等。

  

  黑石集团现任主席、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苏世民先生表示:“北京代表处的设立以及付山先生的就任进一步证明了我们致力于中国和中国市场的信心。”

  

  黑石集团大中华区主席梁锦松则谈道,黑石十分看重与在中国以及在海外的中国企业的合作机会。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并邀请付山先生担任首席代表,正是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些机遇。

  

  专家:外资巧用“关系”文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黑石的这一步棋充分体现了,外资深谙中国的“关系”文化。孙立坚说,“黑石任命前官员担任管理层说明他们非常了解,在中国的运营模式中,只要有政府背景,搞定上下关系,就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他分析说,我们总是看到了外资在海外的光环,一味相信这些国外大公司能够帮助我们加强治理,改变我们的企业文化,但是其实恰恰相反,部分外资企业非但没有改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特殊的“关系”,反而顺从了这种“关系”文化,丢掉了西方冠冕堂皇的经营模式,利用“关系”降低运营成本。

  

  除了利用中国特殊的商业文化,孙立坚还指出,在业务上,黑石走出这样一招也利用了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和宏调环境。

  

  “宏观调控管住了资金的供给,但是管不住资金的需求,很多企业包括房地产企业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将资金运作起来的愿望,但是在本土又运作不了,因此要警惕像黑石这样的私募基金进来,它们可以对这些企业进一步包装,把这些资金引导到国外市场投资,甚至让它们在海外上市,把它们的资金链接起来,但它们可以从中收取服务费,分享到第一杯羹,通过帮助我们嫁接外面的舞台来获取巨额利润。”鉴于此,孙立坚强调宏调政策一定要“有保有压”,如果全部“压”会失很多经济发展的机会,而这些机会会让外资拿走,计入他国的财富中。他提议中国一定要把金融做强,掌握金融主导权,否则会让外资乘虚而入。

  

  新闻资料

  

  黑石的中国路线图

  

  2007年5月,尚在筹备阶段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黑石集团进行的全球首次公开发行中,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黑石近10%的股票。而中投购买的黑石股份,全部都是“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锁定期为4年。这也是中投公司进行的第一笔投资。由于黑石集团在上市后股价连续下跌,造成了中投公司这笔投资大幅缩水,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而就在2007年1月,黑石聘请了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担任其大中华区主席。正是梁锦松撮合了中国政府与黑石的合作,使中投在黑石IPO前动用外汇储备对其参股。而由于杠杆收购市场大幅萎缩,再加上其投资大幅缩水,黑石在今年第一季度净亏2.51亿美元。上周末,黑石集团在纽交所收于18.37美元,按此价格计算,中投公司浮亏已近4成。

  

  2007年9月,黑石又以6亿美元购入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20%的股权。根据双方协议,黑石在蓝星集团的身份只是战略投资者,不参与具体管理。黑石将在蓝星集团的董事会中占有两个席位。蓝星旗下有三家国内上市公司:蓝星清洗(.SZ)、 蓝 星 材 料(.SH) 和 沈 阳 化 工(.SZ)。此外,黑石还在去年为国家开发银行入股巴克莱担任顾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签:中国   投资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