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历史、可比性评价和展望(一、(三)高级社)
(三)高级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社员的土地无代价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不计土地酬。耕畜、大型农机具等主要生产资料,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折价入社,由社分期付给价款的办法,逐步转为集体所有。社员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
浙江省慈谿县五洞闸村在区委干部的倡导下,于1952年超越互助组和初级社阶段,直接建立了一个高级合作社。随着生产的不断提高,社员收入的不断增加,到1955年,社员户数由建设初期的14户,扩大到188户。
与其他地方的情形一样,这个村的富农和上中农在合作社初办的时候,也总是在背后说风凉话,要争当“先进生产力”的代表。1953年春季,合作社正在积土肥的时候,富农虞福章趁春荒时期(有些人缺粮,所以劳动力好找),拿出两千多斤大米雇了很多短工,捻了大量河泥施在自己的十多亩棉田里,并且发誓要把合作社的产量压下去。结果当年他的棉花收到180斤,而合作社的棉花收到249斤。从此单干户们不得不承认合作社的优越性。
以下是1951—1954年五洞闸村高级合作社棉花单产的统计资料:
1951年(建社前),每亩平均产量是120斤籽棉。
1952年(建社第一年),每亩平均产量是160斤,比1951年增产33%。
1953年(扩社以后),每亩平均产量是249.5斤,比1951年增产48%。
1954年(再次扩社后),每亩平均产量是227斤,比1951年增产22.7%。
1952年,没有副业生产,1953年,副业收入是4500元,1955年是9346元。
社员纯收入,1952年平均每户为3680.5斤,1955年达到9450斤。
从五洞闸高级合作社的实践来看,合作社的优越性体现在:
1. 实行按劳分配,大大激发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建社前,一般男劳力一年只能做100个工左右。1952年从四月建社到年底的七个月中平均每个男劳动力做了120个劳动日。1953年,平均达到180个劳动日。建社前,按照旧社会的习惯,妇女很少参加田间劳动。因为新社会提高了妇女地位,合作社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3年,妇女的劳动日达到了全社总劳动日的18.2%,1954年达到20%。女社员毛杏娣1954年的劳动日有170个。此外,社员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平均比社外农民高约30%。
2. 土地公有,便于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作物种类,实行统一经营。
3. 有利于实行农田基本建设。合作社的耕地都连成了一片,社员们取消了地界,调整了灌溉系统,填平了三十多条河沟,修整了高低不平的土地,使耕地面积增加了三十多亩。土地连成大片以后,不但便于灌溉,节省劳动力,而且对于战胜病虫害也准备了更多有利条件。
4. 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合作社成立以后,把原来占30%的本地棉改为岱字棉,全部实行了条播和合理密植,并且采用了各种新式农具和其他生产工具,购置了喷雾器、双轮双铧犁、播种机、中耕机等新式农具92件。
5. 有利于合作社各项事业和社员生活的全面发展。1955年,合作社有三处农忙托儿所,16个保姆教养着120多个孩子。合作社还办起了有三个班120多个学生的民校。建立了有1000多册书籍的图书室。原来全村没有一个人能看开会通知。到1955年,由于合作社文化活动的开展,合作社里已有六十多人能读纸,当记工员,还有四个人能给社写稿子。合作社还办了卫生所和俱乐部。
上海市郊的塘南乡,情况有所不同。慈谿县五洞闸村的高级社看起来像是上级领导“拔苗助长”的产物,而塘南乡的高级社的成立,则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个乡在1955年一月间,组织了一个高级社——白遗桥蔬菜生产合作社。这个社包括五个自然村,由四个初级社(白遗桥、俞家宅、大侯家宅、小侯家宅)合并组成,并且新吸收了一部分个体农户。
1953年,这几个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建立了初级社,经过一年的努力,生产有了显著提高,社员的收入也随着增多。
1954年,虽然受到夏涝秋旱的严重自然灾害,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仍然使四个初级社的产量、产值比丰收的1953年提高5%到20%。四个社的经济效益平均比当时的互助组和单干户高15.9%。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进步的要求同土地私有制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有劲,在别人的土地上生产就马马虎虎。土地多的人,依赖土地分红,不积极参加劳动。因此,劳动生产率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土地私有制也严重地妨碍了统一的生产规划和种植计划、妨碍了土地的整理和土壤的改良。
这四个初级社于1954年进行了重大的生产技术改造,装置了先进的机器灌溉设备——人工降雨站和抽水机。这两台设备本来可以完全解决四个初级社的灌溉问题——对于蔬菜生产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土地私有制却妨碍了机器效率的充分发挥。因为机器灌溉,需要在大块土地上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所以必须铲除地界、平整土地、改变土地原有形状、统一开挖水渠。但有的社员出于私心,不同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开渠筑路。这虽然是他们的合法权利,却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
这四个初级社的土地是相互毗邻的。但是四个生产单位的土地交错穿插,对于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这种情况也造成运输上的浪费,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加大了生产成本。
四个初级社劳动力和土地占有的不平衡,也造成了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浪费。俞家宅社的特点是劳动力强、技术高,平均每个劳动力耕种2亩7分菜地,有些人没活干时,便到上海市区的剧院去看戏。大侯家宅社却是地多、劳动力弱,平均每个劳动力耕种菜地5亩5分三厘。1954年就因为缺少劳动力,有30亩地荒了一熟,更谈不到精耕细作了。因为劳动力的差别,这两个社一亩地的年产值竟相差70元左右——俞家宅是160余元,大侯家宅是90余元。
四个社生产工具的不均衡,也使各自的投入不能有最好的产出。小侯家宅社的牛和犁有富余,白遗桥社的船也经常闲置。大侯家宅社正缺少这几样东西。
经过两个月的宣传、动员,原有四个社的社员都参加了高级社。高级社成立以后,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劳动分工也更精细、更科学,根据劳动力性别、体力、生产技术的特点分配劳动任务——例如让育苗高手比较集中的小队负责育苗,更好地做到了各尽所能。
由于集约式经营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约了劳动力,高级社成立后扩大了经营。过去四个初级社有14头猪,1955年便养了100头。过去初级社不养鸡、鱼,1955年高级社便有了500只鸡,5000尾鱼。高级社成立的10个月内,开了河道820丈,便利了400亩土地的灌溉,还修整了420亩土地的排水灌溉系统,新开挖了灌溉渠道,改良土壤51亩,进行了深耕施肥。
1955年白遗桥高级合作社的单位产量、产值比周围互助组、单干户高20%。产量也比周围一般合作社高14%,每亩平均产值比上年增加30.4%。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