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小岗村系列之五:“一季入温饱”,卅年喂不肥

2025-02-19 观点 评论 阅读

小岗村系列之五:“一季入温饱”,卅年喂不肥  

  

“30年前,1978年,中国农村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艰难迈出第一步:18位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签下了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契约。靠着‘大包干’,小岗村只种了一季庄稼,就从饥饿状态迈进了温饱世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鲜的形式,迅速在全国蔓延。从1978年到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7%,其中约有一半来自这项改革。”  

这是《人民日报》 10月21日 在其《意味深长的‘螺旋’》(作者张铁)的“人民论坛”文章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突出特点是闭眼不看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出于某种现实政治的需要,继续编造关于小岗村那18位既无思想觉悟又无知识老农民所按“血手印”、实行分田单干的神话。什么“只种了一季庄稼,就从饥饿状态迈进了温饱世界”呀,什么“从1978年到1984年,全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7%,其中约有一半来自这项改革”呀,真是神乎其神。既然分田单干的功用如此灵验,如此地神奇,小岗村理应是中国农村的首富才是呀。可是,整整30年过去了,光荣与伟大的小岗村却为什么总是富裕不了呢?既然分田单干是如此地灵验,如此地神奇,中国农村的状况应该是形势大好,越来越好哇。可是,为什么持续坚持“大包干”的结果,却使得“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了中国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呢?这个道理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呀!  

还有,众所周知,小岗村的分田单干是与从前的农村集体经济道路相对立的。推行小岗村分田单干的当时和现在,都把集体经济道路说成是死路一条;农村、农业和农民只有学习小岗经验,实行分田单干才有出路。既然集体经济道路是死路一条,分田单干的“大包干”才是唯一出路,为什么那些当年坚决顶住来自上边要求分田单干的巨大压力,没有学习小岗村榜样搞分田单干的农村理应是穷得叮当响、远远被小岗村的神奇发展甩在后面才是呀。可是,现实的客观事实却是华西村、南街村、元宝村、韩村河村、周庄乡等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的村庄,不但没有陷入困境,反而都成为了全国农村的先进村、双文明标杆村。一直以来摆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什么死路,而是一条宽广平坦的通衢大道。与这些全国“双文明”典型比较起来,小岗村简直就是一个破落户的光景。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未免太不合乎逻辑了吧。至今仍然在如此不遗余力地宣传小岗村分田单干神话的先生们,对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应该回答一下呢?  

还有,华西村、南街村等这些坚持集体经济道路的村庄现在确实是很富裕的。他们的富裕,令小岗村人(包括12位仍然健在的“手印”英雄)垂涎三尺,自愧不如。但是,这些村庄的富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奔向富裕的道路上,他们没有得到过任何外援。而小岗村则不同。它虽是一个只有400多人的村庄,可是,30年来,从乡到县到市到省,直至国家农业部,还有外地(比如张家港市)给它“输血”不下一亿元,就连家庭电话机这样并不要好多钱的东西都给他们安装上了。尽管如此,小岗村仍然摆脱不了落后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至今仍然在高调门儿地神化小岗村的先生们,对于这样的现实问题是不是也应该解答一二呢?  

先生们是搞宣传的,搞宣传要考虑宣传的效果。如果面对上述种种现实矛盾和问题都不给以任何回答,就只知道根据某种政治需要在那里闭上眼睛胡咧咧。这样的宣传能有如效果么?  2008年10月27日   

标签:单干   农村   道路   宣传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