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奉调回国——拣回来的日历又一张

2025-02-15 观点 评论 阅读

奉调回国  

——拣回来的日历又一张  

马望野  

================================  

火车轮飞过丹东,  

背包身驮进北京。  

出去既然无声息,  

归来何须有动静!  

炮火枪声成往事,  

砚田笔花了此生?  

行前拜访烈士墓,  

默然告别毛岸英*。  

*当时其坟筑于桧仓金矿沟口对过儿,在离我部驻地前面的小河沟下游与上述沟口流出的一股较大支流会合处之外侧山坡上。坟列烈士墓地最后一排之首位。我在1955年离开桧仓回国,后来其下面的坟墓向山坡高处搬迁,它的位置遂变成了墓地首排的第一位。这是随后回国的同志告诉我的,据说是因出防汛,事属正常,并无异议,亦未声张,云云。  

(2009/08/15)  

  

补记:(六则)  

(一)  

“位于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134位中华优秀儿女。穿过由郭沫若题写的‘浩气长存’的中式陵门,迎面是一座六角碑亭,亭中丰碑矗立,刻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拾级而上,宽阔的平台中央,一座志愿军英雄铜像巍峨屹立。铜像后面,青松掩映者1志愿军烈士墓,正前方的一座安葬着毛岸英烈士。花岗岩雕刻着毛岸英雕像。”  

(摘自《人民日报》2009/10/03 人民日报社代表团:《山水相连的情谊——朝鲜纪行[上]》)  

  

(二)  

位于平壤以东约100公里处的平安南道桧仓郡,这里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1957年,志愿军和当地群众共同建成了志愿军烈士陵园。陵园占地约9万平方米,是朝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志愿军烈士陵园,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1958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时曾来过这里。志愿军陵园群山环抱、满目苍翠。入口处,朴实无华的石门上用中朝两种文字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温家宝沿着240级青石台阶拾阶而上。这240级台阶象征着240万赴朝作战的志愿军将士。一层陵门门楣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碑亭梁枋四面有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等志愿军英雄像。温家宝来到毛岸英烈士墓前献上花束。他对着毛岸英的塑像说:“岸英同志,我代表祖国人民来看望你。祖国现在强大了,人民幸福了。你安息吧。”在桧仓,温家宝还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旧址。温家宝在留言簿上题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不朽功勋和伟大精神日月同辉!”  

(摘自《人民日报 》 2009/10/06日 本报平壤10月5日电记者陈一鸣、周之然:《温家宝在朝鲜凭吊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三)  

桧仓位于朝鲜腹地,四周崇山峻岭,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1957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当地群众在桧仓城中心区150多米的山腰上,建成了朝鲜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包括毛泽东主席长子毛岸英在内的134名志愿军烈士。朴实无华的石质大门上用中朝两国文字书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走进了大门,登上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青石台阶。这是一段长长的台阶,共有240级——象征着2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陵园的第一层,一座中国古式牌楼迎风而立。过陵门,迎面是一座六角碑亭,在碑亭梁枋四面的浮雕群像中,一个个英雄的影像,所有无畏的微笑、坚毅的眼神都在这里永恒。在陵园第二层的小广场中心,温家宝见到了那座著名的志愿军英雄铜像。花岗岩石座上矗立着一位手握钢枪的志愿军战士,铜像高达14米,在蓝天青山衬托下透射出中国勇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石座正面刻有和平鸽与“和平万岁”的字样。而他的身后,就是那134名烈士的墓葬。蓝天之下,那一座座圆形白色的坟冢排列得整整齐齐。每座墓旁都有一株当年从祖国移植的东北黑松陪伴。当年幼小的黑松如今枝繁叶茂,垂满松果。毛岸英烈士墓立在最前面,墓前耸立着他的半身石雕像,明媚的阳光轻洒在烈士年轻而英俊的面庞上。陵园初步建成后,毛岸英烈士就迁葬到这里。  

(摘自《北京日报》2009/10/06 新华社平壤10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赵承 冯坚:《含泪祭英烈 真心祈和平——记温家宝总理在朝鲜凭吊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四)  

“10月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婚不久的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便主动请求入朝参战。毛泽东身边的人都不同意,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已经为中国革命失去了5位亲人,更何况此次要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毛岸英的态度非常坚决,当许多人都出来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时,毛泽东的回答却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开始。位于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发报频繁,美军据此认为这里有志愿军的重要机关,遂派飞机前往轰炸。4架野马式战斗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顿时烈焰腾空,形成上千度的高温。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保卫新中国的安全献出生命的第六位亲人。”  

(摘自《人民日报 》( 2009/10/06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朝鲜战场上的领袖之子·毛岸英[人民英模])  

  

(五)  

“早在50年代,当他的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时,他的儿媳刘思齐悲痛万分,毛泽东没有用一般话去安慰她,只是抄录了李白的诗句送给她: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刘思齐看了这首诗,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见郭金荣著:《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六)  

朝鲜战场上的领袖之子毛岸英[人民英模](全文)  

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一块1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幼年随父母辗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1930年10月24日,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目睹了母亲与敌人进行的不屈斗争。11月14日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被营救出狱,翌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达上海。1931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后毛岸英流浪街头,在烧饼铺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历尽艰辛和磨难。1936年中共地下组织安排毛岸英去苏联学习。1937年,毛岸英进入苏联国际儿童院,不久担任少先队大队长,1939年加入共青团并担任支部书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毛岸英先后进入苏雅士官学校快速班、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3年1月,毛岸英加入苏联共产党(1946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军校毕业后被授予中尉军衔,任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参加了战略反攻,长驱数千里,冒着枪林弹雨,驰骋于欧洲战场。  

  1945年底,毛岸英回国。1946年1月到达延安。毛泽东要求毛岸英上“劳动大学”,毛岸英和农民睡一样的土炕,吃一样的粗粮,干一样的农活,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后毛岸英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在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49年初,调中共中央社会部和中共中央情报委员会工作,任社会部部长兼情报委员会书记李克农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能直接参加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毛岸英向党组织提出了下基层的要求。1950年秋,被安排到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总支副书记。10月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婚不久的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便主动请求入朝参战。毛泽东身边的人都不同意,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已经为中国革命失去了5位亲人,更何况此次要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毛岸英的态度非常坚决,当许多人都出来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时,毛泽东的回答却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  

10月19日,毛岸英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入朝。入朝后,担任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毛岸英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除了彭德怀等少数几位领导了解他的身世外,其他人都只知道他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普通年轻人。11月25日,第二次战役开始。位于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发报频繁,美军据此认为这里有志愿军的重要机关,遂派飞机前往轰炸。4架野马式战斗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顿时烈焰腾空,形成上千度的高温。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不幸壮烈牺牲。毛泽东得知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保卫新中国的安全献出生命的第六位亲人。  

(原载《人民日报 》2009/10/06 02版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朝鲜战场上的领袖之子毛岸英[人民英模]》)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