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路透中文网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希望与迷茫

2025-02-15 文摘 评论 阅读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希望与迷茫


2008年 10月 10日 星期五


(路透中文网"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系列读者来稿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所有文章均系作者授权路透独家发表,不得转载。路透对任何侵权行为将依中国有关法律予以追究。)


曹豫生/文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中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市。我出生一年後,我的弟弟也来到了人间。等我记事时,时间已经进入了八十年代。


我的父亲是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母亲是一名医学院的毕业生。父亲在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里做技术员,母亲在同一家企业的卫生所做大夫,我们是中国当时最最普通的一个四口之家。


小时候我记得很清楚,我的家是单位给分的一室一厅的房子,卧室小的只能摆下一张桌子一张床,我们四口人睡在一张小床上。父亲从外面找来窄木板和砖头,晚上睡觉时就挨着床把木板和砖头搭起来,然後铺上褥子,从外表看就像一张大床一样。等早上起来,父亲再把它收起来,为卧室里大家活动腾点地方。


大家那时都住的是平房,每家都有一个院子,那时一栋平房只有一个水管,这个水管要管好几户的用水,每天吃房後大家都排队来洗碗,那时每家都必备水桶,在水管上把水接满,然後提回家里。在夏天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就坐在院子里,每人摇着一个扇子聊天。该睡觉时,我和弟弟睡在床上,爸爸给我们扇着扇子,我就在看着爸爸的手一晃一晃中眼睛模糊的入睡了。


那时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硕大的收音机,每天我们都把它开着。尤其是中午,我们全家必听的小说连播。当时我们听的最多的一首歌是《在希望的田野上》。


的确,那是我们的确走在希望的田野上。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的生活,这可以说是非常的贫瘠,物质和文化生活都严重缺乏,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过来的。但是,那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希望。我们相信生活会一天天的好起来,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而现实也的确是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家的物质生活一步步的好起来,我记得我和父母一起去商店里买了一台电扇。回到家里,我们立刻把它打开,一阵微风吹来,真是太舒服了。


那时有些人家已经有了电视,我们家邻居也买了一台电视,我和弟弟老跑到他家去看。时间长了,他们烦了,就在我和弟弟去时把电视关了。母亲是一个极好强的人,不愿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于是和父亲就商量,向别人借钱,买了一台十几寸的黑白电视。这台电视花了一百多块钱,其中我们自己的钱只有几十块,借了别人一百多块钱。以後我们就节衣缩食,每月给别人还点钱。另外给老家农村每月寄的钱是一点也不能少的。


我迄今记得电视机进家门的那天我是多么的快乐。我感到幸福极了,弟弟也是高兴的乱蹦,那台黑白电视当时只能收到一两个台,而且今天看来节目是多么的无趣,可是今天无论看中外什麽台都不如当时看的那些节目时有劲。这让我认识到快乐是可以花钱买的。


家里的各种条件一天天的好起来,房子也大了,当年的小床和那块木板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家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当年带给我们无限快乐的收音机和那台黑白电视也早已不知哪里去了。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生活的确是发上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启蒙和解放思想冲击着我的大脑,我再也不是那个长在红旗下,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天然正确的孩子了。当我上到了高中时,历史告别了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八十年代,进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我和弟弟先後挤过独木桥,考上了大学。四年的大学顺利读完,我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进入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搞技术工作。弟弟读完大学後又考上了研究生。工作中的我继续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别人的介绍下,我和一个个姑娘见面,最後找到了自己妻子。我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後结婚,还有了一个孩子,日子再平凡不过,家里物质条件还继续丰富,但是我已经没有了以前对生活的希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迷茫。


我参加工作时,时间已经快进入二十一世纪。我的工作单位运行困难,全国当时通货紧缩,市场萧条,政府采取工人下岗及企业破产的办法来应对经济困难,当时我也很担心自己有一天会下岗。我所在的企业存在大量隐形下岗,就是实际上不让上班了,却不能有下岗的名分和待遇。整个城市一片肃杀,人人都有大难临头的感觉,我也是在惊慌中度过每一天。


当时我所在的城市流传着一个故事:本市一家企业破产,夫妻两人双双下岗,两人的孩子长时间没有吃肉,嘴馋的厉害,就瞒着父母去外边偷肉,被人抓住一段毒打,并送到了派出所。夫妻两人把孩子接回家,第二天,他们把家里所有的钱拿出来买回了肉和毒药,一家三口吃过後都死在了家里。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几乎我见到的每个人谈起此事都知道,虽然我无法辨别它的真伪。这个故事使我几次落泪,如果有一丁点的希望谁会走上绝路?但当时媒体上充斥着某某某下岗後做生意发了财的内容,似乎下岗是一种恩赐。一些人下岗後的生活还不如我记得我家贫穷时的情况。


对此,我充满了迷茫,也使我产生了怀疑,我大学时接受的那些市场如何不得了,如何完美的启蒙真的是真理吗?下岗的人都是懒惰的人吗?强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可是强者毕竟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是普通的人,无法与强者竞争。竞争的结果自然是马太效应,赢家通吃,那像我这样的大多数人就该过着下等的生活,而让那些极少数赢家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这真的很合理吗?如果这是合理的,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就该批判,因为你能力不行,自然该饿死,你不能提意见,那是仇富。


在二十一世纪,通货紧缩缓解了,渐渐的听不到下岗的消息了。我和妻子也都被单位提拔了,家里的物质生活还是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对未来还是充满了迷茫和焦虑。


弟弟的研究生毕业後,在深圳一家赫赫有名的公司工作,这家公司以企业快速发展着称,同样也以员工自杀着称。弟弟现在每月收入上万,但是没时间谈恋爱,没有钱买房子,他应该不算社会底层了,但是他不是仍然迷茫,仍然没有幸福感吗?没有幸福感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未来的预期没有把握,不知自己何时会跌入谷底。失去了希望的人恐怕难以有幸福感。


在2008年,中国发生了太多的事,有太多的思想在冲击着人们的大脑,中国左派的兴起是这几年的事,我也从原来认为自由民主,普世价值是天然真理的思想中发上了左转,成了一个具有左倾思想的人。其实也不奇怪,如果一个人真的同情底层大众,真的还有道德和良心,真的还爱这个国家,恐怕不左点也难。


我现在不认为中国只要一实行民主制度,马上就完美无缺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我被启蒙时就是这样被宣传的),它其实是有风险的,它可能释放出你想不到的魔鬼,这样的例子不难找。但是自由民主的理念还是好的,它还是值得去追求和尝试的,只是不要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灵药。的确有人这样宣称,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愚民而已。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自由民主之路,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只是这条路在哪里,我是真的迷茫与困惑。


中国左右两派为推销自己的理念而激烈的交锋,同时市场上造出了大量的不合格产品。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使我认识到,我们的食品工业已经使我们处于"不吃东西饿死,吃东西找死"的处境,这是市场的罪恶还是体制的罪恶?左右两派们又得吵半天。而我只是愈加的迷茫。


我的深爱的中国啊,你的未来和我的未来到底在哪里?而我何时才能找到那久已失去的幸福感呢?(完)

标签:一个   我们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