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宏观调控是失效的?
为什么国家宏观调控是失效的?
文/地藏王菩萨
中国房市已经陷入了“越调控房价越高”的怪圈,根据相关数据,2000年、2003年、2004年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1.1%、4.8%和9.7%。2005年上升超过两位数,2006年第四季度稍微回落点,也还有11.5%。房价一路攀升。2007年,在六部委联合出重拳打压房价的背景下,很多城市的房价增长仍在20%左右。事实在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失效的。
为什么会失效?结合目前有识之士的观点,敝人简单说点个人看法:
其一,目前的金融政策无法阻止大量资本往房地产领域投资(开发、买房皆为投资)
针对经济泡沫、流动性过剩,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提高利率、紧缩银根,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化,做房地产开发难,但是你做其他企业会更难。这使得中国经济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房价恒涨——经济泡沫——控制流动性过剩——提高利率、紧缩银根——其它行业的经营环境更加恶化——其它行业资本继续往房产业投资——房价恒涨”。
试分析,如果政府实行与目前宏观调控相反的政策,放宽信贷、降低利率,那么,能否引导“热钱”往其它行业投资、从而使房产业降温呢?元龙认为仍不可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投资者放弃其它行业钟情房地产投资非一朝一夕的原因,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为吸引外资,中国对外国企业采取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大都为外资的投资、经营、税收等放低门槛,而民族企业却一直处于高税收经营状态,导致“外资企业经营环境优化,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同时,国企改制,又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靓女先嫁”论,又将民族企业“贱卖”给外国人,这些都导致中国的民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竞争力降低。根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布的告,当今中国28个重要行业有21个已被外资控制,中国所有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已被外资公司控制。在以“招商引资,优惠外资”论政绩的背景下,中国的投资者不投资房地产还能投资什么?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沦为“世界工厂”,即制造业大国,郎咸平提示,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上,本质是靠“软三元”赚取利润。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就是在产业链中真正做制造的是一块钱,这叫“硬一元”,而做设计、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这整条产业链叫做“软三元”。若以此思路认识房产开发,那么,建筑公司建设楼房就是“硬一元”,房产公司全程开发就是掌控“软三元”。所以,在房地产“软三元”能赚三元的利润,哪个投资者还愿意到其它制造业中去赚那一元的利润?
其二,通货膨胀,购房是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
从个人的购买情况来看,为什么房价在涨,很多人还是要买房子?通货膨胀决定了他们必须以买房置业来保值,根据相关数据,中国是每年通货膨胀在30%左右,这就说明如果今年你赚1000块钱,明年你必须赚到1300才能保值,如果你赚到1200实际上相当于你的收入降低了。这也决定了,你在银行存的钱,每年在贬值30%,同时,由于中国目前实行金融改革,国有银行有被外资控股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存钱即不合算还有风险,买房置业就成了保值增值的主要途径。
其三,以GDP论政绩,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扶持房地产行业
从政治角度说,目前中国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定是按GDP进行的,我支持非主流经济学家主张的以GNP来评定。既然是以GDP来评价地方政府的政绩,那么在各地企业家做其他投资利润非常低、风险非常大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要扶持房地产以提高GDP,哪怕中央的政策压力再大,但是为了自己的仕途,他还是要为房地产提供一些便利条件,因为目前房地产业是确保每个城市的GDP的最有效途径。这也是为什么各地总是热衷修桥、铺路、搞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GDP惹的祸。
综上所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失效的。当然,我个人还是希望房地产业能够早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房产开发者“义利同生”,弱势群体“居者有其屋”。但,前提是国家宏观调控要从根本入手,房产过热,这是表象,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靠调整金融、土地政策控制房价,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都是扬汤止沸的做法。我窃以为,根本上应扶持中国民族产业,优化其他民族产业的投资经营环境,那么,房地产投资自会往其它行业转化,从而在根本上使房地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008年2月24日 随笔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