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2025-02-13 最新 评论 阅读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进程发端于18世纪的英国等西欧国家,随后扩展到北美地区,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潮流。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早期经历了若干曲折,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把中国引入了现代化正道。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了决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下面,我和大家从四个方面分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这一话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经历了几百万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人类文明发展进入到了“轴心时代”,出现了四大古文明。此后一千多年里,人类文明发展像车轮一样绕着轴心转动,总体上没有跳出原有的框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至今人类依然靠着那时所产生、所创造以及所思考的东西生活。每值新的飞跃产生之时,人们都会带着记忆重新回归到那轴心时代,并被它重燃激情。

从14世纪开始,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兴起,西方逐步摆脱宗教神学对思想的禁锢,欧洲的文艺复兴发出了思想解放的先声。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此时,我们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然而,当西方兴起工业革命并进入现代化之时,我国却在封建专制的束缚下与现代化失之交臂。

1840年鸦片战争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自此,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代差下,中国人民饱受西方列强长时间的践踏和蹂躏。为了追赶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人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都失败了呢?毛泽东同志作了精辟概括: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1915年5月,周恩来同志发出这样的感慨: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在旧中国,走现代化道路,必须先打破落后的社会制度,并铲除各种反动力量,为实现真正体现人民利益的现代化扫清障碍。这个责任就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不断改造世界,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具备现代性的因素,不断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为中国推进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成为一个全新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持续探索和规划。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4年,毛泽东同志等领导人逐步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设想。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指出,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87年,党的十三大从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出发,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两步走”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党和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使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大大推进和拓展。

综上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正是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我们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几百年来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整个世界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式现代化是集现代化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的、根植于中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基于自己国情的有特色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英国有6000多万人,美国有3亿多人。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以资本为中心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说,2007年,美国最上层1%群体的平均税后收入达到了130万美元,而最底层20%群体的平均税后收入却只有17800美元。最上层1%群体一周的收入都比最底层1/5群体全年的收入多出40%,最上层0.1%群体一天半的收入几乎相当于最底层90%群体一年的收入,最富有的20%群体的税后总收入超过最底层80%群体的总收入。可见,美国的贫富差距是非常严重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解决好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结果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带来了物质主义的膨胀,其结果就是唯利是图。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追求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相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富裕的现代化。

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从对环境的破坏到修复的过程,但由于物质主义的驱使,整体上没有改变对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模式。比如,美国早在2001年就退出《京都议定书》,拒不履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责任。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地改善和保护环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稳中改善,比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长期向好态势,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总体稳中趋好,近岸海域水质持续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核与辐射安全态势总体平稳。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了战争、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具有扩张性、侵略性、野蛮性、残忍性。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西方发动的。目前,西方世界依然在进行着多场战争。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化5000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和为贵。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进行对比。从15世纪末开始,西方殖民者在300多年间,仅从中南美洲就抢走了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反观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船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是由我们的文化基因决定了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如下更明确和详细的论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缘由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初衷

过上富足殷实的生活一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比如,《礼记·礼运》篇对大同世界有这样的理想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大多数时候人们生活都处在困顿的境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才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这决定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初衷。

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从实践方面证明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初衷。

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的腐朽统治,都是为了让人民获得解放,走上谋求幸福生活的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为了改变人民贫穷落后的状况;进入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为了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我们党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有效抗击新冠疫情,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大力解决住房保障、教育公平、生态环境、司法公正、资本无序扩张、文娱乱象等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归宿

在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初衷或者说出发点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归宿或落脚点。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缺吃少穿、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已经从追求“有没有”转向更加注重“好不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落脚点。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

第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结构通常有橄榄型、金字塔型、哑铃型和倒丁字型。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我们要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第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三年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200万人。比如,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帮助自己以及家庭成员成长和进步。所以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目前,稳就业面临总量和结构性两方面挑战。必须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相关政策,稳住就业基本盘,努力让更多劳动者获得工作岗位。

第四,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现代国家通常有着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扩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中国政府获国际社会保障协会颁发的“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我们从几组数据来看,202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664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663.6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399.7万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保障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比如我国社会出现的老龄化、少子化、就业多样化等问题都需要妥善应对。我们必须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国实施了健康中国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这三个文件从宏观到微观,逐步细化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要求。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除了促进人口健康外,还需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更好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性质宗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决定了现在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水平有一定关系,但并不完全是正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必要的物质基础还不具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但是贫富差距通常非常大。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既需要丰厚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先进的社会制度。

共同富裕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是所有人同步富裕、同时富裕,而是有一个先富和后富的关系问题,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这种共同富裕的状态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合理的制度安排,推动共同富裕向更高水平迈进。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明确的路径规划和制度安排。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为此,我们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进一步做大“蛋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分好“蛋糕”,使社会财富的流向兼顾效率和公平。

综观今天的内容可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创造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新道路,最大限度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作者:贾洪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