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中国通史——第九章 兵制
1. 先秦至秦汉:兵制的基础与集权化
先秦时期:贵族领主主导军事(如诸侯私兵),平民“民兵制”为辅(战时征召);战国时期征兵渐趋制度化(按户籍分层动员)。秦汉集权军事体系:秦朝建立中央直属常备军,汉代完善征兵与“屯田制”(军民结合戍边),强化政权对武力垄断。2. 唐宋兵制转型:从府兵到募兵的财政化
唐代府兵制:与均田制挂钩,士兵自耕自备,“兵农合一”节省军费;后期均田崩溃,府兵衰解,转向临时募兵。宋代职业募兵制:设禁军、厢军等常备职业兵,军费仰赖中央财政,形成“养兵之耗”负担,加剧国库压力。3. 明清军事体系的僵化与变革
明代卫所制度:军户世袭、屯田自养,初期维系低成本国防;中后期卫所腐败,战力颓废,边防依赖临时募兵。清代八旗与绿营:八旗(满洲核心)与绿营(汉军补充)双轨制,维系族群分治;清末仿西式编练新军,旧制瓦解。4. 近代兵制的断裂与重构
晚清军事改革:洋务运动建新式陆军(如北洋军),尝试技术近代化,但制度脱胎旧官僚体系,效能有限。民国军阀割据:地方武装私有化,兵制沦为军阀权力工具,军队国家化进程受阻。吕思勉的核心分析视角:
兵制与经济社会绑定:府兵制依赖土地分配(均田),募兵制取决财政能力,军事成本反噬经济结构(如宋代“养兵耗国”)。中央与武力垄断的博弈:集权政权竭力消解地方军事势力(如削藩镇),但常陷入“制内弛外”矛盾(边防弱化)。制度僵化的历史循环:兵制初期高效(明卫所),随土地兼并、财政衰败而崩解,历代多以临时募兵补缺,却衍生新负担。军事近代化的困境:清末民初仿西方军制仅形貌革新,未触本质(如军阀私兵),反映传统政治惯性对变革的阻滞。此章揭示吕思勉以兵制为线索,串联中国政权集权化、社会经济承载力与军事效能间的动态平衡,凸显制度设计在维护统治与应对外患中的双重挣扎。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