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真话来、真话去:干群关系的源头活水

2025-02-20 最新 评论 阅读

 

新华网上海4月20日电(记者 李荣)“不要让老百姓成为‘老不信’。干群之间能够真话来、真话去,这实在是一种解放。”新近,去沪郊的一些基层农村采访,听到有镇上的干部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觉得很有启发。基层治理创新,首先就要创新干群之间的关系,压缩彼此之间的“信任成本”,让干群之间互相信任。

在金山的朱泾镇,听闻镇上正在筹划这样一件事:在全镇范围内设立与居民之间“零距离接触、零障碍互动”的视频“零频道”。今后,不仅便民服务可以在这里无缝对接,更重要的是,镇里的大会、居民会,可以变成开到每家每户屋里的视频会议,居民有意见可以点击,对干部可以测评。

这种干群之间“直来直去”的直通道,是以多年来干群之间积累起来的信任度作基础的。如果没有这种信任度,群众也不愿去点击;干部也不敢让群众去点击。

平时采访,与农村基层干部座谈,大家都有一种感受:如果干群关系紧张,彼此之间互不信任,就会隔着一层膜。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不一样,“这个最难受”。

干群之间只有彼此透明,才会有真情实感。一旦干部形象受损,群众对之没了信任感,干部在做工作时的“底气”就不足。遇到农村环境治理、养老服务、住房改造等政策性强、一镇一村难以独自承担的难题时,就不敢向村民“交底”,弄得不好就容易引发矛盾。

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只有依靠真实的力量。探索新型的干群关系,首先要找到真情实感,其检验标准是,干群之间能够真话来、真话去。干部来自群众,应该回到群众中去。没有群众基础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在朱泾,提倡村干部的“下楼工程”,村干部下楼一小步,与村民的接近就是一大步。看到老年村民急匆匆跑几里路的辛苦、因带不齐相关的材料而办不成事的失望、来来回回折腾以后难免的牢骚,一下子就进入了村情实况,这不是听别人转述后形成的印象可比的。

如今,正在严格执行的八项规定以及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新理念,归根到底也是让干部真正回归社会和生活的本位。干群之间只有在真实的交流中产生共鸣,彼此之间真话来、真话去,才能恢复相互之间的信任。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