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赫鲁晓夫主导的“去斯大林化”改革,为什么最终以失败告终?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Feringa

编辑|t

引言

苏联第三代领导人赫鲁晓夫于1953年到1964年进行了“去斯大林化”的改革,他主要从苏联的政体弊端、以农业和工业为代表的的经济方面进行改革,他的改革一开始略有成效。

但是最终赫鲁晓夫这几方面的“去斯大林化”改革都失败了,赫鲁晓夫本人也“被迫退休”,结束了职业生涯。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改革为什么会失败?本文将展开介绍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改革中的政体、农业、工业三方面改革失败的原因。

一、“屠龙者终成恶龙”

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1954年开始对斯大林模式下的政体弊端做出改革。他先破除了人民对斯大林的盲目迷信与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并检查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大清洗的错假冤案。

当时赫鲁晓夫这些政体上改革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举动,无疑既解放苏联的思想又促进苏联社会的进一步转型。

但是在1958年,赫鲁晓夫又主动发起了对他自身的个人崇拜,他乐意于接受旁人对自己的吹捧和谄媚,这显然与他反对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自相矛盾。

(苏联“二十大”秘密报告)

在去斯大林化政体弊端方面的改革,赫鲁晓夫只是表面上让人们摒弃了对斯大林的盲目崇拜,却没有真正地撼动苏联这种集中权力下容易产生个人崇拜体制的大环境。

苏联这种“个人崇拜”的风气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斯大林时期,领袖集中权力的行为一直是一个强国运行的支撑点。

此外,苏联的领导干部委任制度当中,上级个人的喜恶决定了绝大部分的人事安排,这些都为个人崇风气的滋生蔓延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源上寻找苏联容易产生对领导人个人崇拜的原因,也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规划——在谴责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后,他没有进一步消除苏联容易产生个人崇拜的历史渊源,也没有以身作则禁止旁人对自身的阿谀奉承。

于是,赫鲁晓夫在政体弊端上的“去斯大林化”改革,最终成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无效改革,在当时人们对赫鲁晓夫的称赞和崇拜中名存实亡。

二、苏联玉米运动为何迎来低产的残酷现实?

现在的人提及苏联的赫鲁晓夫,一般首先都会想到他网传最热门的一张照片:他在人群中高举一根玉米棒子,笑容灿烂。

网友调侃其为“玉米晓夫”,当年的玉米运动失败时他也被苏联人称为“古古鲁沙”(玉米棒子),这些绰号背后都讽刺了赫鲁晓夫农业方面“去斯大林化”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赫鲁晓夫当时在农业改革中开展大量种植玉米的决定如今看起来是比较武断的——他认为玉米是喂牛的优质饲料,他自己又在乌克兰试验种植成功过,此外他访问美国,发现玉米是美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农作物,他产生了模仿之心。

出于这些主要原因,赫鲁晓夫在全苏联开展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种植玉米热潮,他时刻亲自宣传在苏联境内种植玉米的好处,当时甚至还出了十分夸张的标语:共产主义就是玉米化加苏维埃。

(赫鲁晓夫与玉米)

最终苏联这场玉米狂热迎来了残酷的现实:赫鲁晓夫期盼的高产没有到来,苏联各地反而出现玉米减产,此外玉米的大量种植还让小麦等人的口粮没有种植的地方,苏联人民本身的生存都产生危机。

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上的“去斯大林化”失败是有先兆的。当时的农民们长期都受斯大林农业集中化意识的影响,并没有做好全面改革的准备。

而且苏联农民已经习惯种植小麦等作物,突然让他们种植从美国引进的玉米,他们也非常不习惯。

(农业改革中的拖拉机)

而赫鲁晓夫个人武断的性格和对苏联环境的忽视也都促成了改革失败。

当时苏联大部分地理环境并不存在种玉米的优势,赫鲁晓夫不在农业上对苏联的环境进行一番科学的考察,还盲目自大,不实事求是,直接推行竞争对手美国流行的农作物玉米。

(赫鲁晓夫)

在赫鲁晓夫强加的玉米热潮压力下,一些基层农业的领导者为了完成夸张的种植指标,开始弄虚作假,虚报数字,直到玉米微乎其微的产量使苏联所有人如梦初醒,最终形成一段历史上的笑料。

三、工业改革岁岁盲目出新招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工业方面改革的失败和赫鲁晓夫个人急功近利、盲目改变的性格和做法息息相关。

当时赫鲁晓夫面对工业方面的改革,他没有动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管制。在时代的局限性下,赫鲁晓夫并不认为计划经济管制是使部门和工人们没有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赫鲁晓夫一开始认为大家缺少积极性是因为工业部门过度集中的权利,于是他把一些中央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利交给了地方的部门,在全苏联设置105个经济行政地区

但是赫鲁晓夫的这种做法是“旧瓶装新酒”,各大企业只是从原来的由中央管理变成了现在的由地方部门管理,企业本身在工业生产上仍是不自由的。

(苏联工业化改革经济区)

随着改革持续进行,地方上的权利扩大,苏联工业方面又出现了“地方主义”等新的问题。于是赫鲁晓夫又合并一百多个行政地区,重新将大部分工业方面的发展权利回收至中央。

在赫鲁晓夫这种错误的认识和迅速改变改革内容的做法之下,工业方面的“去斯大林化”改革在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下咕噜噜又转回了原地,问题依旧存在。

结语

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改革方方面面的失败,从历史外部的大环境来看,他自始至终在政体、经济上都没有挣开斯大林模式的桎梏,从赫鲁晓夫起到最后苏联解体,中央过度集中的权力始终是各大苏联领导人没能解决的问题。

(赫鲁晓夫墓)

同时,赫鲁晓夫个人的性格也是改革失败的因素之一,虽然在他领导苏联的十一年当中,他时不时想出许多新点子来缓解问题,但他总是在缺少实际的、科学的经验下立刻实施改革。

这些原因都综合在一起,造成了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改革的失败,也使当时苏联这艘大船更加摇摇欲坠。

参考资料

赵荣.赫鲁晓夫及其玉米运动[J].俄语学习,2010,(06):20-23.

黄苇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J].当代贵州,2014,(13):65.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