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从“三言”、“二拍”的娼妓题材看晚明社会思想的变化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印刷术的发展, 为文学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三言”、“二拍”就是其中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三言”、“二拍”展现了明代中后期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 题材上至皇宫贵族, 下到凡夫俗子, 从青楼歌妓到闺阁红妆, 从落魄士人到达官显贵, 一页页一篇篇都是明代社会的风俗画, 广泛而深刻的展示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生活的转变。姻缘题材类的小说是“三言”、“二拍”中最为经典的部分, 占了“三言”、“二拍”中很大一部分。但是“三言”、“二拍”中的姻缘题材也不完全相同, 总体而言, “二拍”较“三言”更多的体现了姻缘是命中早已注定的, 不能够刻意去改变, 即使被迫分开最终也会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三言”中的姻缘却又有另一种韵味, 更为贴近真实。多为男女相互爱慕, 但结局也不完全相同, 有如花魁娘子莘瑶琴一般幸福完美的结局, 也有如十娘般凄惨震撼的悲剧。这相同身份的女子却有不同命运, 是作者不一样的感情寄托。本文试透过姻缘这一题材分析影藏故事背后的明朝中后期社会思想的变化。

“三言”、“二拍”内容的丰富性也可以在姻缘这一个主题中得到完美体现, 相同的题材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都是少女怀春情难自禁, 但各自人物形象不相雷同, 结局也有喜有悲。同为沦落风尘颇有家私的女子, 因所遇到的男子不同, 也因为性格追求不同, 所以采取的行动不同, 暗含的内容思想也千差万别。用商人与士人对待爱情的不同对比反映明代中后期商人形象的转变。传统文学作品多以“才子佳人”为爱情主题, 男女主人公多是落魄才子与高门千金, 相见的遭遇多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私定终身于后花园, 落魄才子因门第压力被迫往赴京都, 随后高中状元, 以奉旨完婚大团圆为结局。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商人日已积累了令人钦羡的资产。在金钱面前, 门第与仕途变得黯然失色。“三言”、“二拍”中年轻富有的商人成为许多年轻女子择偶的对象, 这种社会心理微妙的变化, 表现了晚明时期的鲜明特点。首先作者对待商人的态度与前朝不同, 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 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作者颇费笔墨的写到秦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商人。花魁娘子人唤王美娘, 是兼美貌与才情的风尘女子, 客人非富即贵, 挣得许多家私。卖油郎只是一个连房子都是租赁来的破落商人, 除了自己会帮衬之外没有一丝比别人更值得托付。花魁娘子初期见卖油郎时不肯接他, 怕有损自己花魁娘子的身份, 也在情理之中, 但秦重一夜间的悉心照料使得花魁娘子态度发生了翻天的变化, 美娘想到“难得这好人, 又忠厚, 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 隐恶扬善, 千百中难遇此一个, 可惜是市井之徒, 若是衣冠子弟, 情愿委身事之”。1这些话中虽然依旧含有传统的关于士农工商的偏见, 但也可以从她的评价中看出秦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商人, 并没有因为夜间美娘的态度而恼羞, 又怕玷污她花魁的美名, 所以早早离去。如若这样依旧不能打动花魁娘子的芳心, 那么作者接下来安排的出场的吴八公子就彻底使得王美娘子放弃门第观念情愿委身卖油郎。被脱袜抛弃在荆棘之中的王美娘没有了花魁娘子往昔的光环, 也只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个, 心里想的念的全都是卖油郎, 想他的体贴关怀, 想他的知情识趣。卖油郎的无意路过, 心疼她受到的委屈, 与她拭泪挽发, 唤回暖轿。所做的不过是最平常的事情却在美娘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她的客人可以为她的一笑掷千金却不会在意她的冷暖, 高门贵族认为她不是临街卖笑的风尘女子, 秦重眼里她是坠入凡尘的仙女。这里秦重不再是只图利益的奸商, 而是一个被披上“义”的温情脉脉的新型商人。作者如此的刻画, 与士人吴八的对比都显示出明代中后期人们对商人的形象的重新认识。他们正直, 善良, 体贴, 讲义气, 有道德。

“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尤其是其中的姻缘题材类的小说, 它们不全都是大团圆的结局, 也有故事是以悲惨收场, 甚至更多的作品含有悲剧色彩。尤其是女子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小说, 即使结局作者给予团圆, 但过程却总是一波三折。更有为了自己的爱情付出自己的生命,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是一位养在深闺, 受礼教束缚的女性, 因为东京金明池边樊楼上的一见钟情, 从此一颗心都放在了范二郎的身上。她积极主动地追求范二郎, 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征服了范二郎。但礼教的门第观念最终使她为自己的爱情殉葬了。她的爱情轰轰烈烈, 却惨淡收场。她的逝去表面看是礼教的胜利, 但深层是对礼教的强力的宣战。虽然周胜仙是作者笔下的宠儿, 但悲惨的结局也让人扼腕。这符合“三言”、“二拍”整体创作的意图, 劝化人心, 使人向善, 但其中同样也反映了世俗礼教对于女子的控制, 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不可能获得自己的幸福。最后周胜仙死在自己心上人的手中总给人讽刺之感, 范二郎再次见到她时的反应恰好说明周胜仙所做的事情已经超出了礼教的规定, 在男权统治的社会虽然每位男子都希望得到女子的青睐, 但大胆女子勇敢的行为也使他们感到忌惮。这也恰恰给明代中后期礼教对人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做出了证明, 同样证明许多大胆的女性开始有意识地冲破枷锁。“三言”、“二拍”是对社会思想的真实写照, 所以不可避免的也将这些故事记录其中。周胜仙的死印证了徳礼对人民的束缚, 更是深层次的反映徳礼是束缚人性的, 是扰害人民的, 乃是社会动乱和人民痛苦的根源。《小夫人金钱赠年少》, 《崔待诏生死冤家》这些小说都是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所谓的礼教的抗议。

“三言”、“二拍”中多通过男女双方的姻缘来表达男女平等的思想。认为天下间有好些不平等的事情, 男子可以流连烟花之地, 可以三妻四妾, 女子却不能, 她们被套上了贞洁的枷锁。男子负心薄幸从来都没有人指摘, 女子稍有差池便会背负骂名。这是自古至今都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待遇。“三言”、“二拍”同情在家守寡的年轻女子, 对他们的出轨也报以同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郎才女貌, 是中国文化史上较早的突破贞洁观念束缚的爱情婚姻故事, “三言”、“二拍”同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 赞美卓文君自己做主与司马相如结婚的行为。“三言”、“二拍”的爱情婚姻故事中还流露出尊重女性的意识。《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被陈大郎引诱失贞, 但蒋兴哥却没有对妻子大加责难, 而是责怪自己为了蝇头小利却把如花一样的妻子抛弃在家, 忍受着痛苦把她给休了, 后来再次娶了三巧之后依旧把珍珠衫送还给她, 破镜重圆。这里人们已经有意识的认识到男欢女爱是人之常情, 没有理由让年轻的女子在家苦苦翘首盼望着一个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诗歌中的怨妇诗从另一面都说明贞洁观念对人性的毒害。晚明末年在东南江浙一带商品经济和手工业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人文主义思潮也在这里得以发展,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思想也会越开放。通读“三言”、“二拍”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关于女性的故事都发生在江浙金陵一带。“二拍”产生的时间较“三言”稍迟, 在新兴的市民阶层身上, 他们更加讲究人的真情实感和尊重自己的爱情, 传统的三从四德和贞洁思想已经失去了曾经的约束作用, 这两部作品中对于女子失贞的问题表现出了更多的宽容。《初刻拍案惊奇》中《姚滴珠避羞惹羞》姚滴珠从良家走入歧途, 幸而丈夫识得才得以免受风尘之苦, 仍然与丈夫完聚。更有《酒下酒赵尼媪迷花》中的巫娘子与贾秀才, 虽然吴娘子被尼姑陷害失贞, 但是丈夫见她立志坚定, 越相敬重。她们虽然都失了自己的贞洁, 但作者却没有赐予她们一条白绫, 而是都报以同情和谅解, 让她们与自己的丈夫重修旧好。这是一种新的妇女观, 是对女性的尊重。

在尊重女性一时的同时, “三言”、“二拍”也流露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三言”、“二拍”中最令人啧啧称道的不是帝王将相的传说, 也不是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 而是青楼歌妓, 他们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成为传记小说中的主角。“三言”、“二拍”是面向市民大众的作品, 同时也担任着自己的历史责任, 有教化市民的功用同时也有启迪思想的功能。自古以来强调三纲五常, 夫为妻纲是圣人的训诫。女子从来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只是男人的附庸。封建礼教强调男子的权利也从来都怀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男子的的才智高于女子, 男子可以三妻四妾, 女子却必须服从五常。“三言”、“二拍”中多有歌颂婚恋自由的婚姻题材的作品, 张扬男女平等的作品更是占了很大的比重, 而且也都很脍炙人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堪称“三言”、“二拍”中的经典之作。杜十娘生的眉若远黛, 脸如莲萼, 唇似樱桃。分明是一片白璞玉, 误落凡尘花柳中2。因为倾心李甲所以有意脱离风尘而去, 讨得日后的安然。将自己多年的珍藏全都收藏于随身携带的百宝箱之中, 期望可以与李甲长久厮守。但富商孙富不怀好意的离间使曾经的山盟海誓支离破碎, 性格强烈的十娘为自己死去的爱情殉葬江底。她殉葬的不是李甲的负心, 殉葬的是自己曾经痴痴追求的已经死去的爱情。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预要揭示的不过是男女平等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不论是高官士子还是寒士妓女。杜十娘不仅需要逃出烟花之地更需要得到应有的作为人的尊重。李甲用一千金把她卖给孙富, 在李甲眼中她只是一个用来交易的商品, 只是一个男人携带的附属品随时都可以被买卖或送出。十娘为自己追求的人身平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用怒沉江底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与尊严。这也从反面说面只有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平等才能消除因为职业不同而产生的芥蒂。

周胜仙一见倾心于范二郎, 杜十娘托信赖于李甲, 两位貌美如花兼具才情溢溢的女子最终魂归地府。周胜仙是对礼教争锋相对的抗争, 但现实却将她的理想击得粉碎。明代末年虽然已经开始了思想的松动, 但传统礼教依旧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婚姻之事从来都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没有了家族的保障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杜十娘的反抗显得更加的慷慨悲壮, 她是对男权社会对女子不公平待遇的抗争。认为女性也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精神, 不应该只附庸于男子。

再将《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卖油郎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做一对比, 不难发现卖油郎是新型商人的典型代表, 李甲是传统中的落魄士子。卖油郎与花魁娘子门第悬殊, 李甲与杜十娘郎才女貌, 但为何卖油郎与花魁娘子得以厮守而杜十娘与李甲却反目成仇。这就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联系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的商人不再是重利轻别离的人, 人们也不再认为商业是下贱的职业, 商人用自己积累的财富得到了世人的尊重, 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思想已被打破。杜十娘的悲剧也就从反面告诫女子不可被高官士子的地位所蒙蔽, 市民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言”、“二拍”中的姻缘故事或多或少的都与青楼妓女相联系, 一些流传至今的佳作如《卖油郎独占花魁》,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姚滴珠避羞惹羞》等。为何青楼妓女如此不入流的职业却在这两部小说中成了重头戏。那是一个资本原始积累刚刚开始的社会, 有名的青楼妓女因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而被社会重视, 她们的金钱拥有量使得刚刚崛起的市民阶层非常艳羡, 普通男子只有对这些女子付出真心才可能得到好的汇报。从这一点出发又可以看出卖油郎作为一个贫穷的商人, 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比得过高官厚禄的官员, 他只有一颗“帮衬”的心, 这才使得它能够独占花魁, 使得他有了发家致富的资本积累。

“三言”、“二拍”中的姻缘题材类小说反映了明代末年社会思潮的变化, 它的主人公有青楼妓女, 有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 有商人、士子, 几乎涉及了整个社会的各色人物。用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自由恋爱姻缘的成败勾勒晚明社会生活的图景, 流露出涌动着的社会人文思潮。但同时也可以从中发现小说过于流于教化, 大谈因果轮回, 尤其是“二拍”几乎篇篇都有鬼怪神力。“三言”、“二拍”中商人与女子修成正果往往都会有子孙及第的后报, 由此可以看出为商不如出仕的传统观念依旧占有优势地位。(《赤子(上中旬)》2015.9,作者:闫立娟雷作安)

参考资料

[1]《醒世恒言》/(明) 冯梦龙纂辑.-北京:昆山出版社,2001.3.

[2]《喻世明言》/(明)冯 翻泽复制搜素 ol版社,2001.3.21

[3]《警世通言》:插图本/(明) 冯梦龙编.一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7.

[4]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需主编。-2版.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012.4重印)

[5] 中国哲学史比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著.一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注释

11 《醒世恒言》第三卷《卖油郎独占花魁》。

22 《喻世明言》滴三十二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