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诗说二拍》凌濛初与二拍

2025-02-19 最新 评论 阅读

 

凌濛初与二拍

《二拍》是中国明代凌濛初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二拍》刊于明代崇祯年间。与“三言”合称“三言二拍”。每集40篇,共80篇,内有1篇重复,1篇杂剧,故实有拟话本78篇。作品多是取材于古往今来的一些新鲜有趣的轶事,敷演成文,以迎合市民的需要,同时也寓有劝惩之意。对人欲充分肯定,以揭露官府的黑暗,抨击贪官污史的罪行为主题。然而其中也有消极落后的成分,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宿命思想及色情描写较多。

凌濛初其人

凌蒙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和戏曲家,出生于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晟舍)。他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官场任职,家族世代为官,文化底蕴深厚。

凌蒙初早年求学经历丰富,12岁入学,18岁补廪膳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中举,最终放弃科举,转而专注于文学创作和书籍刻印。他在文学上受李贽等进步思潮的影响,与汤显祖、袁中道、冯梦祯等人交往密切,致力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

凌蒙初的文学成就显著,他创作了著名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这两部作品与冯梦龙的“三言”并称为“话本小说四大名著”。

此外,他还著有大量戏曲作品,如《识英雄红拂莽择配》、《虬髯翁正本扶馀国》、《宋公明闹元宵》等,并在戏曲理论方面有重要贡献。

在仕途方面,凌蒙初曾任上海县丞和徐州通判,管理海防和河务事务。明末农民起义期间,他积极参与镇压起义军,最后在房村被起义军包围,拒绝投降,呕血而死,享年65岁。

凌蒙初的家族在明代文化界有着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对后世文学也有深远影响。他的文学成就和家族背景共同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

《三言二拍》被称为话本小说四大名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文学地位和影响力:《三言二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的高潮。它不仅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广泛流传,而且对后世的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

内容丰富多样:《三言二拍》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包括市井生活、商人活动、婚恋故事等。这些作品不仅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艺术成就:《三言二拍》在艺术上贴近日常的世俗生活,善于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抓住一些偶然巧合来构成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同时,其语言精练,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后,通俗文学创作进入一个繁荣时期,《三言二拍》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不仅展示了宋元明时期市井生活的长卷,还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因其丰富的文学内容、深刻的社会意义、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称为话本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品介绍

“二拍”实有小说78篇。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闻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题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

“二拍”的有些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等篇,通过对商人追求金钱的活动和他们海外冒险理想的描写,反映了明中叶后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部分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如《李将军错认舅》歌颂了坚贞的爱情,《满少卿饥附饱飏》批判了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行,提出了在爱情婚姻中男女平等的要求。

而《青楼市探人踪》一类作品则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婪凶残,荒淫好色。但总的说来,二拍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劝人向善的,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但是二拍中也有宣扬封建迷信、宿命思想及色情描写等消极落后的成分。

二拍善于组织情节,多数篇章有一定吸引力,语言也较生动。它是继三言之后最有影响的古代白话小说集,但在思想内容、艺术水平方面不及三言。

创作背景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分别写于天启七年(1627)和崇祯五年(1632)。

凌濛初创作“二拍”的动机,据《拍案惊奇·序》和《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大致有三:

一是应书商所邀。由于冯梦龙的“三言”“行世颇捷”,于是凌濛初即在“肆中人”的要求下编撰起《拍案惊奇》,由于《拍案惊奇》问世后反响极大,销路畅通,在书商的怂恿下,凌濛初又开始了《二刻拍案惊奇》的创作。

二是救时匡弊、挽救颓风。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渐趋淫靡,小说创作亦堕入恶道,产生了一大批格调低下,以描写男女淫乱为主的艳情小说。凌濛初认为这些小说“广摭[zhí]诬选”,“亵秽不忍闻”,背离了小说创作“劝善惩恶,有益风化”的宗旨。他再三声明自己创作“两拍”“意存劝戒,不为风雅罪人”。

三是,宣泄苦闷,创作自娱。举业上的坎坷多艰,使他郁郁不乐,愁苦万端,为宣泄苦闷,抒发悒[yì]郁情怀,以游戏笔墨求取精神的慰藉。

内容赏析

“二拍”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描写爱情与妇女问题的。这在“二拍”中占有重大比重。这一题材的作品很大部分肯定了青年男女,特别是年轻女性对爱情坚贞的信念、大胆的追求,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旧观念,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在这一题材的作品中,有不少还表现与肯定了青年男女,特别是女性对情欲的积极追求,这是肯定人欲的晚明启蒙思潮的鲜明体现。从肯定情欲的观念出发,不少作品对那些受情欲驱使而失去贞操的妇女表示宽容和同情。

二是描写商人与商业活动的。这在“二拍”中也占相当的比重。在“二拍”所描写的众多商人形象中,大部分是正面人物。他们忠厚老实,买卖公平,对事业、爱情追求执着,并最终获得成功。如卷卷二十九 《赠芝麻识破假形 撷草药巧谐真偶》中的浙江商人蒋生。他因为喜欢马云容小姐的美丽而与狐仙交往,最后又在狐仙的帮助下,实现愿望“抱得美人归”。

“二拍”也描写了一大批反面的商人形象,有癖好女色的,有狠心刻毒的,有嫌贫爱富的,有凶暴残忍的、有薄情厌旧的。“二拍”不仅刻划了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商人,还写到了世人对商人和经商行业的看法,已视经商为正道、善业,不仅认为官宦人家与商人通婚是门当户对,商人甚至高于读书人;商人的将本求利,也被视为正当的谋生手段;他们对金银财货的追求,被当作美好的理想愿望;对商人的活动不以“义”来评价,只是单纯地叙写和赞颂商人追求暴富的商业活动。

三是描写官吏及其活动的。“二拍”写了不少贪官和酷吏。有贪赃枉法的,有谋通强盗的,有官盗一体的,有徇私舞弊的,有买官卖官的。小说对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和讥讽,如卷三十四 《任君用恣乐深闺 杨太尉戏宫馆客》中对宋朝的四大奸臣中的两个巨奸蔡京和杨戬的妻妾成群的糜烂生活进行了无情揭露,对其妻妾们背着他们肆意淫乱丑行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二拍”也写了不少的好官。他们能主持正义,为民伸冤。比如卷三十九《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戏》中的巡按御史等。

四是描写社会险恶,世风颓废的。有描写盗贼横行不法的,有骗子行骗的,有僧尼道士淫乱不法的,有贪图钱财,事亲不孝,甚至家庭成员反目成仇的。

五是描写了一些传统意义上代表邪恶的善良的的狐仙,如卷卷二十九 《赠芝麻识破假形 撷草药巧谐真偶》中的大别山狐仙,她虽然假托马云容之形与蒋生苟且以达到其“借取元阳,炼成内丹”的目的,但最终身份暴露后,却帮助蒋生实现了他与马云容结为夫妻的目的。正如电视剧《聊斋志异》插曲《说聊斋》中所言“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好教郎君得知,我在此山中修道,将有千年。专一与人配合雌雄,炼成内丹。向见郎君韶丽,正思借取元阳,无门可入。却得郎君钟情马家女子,思慕真切,故尔效仿其形,特来配合。一来助君之欢,二来成我之事。今形迹已露,不可再来相陪,从此永别了。但往来已久,与君不能无情。君身为我得病,我当为君治疗。那马家女子,君既心爱,我又假托其貌,邀君恩宠多时,我也不能恝jiá然。当为君谋取,使为君妻,以了心愿,是我所以报君也。”

再如卷三十九《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戏》中的主角神偷义贼懒龙这个角色,虽然一生作案无数,偷盗成性,但他倒是“偷富济贫”,一点不令人愤恨厌恶,反而有几分令人可亲、可爱、可敬之处。

“二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世俗社会的生活风貌,鲜明地体现出反抗封建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时代精神,它是明代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它生动地反映了明代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改变而发生的生活观念的变化,表现了金钱对封建社会的腐蚀和冲击,形象地勾勒出一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国社会的生活画卷。

它肯定人们对金钱财富的追求和聚敛,不仅赞扬人们通过经商致富,对通过其它途径获取财富的行为也表示支持。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反对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外,“两拍”肯定人类对情欲的积极追求,显示出与传统相背离的道德标准。

它还肯定每一个人都有生存权力,鼓励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去追求自身的幸福,体现出新的人生价值观念,表现了尊重个性,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意识。

“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个人独立创作的,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已由集体的锤炼跃进到个人的创造,由说话人的技艺转为作家的文学创作,由娱乐听众的手段变成教育讽劝的工具,它已成了作家的自觉的事业了。

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二拍”较之“三言”其撷[xié] 取的社会内容更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了中国十七世纪正在崛起的城市市民阶层的普遍要求与思想情感,从中折射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风貌、时代精神。因此,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时代,这是“二拍”的价值所在。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精华是主流,糟粕是支流。中华文化一贯提倡继承与批判结合,扬清抑浊、推陈出新,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和动力,这才使得中华文明5000多年一以贯之,从未干涸。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历来是民族传统美德,但享乐奢靡、铺张浪费的陋习也由来已久;既有以人为本、民贵君轻的治国之道,也有以官为贵、上尊下卑的官本位思想;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又深受小农思想和商贾文化中不良因素影响。我国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求以文化人、以史资政。流传至今的典章史籍、歌赋戏曲,乡俗民约、家规祖训中,都包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勤俭、戒奢侈这些中华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DNA,被世世代代华夏儿女所传承。

中国共产党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和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积极的、合理的内核,否定和抛弃消极的、没落陈腐的因素,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新焕发,但一些糟粕也沉渣泛起。有的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优良传统作风,不正之风嘚瑟到群众眼皮底下;又想当大官、又要发大财,抱粗腿拜码头,搞小圈子、封妻荫子,严重侵蚀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这其中既有现实环境的因素,也有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影响。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既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使之与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融合,赋予时代的品格。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有自信才能有定力。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驾驭现实,用历史、哲学和文化的思考支撑信心,既不能不加选择地全面吸收,也不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妄自菲薄,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保持文化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无尽的历史过程。人性中真善美与假恶丑集于一身。一个人、一个民族都要不断战胜自己,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古为今用,固本培元,磨砺心性,净化心灵。只要始终做到扬精华、弃糟粕,中华民族必将无往而不胜。

不言而喻,这也是我们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必须始终坚守的一条原则。

以下几篇叙事诗,是作者在三门峡市忘年读书会与文友们分享读书心得时的宣讲稿。发在平台上以博文友们一笑。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