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对【李秀成自述】从【五万余字删到三万余字】
【李秀成自述】是李秀成在被俘后,于狱中写下的一份自述材料,全文约五万余字,回顾了自己的出身和早期经历,详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创业历程,包括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等重要事件,以及太平天国与清军的多次战役,如攻破江北、江南大营,三河大捷等,对这些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为研究太平天国军事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还分析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认为洪秀全后期的昏庸、猜忌,内部的权力斗争,战略决策的失误,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等,都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因素。他还对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和政策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自述的最后部分,李秀成向曾国藩提出了 “招齐章程”,表示愿意帮助曾国藩招降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这也成为了引发后世争议的重要内容。
曾国藩在得到李秀成的供词后,担心供词中揭露的真相会损害湘军的声誉,特别是其中关于太平军与湘军作战的真实情况,可能会暴露他从前奏报的不实之处。因此,曾国藩删改了李秀成第三、四、五天所写的关于太平军和湘军作战的部分,而保留了与太平天国情况、李秀成乞求投降等无关的内容。删改后的供词,字数从原稿的五万余字减少到了三万六千余字。
曾国藩将这份删改后的供词上报朝廷并向公众印发,这就是最初流传的版本,此后,该版本辗转翻刻多达二十几种,被称为 “九如堂本”,但均非真迹,而且字数不一,一般在二万七八千字至三万余字。1944 年吕集义在曾国藩后代家中得见原稿,摄下十五张照片,与九如堂刊本进行校补,罗尔纲依据吕氏校补本作笺证,先后以【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和【忠王自传原稿考证与论考据】为书名,由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科学出版社于 1951 - 1958 年出版几个本子。
1963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曾国藩后代家藏的【李秀成亲供手迹】,字数又多出三、四千字,总字数达三万三千三百余字,该版本为原稿影印本,用两色影印,可以清楚地看出曾国藩所删除和偷改的词句。1984年中华书局影印湘乡八本党藏的【李秀成亲供手迹】。然而【曾国藩家书】和【赵烈文日记】载,李秀成口供当有五、六万言,罗尔纲考证 “原稿” 有两处被撕毁,全文未完而结束,李秀成在【自述】中三次说明所写字数,与上述版本字数均不相同,可见【李秀成亲供手迹】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本子。
【01】李秀成于 1823 年出生在广西梧州府藤县宁凤乡五十七都长恭里新旺村,这是一个被高山峻岭环绕的地方,周边居住的大多是贫苦农民,主要依靠雇工、种地、烧炭维持生计。李秀成的家庭亦是如此,父亲李世高,母亲陆氏,一家人以垦山种植为生,生活十分困苦。
八岁时在担任村塾教师的舅父帮助下,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仅仅两年后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回家,协助父母干活养家。后来在舅父的再次帮助下,李秀成得到了在村塾帮工的机会,一边帮工一边自学。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增长了知识,磨练出了“外柔内刚” 的性格,“柔” 表现为外在的委婉从顺,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而 “刚” 则是他坚强果断的本质,既有百炼钢般的刚强,又有绕指柔般的韧性。
村塾帮工的收入微薄,对家庭经济的改善十分有限,不久后,李秀成又回到家中。春天,他上山种兰;秋冬,便上山砍树、烧炭。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受尽了 “孤寒无食” 的折磨。
1844 年洪秀全和冯云山从广东花县进入广西,宣传、组织拜上帝会,并以桂平县的紫荆山为根据地,向四周发展。广西的桂平、贵县、武宣、平南、象州、藤县等地的贫困农民纷纷信从。拜上帝会宣扬的众人平等、劝人修善,以及拜上帝者无灾无难的教义,让生活困苦的李秀成一家看到了希望,于是他们全家都加入了拜上帝会。
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同年二月,太平天国在广西武宣东乡建立。八月太平军从桂平突破清军围困,经平南、藤县向永安州进军,路经李秀成的家乡时,沿途召集拜上帝会人马,李秀成就在这时加入了太平军,成为了一名普通的 “圣兵”,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02】加入太平军后,李秀成展现出了勤奋好学、刻苦训练的品质,这使他深受上司的喜爱。1853 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李秀成因表现出色,经东王杨秀清保举,被任命为后四军帅;同年 9 月,他又升任后四军监军,负责把守凤仪门外高桥。11 月,李秀成随翼王石达开到安庆安抚平民,他在工作中 “勤劳学练,生性秉直,不辞劳苦”“逢轻重苦难不辞”,“修营作寨,无不尽心”,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李秀成因战功卓著,历任殿右二十指挥、殿右二十一检点等职。至 1856 年,他已升任地官副丞相。短短四五年时间,李秀成便从一名普通士兵迅速成长为一名太平军将领,其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初步展现。在战斗中,他不仅作战勇猛,还善于思考和总结经验,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场形势,逐渐在太平军中崭露头角,为日后承担更重要的军事任务奠定了基础。
【03】1856 年初,李秀成奉调东下,与燕王秦日纲共同援救被清军围困的镇江。太平天国军与清军接战一个多月,双方相持不下。李秀成移营于汤水山边,在看到镇江守军出城时,他敏锐地抓住战机,乘夜袭击清军后方,成功切断了清军的后路。秦日纲则率军乘机发起猛攻,大败清军,连破清军营盘十六座,顺利直抵镇江,成功解了镇江之围。
为了解决大军的粮食问题,1856 年 4 月,李秀成又随秦日纲渡江北攻扬州取粮。他们大败清军江北大营钦差大臣托明阿军,踏破清军大营一百二十余座。5 月,李秀成乘扬州空虚之际,占领扬州,获取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为太平军的持续作战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李秀成6 月 1 日,率军攻占高资清营,毙杀帮办清军江南大营军务的吉尔杭阿,沉重打击了清军的士气。13 日,李秀成返回天京,参与了翼王石达开领导的大破孝陵卫清军江南大营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李秀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与其他太平军将领密切配合,对清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随后,他又参与追击向荣军,于 27 日占领句容,7 月 3 日抵达丹阳,与向荣军相持一个多月,最终逼得向荣自杀于城中。
首破江北、江南大营的战役,是李秀成军事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在这些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智慧和果敢行动,不仅为太平天国解除了军事威胁,也使他在太平军中的威望得到了极大提升,成为了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
【04】1856 年 9 月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后来也因洪秀全的猜忌而离京出走,带走了数万精兵良将,这使得太平军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急剧逆转。清军趁机重整旗鼓,于 1858 年 1 月重新建立江南大营,包围天京。
1858 年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进逼三河镇。三河镇地处水陆要冲,是庐州南面的重要屏障,太平军在此构筑城墙,外添砖垒,凭河设险,广屯米粮,以接济庐州和天京。面对湘军的进犯,驻守三河的太平军将领吴定规因兵单而频频向陈玉成告急。陈玉成在与后军主将李秀成部一道攻破江北大营后,即率部兼程往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
11 月陈玉成赶至三河镇西南 15 公里的金牛镇,李秀成亦赶至三河镇东南 12.5 公里的白石山,两军连营数十里,号称 10 万,成功截断了湘军的退路。李续宾部将劝其退兵桐城,俟援军到达后再攻三河,但李续宾屡胜气骄,虽知取胜不易,却不肯后撤。15 日深夜李续宾派兵 7 营,分左、中、右三路,夜袭金牛镇,企图侥幸取胜。
陈玉成抓住湘军冒险出击的有利战机,以少数兵力正面迎战,主力则从左翼抄湘军后路。次日凌晨,大雾迷漫,咫尺难辨,陈玉成部迅速击溃左路湘军,并乘势切断了中、右两路的归路,将其围困在烟墩岗一带。这时,李秀成部赶来参战,吴定规亦自三河出击。李续宾闻大队被围,急率兵 4 营往救,连续冲击数十次,均为太平军所阻,只得撤回。太平军很快将其大营团团包围,攻破 7 座营垒。李续宾突围不成,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自尽)。17、18 日,太平军将其余营垒逐一攻破,全歼李续宾部。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场关键战役,此役太平军歼灭了湘军的精锐部队,击毙了李续宾等多名湘军将领,极大地打击了清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同时,三河大捷也极大地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稳定了江北战局,保障了天京的安全和物资供应,为太平天国的后期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李秀成在这场战役中与陈玉成密切配合,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协同作战能力,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05】1860 年初江南大营再次重围天京,天京被 “困如铁桶一般”,形势岌岌可危。李秀成鉴于天京被围,外无调度之将,便主动要求出京。开始洪秀全不允,他便击鼓强奏,最终获得应允。李秀成与洪仁玕商定了解围方案,他们运用历史上 “围魏救赵” 的策略,首先奔袭清军必救的杭州。1860 年 2 月,李秀成领军连下安徽广德,浙江安吉、长兴等地,并率 1350 名先锋奇袭杭州。当江南大营分兵往救杭州时,李秀成即间道驰还,与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等在建平大会,数路军分进合击。
1860 年 5 月 6 日,太平军再次大破江南大营。李秀成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指挥作用,他率领太平军灵活作战,突破了清军的防线,给予清军沉重打击。随后,太平军乘胜东下,攻占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府的绝大部分州县。
二破江南大营,成功解了天京之围,这是李秀成一生中为太平天国立下的最大战功之一。此役不仅解除了天京面临的军事威胁,还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使太平天国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同时,这一胜利也极大地振奋了太平军的士气,提升了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内部的威望和地位。
【06】在二破江南大营并解天京之围后,李秀成乘胜攻取苏州等地。1860 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占苏州,随后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了苏福省。苏福省的建立,为太平天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支撑。
李秀成在苏福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如举荐乡官,选拔有才能的人参与地方管理;赈济饥民,缓解百姓的生活困境;镇压地主武装团练,维护社会秩序;大力扶助农业,鼓励农民耕种,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发展工商业,推动经济的繁荣。这些举措使得苏福省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太平天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李秀成又率军攻占浙江的大片地区,建立了天浙省。天浙省的建立进一步扩大了太平天国的统治区域,丰富了太平天国的资源储备。李秀成在天浙省同样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定支持。
开辟苏福省和天浙省,是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政治和军事成就。这两个省份的建立,不仅拓展了太平天国的版图,还为太平天国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太平天国的衰落。
【07】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英法侵略者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李秀成领导太平军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1860 年,太平军横扫苏常,攻占整个江苏南部之后,兵锋直指上海。
上海英法殖民者勾结地方官绅,雇佣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和清军联合进攻青浦。1860 年 8 月,李秀成率兵御敌,双方交战,从早晨打到中午,洋枪队和清军大败。太平军和当地老百姓同仇敌忾,杀死洋枪队七百人,缴获洋枪两千多条,大炮十多门,船几百条,华尔身中五枪,狼狈逃回上海,这就是著名的 “青浦大捷”。李秀成乘胜攻克上海城郊的徐家汇,直逼上海城的西门、南门。
1861年李秀成克复杭州后,再次进攻上海。他先传檄外国侵略者,“倘不遵我王化,而转助逆为恶,相与我师抗敌,则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此时,外国侵略者已经取得【北京条约】,与清朝统治者互相勾结,英国海军提督何伯、陆军提督士迪佛立、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调集了侵略军队集中上海,连同华尔的常胜军,与清军联合,向太平天国反攻。
1862 年李秀成从苏州亲率精兵前来迎敌,在太仓与侵略军展开大战,力破敌阵,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被击毙于奉贤南桥镇。李秀成乘胜直追,把英国陆军提督士迪佛立率领的英法侵略军困在嘉定城内。外国侵略者从上海派兵来救,又被李秀成打败。
4月14 日士迪佛立焚城突围,逃回上海。克复嘉定后,李秀成即下青浦,将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围住,华尔率部焚烧青浦城,逃回松江,李秀成督军紧追,生擒法尔思德。李秀成在抗击英法侵略者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坚定的反侵略立场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给予外国侵略者以迎头痛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08】1862年湘军进逼天京,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扎营于天京城南雨花台,对天京形成了包围之势。李秀成奉命率军回援,与湘军会战四十余日。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太平军与湘军展开了多次残酷的攻防战,双方损失惨重。然而,由于太平军长期征战,兵力分散,且缺乏有效的后勤补给,难以抵挡湘军的猛烈进攻。
1863 年,李秀成向洪秀全建议 “让城别走”,即放弃天京,转移到其他地区,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但这一建议遭到了洪秀全的拒绝,洪秀全迷信 “上帝”,坚信天京不会被攻破,拒绝了李秀成的合理建议。李秀成无奈之下,只能留城固守,继续组织太平军抵抗湘军的进攻。
1864 年,天京最终被湘军攻陷。李秀成在城破之时,保护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他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自己则骑着普通的马断后,在混乱中与幼天王失散。随后,李秀成逃到附近的村子躲避,但最终还是被人举报,不幸被俘。
李秀成被俘后,被带到了湘军将领曾国荃的面前。曾国荃对李秀成恨之入骨,因为他的兄弟曾国华在三河之战中被太平军所杀,而且久攻天京不下也让他觉得颜面尽失。曾国荃对李秀成动用了很多刑罚,不仅命令手下用刀割下他大腿的肉,还想要将其凌迟处死。后来,李秀成被押送到曾国藩的面前。
在狱中李秀成写下了数万言的【李秀成自述】,在自述中回顾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历程,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关于李秀成在自述中的态度和言论,学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有投降之意,试图通过讨好曾国藩来换取生机;也有人认为他是在运用谋略,试图以假投降的方式来保存太平天国的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1864 年 8 月 7 日,即便朝廷已经下令要把李秀成带回京城,曾国藩还是决定将他就地处死。在临刑时,李秀成十分淡然,还写下十句绝命诗表达自己的忠心。李秀成的死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彻底失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军事才能、政治理念以及最后的结局,都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探讨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内容。
【09】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评价较为复杂,在早期视李秀成为强劲的对手,认为其 “狡诈百端”,在与李秀成的多次交锋中,曾国藩深刻体会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顽强抵抗精神,这使得曾国藩对李秀成充满了警惕和敌意。。
在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藩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在审讯李秀成后,觉得李秀成 “反复重沓,献谀乞怜,无非图延旦夕之一命”,认为李秀成有投降之意,在他眼中,李秀成此时已成为一个为了求生而不惜卑躬屈膝的人。但在李秀成被处死后,曾国藩又 “甚怜之”,这种怜悯之情或许是对李秀成军事才能和曾经作为对手的一种敬重,也可能是对他最终命运的一种感慨。
左宗棠对李秀成的评价则主要基于政治立场。他认为李秀成 “据所供各情,则李秀成所供广德之贼不击自退,并劝官军勿专杀两广之人,意在庇纵逆党,亦可概见”,左宗棠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将李秀成视为逆党,对他的言行充满了怀疑和批判,认为李秀成的目的是庇护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维护其所谓的 “逆党” 利益。
梁启超对李秀成的评价极高,他在【李鸿章传】中称李秀成为 “豪杰”,认为其 “忠王李秀成,有谋略,有胆识,有仁慈之心,有英雄气概”。他指出 “故洪氏未叶,得以扬余烬簸浩劫,使官军疲于奔命,越六七载而后定者,皆秀成与陈玉成二人之力也”,充分肯定了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作用,认为他与陈玉成是支撑太平天国残局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努力使得太平天国能够在艰难的局势下坚持数年,给官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梁启超还赞赏李秀成在军事、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才能,认为他 “智勇绝人,且有大度,仁爱驭下,能得士心”,在与李鸿章的对比中,他认为李秀成在用兵、政治和外交方面都不逊色于李鸿章,“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将李秀成的失败归结于天意,而非其个人能力不足。
罗尔纲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他对李秀成的评价总体上是肯定的。罗尔纲认为李秀成生于贫雇农家庭,从小与饥寒搏斗,在革命的大洪炉中千锤百炼,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太平天国的最高统帅、军师,他的一生 “铁胆忠心”,英风烈迹,令人可歌可泣。罗尔纲也指出李秀成在被俘后,学姜维用假投降计,虽有恢复太平天国的意图,但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碍革命气节教育,他认为李秀成的假投降策略是出于对太平天国的忠诚和对复兴的期望,只是这种方式在历史的评判中存在争议。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评价道,“天国徒恃一后起之秀的李秀成,只身支柱其间,而其余的政治军事,一切都不能和他配合”,吕思勉肯定了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关键作用,认为他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凭借一己之力支撑着太平天国的危局。但他也指出,李秀成的努力由于缺乏其他方面的有效配合,最终难以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强调了太平天国整体政治军事体系的缺陷对李秀成发挥作用的限制。
范文澜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里称李秀成是 “民族英雄”,高度赞扬了他在反封建压迫和反对外来侵略中所做出的贡献。范文澜认为李秀成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不仅积极对抗清朝的腐朽统治,还坚决抗击英法侵略者,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他的行为和事迹体现了民族英雄的特质。
而在 20 世纪 60 年代,学界对李秀成的评价出现了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李秀成在被俘后写的【李秀成自述】是 “自白书”,是为投降目的而作,李秀成是 “认贼作父”“屈膝媚敌”,这种观点主要基于对【李秀成自述】中一些内容的解读,认为李秀成在自述中对曾国藩的称赞、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反思以及提出的一些建议,都表明他已经放弃了对太平天国的忠诚,向敌人屈服。而另一方则坚持认为李秀成是假投降,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保存太平天国的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双方各执一词争论激烈。
【10】关于【李秀成自述】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其真伪问题,二是李秀成在自述中表现出的投降意图及相关行为的解读。
【李秀成自述】的真伪问题在史学界争论了长达半个多世纪,表现出的投降意图及相关行为,引发了对他忠与叛的激烈讨论。一些人认为李秀成是 “认贼作父”“屈膝媚敌”,是彻头彻尾的叛徒。称其为 “老中堂”,且提出 “招齐章程”,愿意帮助曾国藩招降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这些行为表明他已经放弃了对太平天国的忠诚,向敌人屈服。
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李秀成是假投降,是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保存太平天国的力量,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他们以李秀成的一生经历为依据,认为他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一直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突然投降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从太平天国的军事历史角度来看,【李秀成自述】详细记录了众多战役的经过,包括战斗的时间、地点、双方兵力部署、战略战术运用以及战役的结果等。在描述二破江南大营的战役时,李秀成详细阐述了太平军如何运用 “围魏救赵” 的策略,先奔袭杭州,吸引清军分兵救援,然后迅速回师,与其他各路太平军协同作战,最终成功攻破江南大营。
这些内容为研究太平天国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后人能够深入了解太平天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军事指挥体系以及与清军作战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分析太平天国军事兴衰的原因。
在政治和内部管理方面,【李秀成自述】揭示了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结构、政治斗争以及领导集团的决策过程。自述中提到了天京事变的经过,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等事件,这些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以及这场内部危机对太平天国的重大打击。对太平天国的一些政治制度和政策进行了评价,如对洪秀全后期的统治方式、封王制度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都为研究太平天国的政治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助于了解太平天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决策机制以及内部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在领导能力方面,李秀成在面对复杂的战争局势和内部矛盾时,展现出了一定的领导能力。他善于制定战略战术,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作战计划,同时也注重协调各军之间的关系,提高团队的战斗力。然而,他在领导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洪秀全的猜忌和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领导效果。这提醒我们,领导者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能够处理好内部关系,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实现目标。
李秀成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农民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它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如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组织纪律性不强等,以及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这启示我们,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为社会变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11】[1] 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 [M]. 中华书局,1982.
[2] 夏春涛. “忠王” 李秀成的忠与不忠 —— 再论李秀成 “变节” 之谜 [J]. 江海学刊,2006 (03):175-181+239.
[3] 柯文南。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J]. 历史研究,1981 (04):155-172.
[4] 吕思勉。中国通史 [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 范文澜。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M]. 新知识出版社,1955.
[6] 戚本禹。评李秀成自述 —— 并与罗尔纲、梁枯庐、吕集义等先生的商榷 [J]. 历史研究,1963 (04):89-127.
[7] 赵烈文。能静居日记 [M]. 岳麓书社,2013.
[8]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 [M]. 岳麓书社,2011.
[9] 王庆成。稀见清世史料并考释 [M]. 武汉出版社,1998.
[10]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 [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