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说说在吃不饱和饿肚子中渡过的日子

2025-02-18 文摘 评论 阅读

说说在吃不饱和饿肚子中渡过的日子

   

宋公明  

   

民以食为天,对于人来说,吃饭是第一大事。人从娘胎里生出来,肚子里是空,因此就要吃奶。婴儿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要吃,所以有奶便是娘。聪明的母亲知道对婴儿每次不能喂得太饱,这样下次婴儿总是保持旺盛的食欲。俗话说“要想小儿安,须带三分饥饿寒”,这就是辩证法,中国的老百姓有无数这样的智慧。  

所以我们从出生之后的一生,都要在饥饱交替中渡过。在两餐饭中间,必然有一个从饱到饿的过程。如果到开饭时间竟然不饿,不想进食,那就是没有食欲,很可能是生病了。如果是小孩子到吃饭时不想吃,而且精神不振,那么大人一定很着急,要赶紧带孩子上医院了。如果孩子没到开饭时间就喊肚子饿了,那倒不要紧,大人会说,等一会,饭马上就好了。那么这时孩子就要饿着肚子等一阵子。如果这也叫饿肚子,那么我们每个人都饿过肚子。但是这种饿肚子,是可以忍受的,也是必须的,只有饿了,才会食欲大开,吃嘛嘛香。  

那么吃多少为饱呢?一般人都知道,不能吃得太饱,有个七八成就够了,无论从热量和营养,都能满足了,多食反而无益。吃多了,会消化不良,会营养过剩,对身体是不利的。那么这是不是吃没吃饱呢?如果这就叫没饱,那么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是处于吃不饱状态,但这是正常状态。如果每餐只能吃到五六分,那可以说是没吃饱,但对身体的消耗来说,大体上够了,这就是半饥半饱,过去很多穷人一生都是过着半饥半饱的悲惨生活。如果再少,满足不了身体的消耗,那人就要消瘦变弱,时间长了就会营养不良,就会浮肿,就会诱发疾病,最后导致死亡。如果根本不吃,完全绝食,那人是活不了几天的。  

饥饿的滋味不好受,但也分好多种。常见的是饭前饥饿,从有点饿到非常饿,程度有所不同。小孩子有时会叫“饿死了”,其实死不了,这是正常的,可以忍受的,而且是有益的。如果饿的时间太长,就有可能饿得受不了,会低血糖,会饿得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出虚汗,甚至休克,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瓦西里同志就饿昏过去了。身体不好或没有经过饥饿锻炼的人往往会这样。对于身体好或耐饥饿的人来说,饿到一定程度反而不觉得饿了,俗话叫“饿过头了”。就像长跑运动员过了极点一样。人的身体有调节功能,所以有的人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饥饿,不是有的人能“辟谷”吗?  

历史上大饥荒的记载是很可怕的,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人相食,易子而食,树皮被剥光,吃观音土,等等。看过非洲饥民的照片吗?人饿得只剩皮包骨头,只乘一副骨架。中国解放前也是如此,“河南四荒,水旱蝗汤”。不仅河南,全国都有饥民灾民难民,有解放前留下的照片为证。  

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吃饭当成大事,开展了大规模的赈灾救济,首先要让广大群众从死亡线上活下来,共产党不准饿死一个人。刘青山张子善就是因为贪污赈灾款而被枪毙的。到困难时期,又一次强调共产党不准饿死一个,发生饿死人的地方,当地领导都受到了严厉制裁。至于后来有人为他们平反,其中奥妙大家心中自然有数。  

刚解放时,要保存证人民从死亡线上活下来也是极为不易的,大批的灾民难民需要救济,国内战争未了,朝鲜战争又起,奸商又在囤集居奇,外国人又在封锁,自然灾害又来凑热闹,然而仅仅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就得到了恢复。现在的人对解放初期已经印象不深了,当时就是军队,就是国家机关的干部,每天也是两稀一干,而且是吃高粱米,玉米面。以后定量供应,北京再大的干部,也只能吃玉米面窝窝头,而且不能放开肚子吃。三年困难时期,当然更苦了,国家发放救济粮,山芋干就是算是好的。国家为了让大麦能有好一点的适口性,是压成片子发放的,现在麦片倒成了营养品了。  

所以那一代人,一直过的是节衣缩食的生活,早上喝点稀饭就要去上班或上学,不到10点就饿了,头昏眼花,四肢无力,心中发慌,那也得咬牙坚持,中午吃饭,狼吞虎咽,那才叫吃嘛嘛香。不过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那时再怎么困难,学校没有停过课,工厂没有停过工,农民也没有停止过种地。在最困难的那几年,红渠工地仍然有300名农民在大干,学校里仍然是书声朗郎,工厂里依然是机器轰鸣。  

那时饿肚子是不假,但是决没有解放前大饥荒的景象或者非洲饥民那样的饥民。如果有,当时来华的外国人也不少,不可能没有记载。那时的饥饿,总的说来仍然属于两餐之间的饥饿,无非是时间隔的稍长一点,吃饱的程度也差一点。通过想各种办法补充食物,饥饿仍然属于能够忍受的范围。所以那时不仅是在饿肚皮,同时也在大干社会主义。并没有都去抓野味剥树皮。如果真到那种程度,现在恐怕老鳖都要绝种了。国外有名的渡渡鸟不就是被人捕杀而绝种的吗?  

那时可以说是全民食欲大振,人人喊饿,吃嘛嘛香,各种杂粮粗粮野菜都吃,反过来说是对身体很有好处。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都是从那时过来的,如果说中国是老年社会,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占的比例大,长寿的人多,那么与此也许很有关系。现在人不是又把粗粮野菜当成宝贝了吗?  

其实困难时期刚过不久,到1966年文革时大串联,红卫兵乘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后来红卫兵步行串联,各地都有红卫兵接待站,红卫兵(其实就是学生)走到哪吃到哪,住在农民家,吃在农民家,走时签个字,老乡日后就和当地政府结算。可见那时吃的问题就已经基本解决了,否则哪里有东西给红卫兵吃?  

从有得吃,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中国已经压缩得很短了。现在有些人似乎连这点起码的常只都没有,一说过去,就是吃不饱,弱智如此,也许是吃饱了撑糊涂了吧?  

   

标签:如果   肚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