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坚持,关于坚定不移的例子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2024年11月5日至6日,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社会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这次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是党中央首次召开的社会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不断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社会领域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们党把社会福利、教育普及等摆在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后,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的基本问题。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因此,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步就是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党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中的“社会事业”规划更名为“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深入推动社会领域的工作。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把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作为推动社会领域发展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强调社会治理这一重大问题。把社会管理更名为社会治理,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基层治理工作。另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仅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不断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要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核心是加强党在社会领域的引领,重塑党和社会的关系。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民信访工作、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不断丰富了社会工作的内涵,形成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原则、目标、重点和方法。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看,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第一,“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很多内容都涉及新时代的社会工作。比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涉及新时代社会工作中的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等。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服务管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时代,要加强社会工作,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就要深入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从社会工作来说,就是要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具体包括推进基层治理、信访制度等方面改革创新。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我国新兴领域发展迅速,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而民营企业是新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因此,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引领,将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比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求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从人民利益出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社会领域改革,并把社会工作改革与其他领域、其他具体工作的改革有机结合;坚持新发展理念,其中的协调理念体现的是从更高站位协调社会领域各项工作,共享理念体现的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求在社会工作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基层治理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推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使基层治理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立足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把社会治理寓于服务之中;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把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摆在我国制度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引领作用、思想引领作用。
第三,“十三个方面成就”,总结了新时代以来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我们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比如北京市探索形成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有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我们不断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以基层治理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建设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日趋完善;在全面依法治国上,我们加强基层治理法治化,把治理建在法治的轨道上;在文化建设上,各城乡社区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服务,活跃了文化生活,夯实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在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推动了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根本原则、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在根本原则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发展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这就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使社会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重点任务。一是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2023年,党中央组建了中央社会工作部,负责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协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作为党中央职能部门。之后,各地也组建了社会工作部,协调推进这些工作,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二是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新兴领域的组织、业态、人群不断扩大,成为基层党建的最新阵地。三是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利于把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四是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通过做好各类服务,如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五)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基础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社会工作是全党共同责任,并提出了三个方面要求。一是各级党委(党组)要扛起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关于社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是强调各级党委要坚守政治担当,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二是各地和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形成做好社会工作的强大合力。这是强调相关部门要在党建引领下协同联动,形成合力。三是社会工作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政治担当,勇于实践探索,扎实履职尽责,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这是强调各级社会工作部门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等。
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社会工作一系列生动实践的深刻理论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社会工作指明了奋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工作的高度重视,揭示了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明确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
第一,关注新兴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一是要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量已占市场主体的90%以上,社会组织88.2万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做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新兴领域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进而团结凝聚新兴领域广大从业人员,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二是抓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只有抓好基层工作,做好基层服务,维护好社会稳定,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凝聚服务群众工作。通过凝聚服务群众工作,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强调社会治理创新,着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这对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党对社会工作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社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基本民生到品质民生,强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强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从社会治理到社会工作,突出新兴领域、基层组织、志愿服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对社会工作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了深入论述。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我们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变化。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就要进行新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也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而要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用、行,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同时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此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正是基于这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念。换句话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三)强调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做好社会工作是全党共同责任,要加强社会工作部门自身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社会工作干部要做到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心系群众、服务社会、作风过硬。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关于社会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同时,要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一方面,广大社会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在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召开前,新华社发表的《谱写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工作成就综述》指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广泛分布在儿童福利、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区矫正等领域,开展专业服务,成为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解决具体民生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面对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要加强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社会工作者队伍奠定理论基础。
(四)具有方向引领作用
这一强大的方向引领力,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这就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其中,根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制度是总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制度是总的指导思想,对所有制度都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
基本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其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让广大基层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管理,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凝聚基层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基本经济制度,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角度看,在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以党建引领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我们还有一系列的重要制度,涉及党治国理政各环节、各领域。比如在社会体制方面,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通过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制度、根本制度,从而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社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地位。
(五)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六)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实践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社会工作取得重要成就,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持续夯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协调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友好商圈”,解决骑手进门难、充电难、休息难、就餐难等问题,并引导骑手参与文明宣传、困难群体照料等志愿服务。再比如,上海普陀区万有引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近4000平方米的空间,汇集了医、食、住、行等20余个功能载体,成为普陀区新就业群体心中的“温馨家园”。在实践中,一方面,各地结合实际、多措并举,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社工站、“暖新”驿站、司机之家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贴心服务。另一方面,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加强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有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群众也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领导留言板、12345热线等平台反映问题、提出建议,让金点子“从群众中来”,好政策“到群众中去”。
截至2024年10月,全国共有2.37亿注册志愿者,135万支志愿服务队。从繁忙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从服务国家盛典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从乡村振兴到抢险救灾,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而且社会工作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人积极投身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光荣事业。202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达188.9万,再创历史新高。这都体现了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要成就。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丁元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