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观灯,十五夜观灯朗读
在我记忆中,往年的正月十五的晚上,大多数家庭不论老少都会全家出动,有灯笼的打灯笼、没灯笼的观灯笼,欢天喜地上街去、遊走在如潮的人海中。看五花八门的彩灯,观响彻天空的烟花,沉浸感受在,中国人最热闹最放松的元霄佳节。人们仿佛在画里电影中,堪称是最具有豫南风情特色的十五观灯图。
我们家里,节前扎的各式灯笼,比如大小“麒麟”、花筐、小兔子、金鱼、胖娃娃等,都卖出去了。甚至还有十五节当天,半晚晌(潢川方言,为下午的意思),有几对夫妻来要大“麒麟”的,因实在缺少材料,再加上时间紧,无论如何也赶制不出来。他们那失望的神色,到今天我也没忘。
十五里头(潢川方言,十五节前的意思),逼仄杂乱的屋子,此刻宽敞了许多。
傍晚,在吃饭之前,给祖先上供是必不可少的庄重礼仪。父亲精心地将准备好的细如小楷笔杆的灯蜡,一一焊在用扑克牌剪好的小方块上,约莫十几根,并排摆放在供桌外沿;母亲把煮好的汤圆和饺子,端上四碗,摆放在插着土香的香炉和两根大红蜡的旁边,微微俯身,将筷子大头朝里,整齐码放好四双;父亲紧接着依次点燃蜡烛和三柱香。刹那间,堂屋内亮亮堂堂,和煦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
这时候,父亲母亲的脸上,显露出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幸福笑容,而我们一家子七个姊妹,眼神中也都映照着这温暖而神圣的光彩。
大哥把父亲摆在供桌上的十几根灯蜡,分别放在每个房间的床脚、桌腿、大小门前。其中,临街门边放置的灯尤为重要,按老话讲,千万不能被邻家抢了去,否则这一年的财运就不好了。也不知这是从什么时候传下来的风俗,总感觉有些怪怪的。
全家人吃完饺子和汤圆,这时大哥也不知到哪儿去了。大姐、二姐、三姐围着小妹,在她袄子外面蒙(meng,潢川方言)上一件红花上衣,给她脸上涂着胭脂,眉心点上红豆。她们把特意留下扎好的一只大“麒麟”,前后分别用红布条系在小妹身上,让小妹手持用金箔纸粘好的篾子长鞭,然后将大“麒麟”红纸包围着的肚子里的蜡烛点亮。姐妹四人一起兴冲冲地就上街了。
我对此并没兴趣,用家里的破茶缸子,在中间点上灯蜡并焊稳,带上六弟就出门去找约好的小伙伴。与我一样,他们个个手持“缸灯”,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李玉和”,仿佛接到了什么神秘任务似的,虽然没有明确目标,却在人流中来回奔走,兴奋不已。
夜幕下,整个县城处处是五彩斑斓的各式灯笼,它们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又如游动的长龙在大街小巷穿梭。人们笑语盈盈地走在沿河的大街小巷上。
大巷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不少孩童打着灯笼,在家人的陪伴下,兴高采烈地随着人流往北城走。与此同时,年纪稍小些的孩子,就直接坐在爸爸的肩膀上,举着亮闪闪的“金鱼”“小兔子”“胖娃娃”灯笼,笑声与妈妈的叮嘱声交杂在一起。
不远处,有小伙高高地举着“羊抵头”,一根粗竹棍挑起两个与真羊相仿的花灯,能看到羊肚子里一闪一闪的烛光。两只肥壮的山羊昂着头,铆足了劲,双目圆睁,露出一副互不服气的神情。小伙随手一拽拴在羊头上的绳子,只见两个用半拉葫芦做成的羊头,瞬间顶在一起,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引得周围的路人侧目观望,啧啧称奇。在这当口,阵阵呼啦呼啦的响声,由远而近。只见一对男孩女娃,分别用手牵着一个不小的平板车,四个轮子是用轴承做的,车子载着一个“大白鹅”,它抬头引颈,睁着亮晶晶的眼睛,身上缀满彩灯,扇动着翅膀,像真的一样。车后跟着孩子的父母,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那骄傲的神色溢于言表。
我和弟弟,路过一家门前,两盏走马灯格外引起我的注意,它们吸引了好多人围观。其中一盏画着梅、兰、竹、菊,另一盏写着不同谜语。其中有一则谜面是:“身上红彤彤,心里亮晶晶,节日上门楼,脸上笑盈盈。”不少人猜不出来,连忙向看着灯笼的这家老人请教。老人故意不做回答,这下可急坏了提问的人。谁知人群中有个小学生,抢着说:“灯笼!”众人一齐把目光投向老人,老人不禁哈哈笑起来,冲着那个学生,竖起大拇指。
老人穿着中山装,十分讲究,一看就是出身于有知识文化的家庭。灯箱缓缓转动,我不知是什么原理,只觉得很是神奇。
有些平日里不大出门的小脚老太太,今儿也特意梳洗得整整齐齐,穿上平日里精心压在箱底的半新大襟褂,在孙子孙女的簇拥下,精神矍铄地漫步在街上。老太太们一边走着,嘴里一边不停地唠叨着,诉说着今不如昔的过往。而扎着辫子、系着刷把子(潢川方言)的小姑娘们,三三两两手牵手,脸上带着腼腆的微笑,安静地走着,一路欣赏着绚丽多彩的花灯。若是见到班里的男生,她们便会微微脸红,脚步不自觉加快,匆匆而过;可一旦遇着要好的女同学,立刻像小鸟般叽叽喳喳起来,没说几句,那清脆的笑声便如银铃般在人群中欢快地散开了。
这个时候,街上的大男少女并不多见。在这万家灯火、光影璀璨的夜里,天上的月亮,守望着他们去往的某个地方;闪烁的星光,懂得他们心中的衷肠,带着温柔的期许,一起执着地为一对对恋人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小潢河缓缓地向东流淌,河面上荡漾着数不清的河花灯,将南北两岸的吊脚楼照得通亮。镇潢桥、新大桥上,驻足赏景的人们神怿气愉,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文化馆里,矗立的望河楼、翘檐婉约的观月亭,宛如两位历经岁月风霜的老人,默默地守望在那里,见证着光阴的流转与变迁。
六弟是个见面熟的性子,这会与几个小男孩在疯玩,也不缠着我了。我身处这万众同乐的元宵佳节里,眼前月色如水,灯光闪烁,思绪在光与影的烘托下,飞向了远方……
潢川我可爱的家乡,一河携二城,北春申南弋阳。战国黄歇是您的骄傲,光州陈元光是您的荣耀;古老的镇潢桥是您压不断的脊梁,年轻的新潢桥是通向未来的希望。此时此刻,在您的宽广的怀抱中,所有的一切,都尽情沉浸在这欢乐祥和的时光中。
初唐四杰卢照邻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首诗描绘出元宵节的热闹繁华,而在我心中,家乡的正月十五夜,更具人间烟火气。这里没有诗中那般华丽的宴会场景,却有着平常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一家人齐聚,共赏花灯,走街穿巷,漫步桥头,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都是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诠释。也足以温暖人心,成为记忆中熠熠生辉的珍宝。
李仁锋 2025年2月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