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文选

2025-02-17 最新 评论 阅读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的生平经历如下:

早期经历

- 1856年:12月11日出生于俄国唐波夫省利佩茨克县古达洛夫卡村的小贵族家庭。

- 1868-1874年:先后进入沃罗涅什军事学校、彼得堡的康土坦丁诺夫炮兵学校,1874年秋转入彼得堡矿业学院。

- 1875-1879年:在矿业学院学习期间受民粹派影响,1876年12月6日在民粹派示威游行中发表演说。1877年秘密出国,后回国在多地进行革命宣传,1878年出任民粹派机关报《土地与自由》编辑。1879年“土地与自由社”分裂后,普列汉诺夫组成“黑土重分社”。

马克思主义时期

- 1880-1883年:1880年初第二次逃亡国外,1881年底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1882年将其印出。1883年在日内瓦创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 1889年:作为俄国社会主义者代表出席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会后前往伦敦拜会恩格斯。

- 1893-1896年:1893年8月在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第二次见到恩格斯。1894年7月秘密到英国第三次会晤恩格斯。1896年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出现后,普列汉诺夫与之论战。

- 1900-1903年:1900年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三个俄译本,支持列宁创办《火星报》并撰稿37篇。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普列汉诺夫被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最初站在布尔什维克一边,被选为《火星报》编辑和布尔什维克的总委员会主席。

孟什维克时期

- 1903-1914年:1903年俄国革命社会民主党人国外联合会二大后,普列汉诺夫开始同孟什维克调和,使《火星报》右转。1905年革命爆发后,写了《分开走,一起打》,但忽视农民作用,后退出《火星报》和党总委员会。斯托雷平反动时期,领导护党派主张保存布尔什维克秘密组织。1912年反对开除取消派分子出党。

- 1914-1917年:一战爆发后,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反对列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国,主张把对德战争进行到底,号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合作。

- 1918年:对十月革命持否定态度,拒绝参加推翻苏维埃政权的活动。5月30日,因肺病死于芬兰的皮特凯雅尔维疗养院。

普列汉诺夫的主要思想观点概略

普列汉诺夫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下:

唯物史观方面

- “五项因素”公式: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即生产力的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展示了社会结构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画面。

- 社会意识的两种形态:首次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种基本形态,认为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来源,是思想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环节,经济基础决定思想体系以及思想体系反作用于经济关系都要通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桥梁。

地理环境理论方面

指出地理环境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推动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推动力,它不仅提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劳动分工的自然基础,还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强调地理环境是通过影响社会生产力而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的,其影响是一个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水平而转移的可变量。

个人与历史作用关系方面

- 反对英雄史观: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中明确反对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提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 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自由活动与历史必然性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当人的自由活动符合历史必然性时,会对历史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人也会获得更多自由;反之则自由越少。

- 个人作用受历史条件制约:强调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的活动都受其限制。

革命阶段论方面

认识到俄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独特性,坚持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反对沙皇制度和封建残余的民主革命,这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由于俄国资产阶级软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需领导民主革命,且因自身力量和思想等问题,任务艰巨复杂,需要知识界发挥重要作用。

普列汉诺夫的主要著作及内容简介

普列汉诺夫的主要著作及内容如下:

- 《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于1883年出版,批判了民粹派否定政治斗争的错误观点,论证了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强调工人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影响,建立独立的政党,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展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

- 《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出版,系统批判民粹派理论和策略,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强调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力量,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

- 《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1895年出版,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哲学史上各种历史观的批判分析,论证唯物史观科学性和革命性,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培养了一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

- 《唯物主主义史论丛》:1896年出版,深入研究和阐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历史,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等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其贡献与局限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898年出版,探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个人与历史必然性、偶然性的关系,指出杰出人物能影响历史进程,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1908年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分析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批判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解,捍卫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 《俄国社会思想史》:于1914-1916年出版,普列汉诺夫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描绘出从基辅罗斯时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图景和基本脉络,是研究俄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此外,普列汉诺夫还著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专门论述无政府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态度问题。还有《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歌舞、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等文献证明,系统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得出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普列汉诺夫的主要思想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普列汉诺夫的主要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具体如下: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影响

- 概念阐释方面:他第一个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称作“辩证唯物主义”,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和地位,指出它不仅包括自然界,还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的结果,为后世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基础。

- 理论捍卫方面: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出现时,普列汉诺夫率先对其进行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纯洁性,使马克思主义“一元论”免受折衷主义影响,为后世马克思主义者抵制错误思潮提供了范例。

- 理论拓展方面: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首次区分社会意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种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意识理论。

对俄国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 对俄国革命的指导:他关于俄国革命分阶段进行的思想,为俄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参考,尽管他后期在策略上与列宁有分歧,但早期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分析,启发了俄国革命者对革命进程和策略的思考。

- 培养革命人才:他的著作和思想培养了整整一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储备了理论人才,许多俄国革命者在他的思想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 国际传播:作为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他的思想在国际上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国际知识界得到更广泛关注和讨论,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发展。

对哲学、史学等学术领域的影响

- 哲学研究:他对唯物史观、辩证法、认识论等哲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阐述,为后世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俄国及世界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如对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为哲学探讨社会发展的多因素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 史学研究:《俄国社会思想史》为俄国社会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资料和分析框架,对俄国史学界研究本国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世界史学界了解俄国思想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普列汉诺夫的思想观点与列宁的分歧之处

普列汉诺夫与列宁的思想观点存在诸多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对俄国革命阶段及条件的看法

- 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没有达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专政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在俄国生产力水平、人民文化素质等条件不具备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荒谬的。

- 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主要发达国家同时胜利,而是可以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取得胜利。俄国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软弱性,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夺取政权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对战争的看法

- 普列汉诺夫:一战期间,普列汉诺夫支持俄国的战争行动,认为俄国进行的战争是为了保卫国家,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主张俄国工人阶级应支持本国政府进行战争。

- 列宁:秉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始终认为一战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俄国工人阶级不应支持本国政府的战争行为,而应利用战争引发的社会危机,推动革命,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

在党的组织和策略问题上

- 普列汉诺夫:1903年以后,普列汉诺夫在策略和组织问题上表现出动摇。如1903年11月主张同孟什维克建立和平,后来成为孟什维克,在1906年年中有时又离开孟什维克,1914年又重新转为取消派。

- 列宁: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统一、有严格纪律、有坚定革命意志的无产阶级政党,强调党的先进性和战斗性,在革命策略上主张积极发动群众,通过武装斗争等方式夺取政权。

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 普列汉诺夫:在1908-1911年评托尔斯泰时,立场存在某些错误,研究方法简单化,导致其对托尔斯泰的一些观点不够准确。

- 列宁:政治立场正确,研究方法得当,在评价托尔斯泰时,既肯定了托尔斯泰作品中对俄国社会的批判价值,也指出了其思想中的局限性,认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从更全面、客观的角度对托尔斯泰进行了评价。

1999年公布的普列汉诺夫遗嘱的主要内容

1999年公布的普列汉诺夫遗嘱主要内容如下:

1.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分子队伍比无产阶级增加得更快,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跃居首位,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便会过时。

2.关于布尔什维克政权演变:布尔什维克的无产阶级专政将迅速演变成一党专政,再变为领袖专政。

3.关于布尔什维克面临的危机:布尔什维克党将依次遇到四大危机,即饥荒危机、崩溃危机、社会经济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最后政权瓦解,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但这个结局谁也无法改变。

4.关于革命与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可能会自己缓慢地、毫无痛苦地死亡,但为此至少需要一百年,也许几百年。不过革命飞跃也会存在,生产关系的任何质变,即使是不大的质变,就是一场小的革命。

5.关于劳动者政权:提出“劳动者的政权”是永远正确的口号,将其理解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一切珍视劳动者利益的有生力量的联合。

普列汉诺夫的一些经典名句

普列汉诺夫有许多经典名句,以下是一些例子:

- 关于真理:谁也不能将阳光装进自己的口袋,谁也不能将真理霸占。

- 关于谦虚与真理: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不谦虚则成反比。

- 关于教养: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 关于道德:实际上,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的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这种愿望和利己主义毫无共同之点。相反地,它总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

- 关于奉献:船锚是不怕埋没自己的。当人们看不见它的时候,正是它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