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20条,刑法修正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权利,正当防卫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具体规定如下:
一、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
1.正当防卫的定义: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特殊防卫权(无限防卫权):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1.起因条件:必须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行为。
包括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害。
假想防卫(无实际侵害而误认为存在)不构成正当防卫,可能构成过失或意外事件。
2.时间条件:侵害必须正在进行(紧迫性)。
不能对尚未发生的侵害提前防卫,也不能在侵害结束后报复。
3.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不能对无关第三人实施防卫。
4.主观条件:必须具有防卫意图。
若以报复或故意伤害为目的,可能构成故意犯罪。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必要限度”需结合侵害的强度、紧迫性及双方力量对比综合判断。
三、特殊防卫权(无限防卫权)
在特定暴力犯罪中,法律赋予公民更大防卫空间:
适用范围: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法律效果:即使造成侵害人重伤或死亡,也不负刑事责任。
典型判例:如“昆山反杀案”,司法机关认定防卫行为合法,体现对特殊防卫权的支持。
四、防卫过当的法律后果
若防卫行为超出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害:
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司法实践中,法官会结合案件具体情节(如侵害的突然性、防卫人的心理状态)综合判断。
五、法律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旨在鼓励公民对抗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同时避免滥用防卫权。实践中需严格区分正当防卫与斗殴、报复等行为的界限。
如果需要具体案例分析或进一步解释,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评论区展开讨论。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