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工农业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 李炳坤 PDF

2025-02-16 最新 评论 阅读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工农业剪刀差曾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一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有些人喜欢把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积累的利润,全部归功于工人创造的劳动。这种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什么是工农业剪刀差?

先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工农业剪刀差是指国家通过制度安排,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同时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工业品。这种不对等的价格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转移机制:农民被迫“低价卖粮、高价买工业品”,而由此产生的利润被用来优先发展工业。

从本质上讲,剪刀差是一种对农业劳动者的剥夺,而这些被转移的价值最终变成了工业体系的“资本积累”。

为什么剪刀差的利润会被归功于工人?

把剪刀差的利润归因于工人,听起来好像很合理,但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1. 劳动价值理论的影响

很多人习惯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看待经济问题。按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来自劳动,而工人是直接参与工业生产的主力。因此,工业利润自然被认为是工人劳动创造的。然而,这种说法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农业劳动者的价值同样被转移到工业中,成为了利润的一部分。

2. 工业化优先战略的叙事

在那个年代,工业化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为了证明工业化的正当性,宣传往往强调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在这种叙事框架下,农民的贡献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工业利润被直接归功于工人。

3. 简化的统计方式

经济统计往往只看最终的工业产值,而忽略了这些产值中包含的农业贡献。这种统计方法让人误以为,工业利润完全来源于工人的劳动,而没有看到农民被压榨的那部分价值。

4. 意识形态的选择性遗忘

工农业剪刀差本质上是一种双重剥削:不仅农民的劳动价值被低估,工人的剩余价值也被国家集中分配,用于支持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然而,在宣传中,剥削的复杂性被有意简化,只留下了工人的“英雄形象”。

剪刀差背后的真正剥削逻辑

实际上,工农业剪刀差的本质是价值分配问题,而非价值创造问题。它不是简单地由工人或农民某一方“创造”了利润,而是通过制度安排,把农业劳动者的价值强行转移到工业体系中。

换句话说,这种利润来源于对农业劳动者的压榨,而不是工业工人“独自创造”的结果。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视角?

把剪刀差的利润归功于工人,其实是一种片面的历史叙事。它忽视了农业劳动者的巨大贡献,也掩盖了工业化过程中的剥削本质。

要真正理解这一段历史,我们需要更全面的视角:

• 工业化确实需要资本积累,但这种积累的代价由谁承担?

• 工人和农民在这套制度中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 剪刀差的利益最终被用到了哪里?

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在讨论剪刀差时应该关注的重点。

工农业剪刀差是一段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既推动了工业化,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不平等。那些将剪刀差利润简单归功于工人的观点,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简化处理”。

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不只是关于谁创造了价值,还关于谁为这种价值付出了代价。只有看清背后的剥削逻辑,我们才能更真实地理解那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标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