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周恩来总理调侃妻子的回信:太过官方,都不说想我
#情人节#
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的情人节,而我们从周恩来总理与其妻子邓颖超在七夕的纸短情长的书信来了解他们柔情绵绵爱情
周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合影
相识:红棉与海棠的初绽
1904年2月4日,广西南宁镇台官邸的红棉树下,一个女婴诞生了。她的父亲邓廷忠是清朝武进士,母亲杨振德则是思想开明的医者,曾以一副对联“尼父传经,寸肤莫毁;如来说法,两足最尊”拒绝让女儿缠足。这个女孩,便是邓颖超。她在邕江畔的红棉树下拾花嬉戏,六岁便因父亲被流放而随母亲辗转广州、上海,最终北上天津求学。
而周恩来,1898年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绍兴。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抱负,求学于天津南开中学,成为“民国四美男”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中,21岁的周恩来与15岁的邓颖超在天津相遇。彼时,邓颖超作为“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站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礼堂里,慷慨激昂地谈论国家命运,台下那个“生得漂亮”的青年周恩来,正被她的英姿深深吸引。
相知:鸿雁传书与革命理想的交织
1920年,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邓颖超则留在天津任教。两人虽隔万里,却以书信为桥,互诉理想。周恩来曾寄来一张印有德国革命者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这句看似决绝的“表白”,让邓颖超既惊愕又感动——她终于明白,周恩来所求的,是生死与共的革命伴侣。
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书信
1925年,邓颖超收到周恩来的一封信,邀她南下广州完婚。分别四年,未见一面便成婚,她却毫无迟疑。8月8日,两人在广州太平馆以烤乳鸽为宴,在朋友见证下许下“八互”誓言: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
相守:战火中的患难与共
婚后不久,周恩来投身东征,邓颖超则因怀孕独自面对困境。她两次怀孕均因革命动荡而失去孩子:第一次偷偷服药流产,周恩来得知后痛心疾首;第二次难产三天三夜,胎儿夭折,她从此无法生育。面对“无后”的压力,周恩来始终坚定:“孩子不是私有财产,你的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 在随后的革命岁月中,从上海工人起义到长征雪山,从重庆谈判到建国大业,邓颖超始终以战友身份与周恩来并肩而立。
相伴:海棠依旧、情长纸短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总理,邓颖超则默默支持丈夫,直至晚年才出任全国政协主席。两人书信中的情话,比热恋时更炽烈。周恩来曾调侃:“你的回信太过官方,都不说想我。”邓颖超回:“周总理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来想我。”周恩来再答:“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望你珍摄,吻你万千。” 最动人的,莫过于那句“我一生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你,我希望有来生”。
邓颖超七夕情人节给周恩来的书信
1976年周恩来病逝前,邓颖超轻吻他的额头,低语“你走了,就没有家了”。1992年,她的骨灰被装入周恩来的旧盒,一同撒向祖国的江河。西花厅的海棠年复一年盛开,仿佛仍在诉说着这对革命伴侣“情长纸短,吻你万千”的永恒之爱。
曾经,邮路漫长, 信笺情深, 岁月悠悠爱不变。愿所有相知相爱的两人都能相敬相守相伴直到来生!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