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青年王艮(四幕剧)第四幕

2025-02-16 学习 评论 阅读

写明代启蒙思想家王艮

  第四幕

  [祠堂里。族长恭迎佛太监神总兵上。太监与总兵大大咧咧坐下。仆上茶,下。族长侍立。

  总兵 咱们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

  [祠堂管事上

  管事 启禀,王艮先生求见。

  族长 王艮先生求见二位大人。

  太监 他是什么人?

  总兵 我问你咱们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没有,你还没有回答我呢。

  族长 二位大人所要的东西,来的这位王艮先生知道。

  太监 噢,他是你们的总管吗?

  族长 他是我们这里的一位先生。

  总兵 听你的口气,你好像很敬重他?

  族长 我们这里的百姓,都很敬重他。

  太监 他岁数好大了?

  总兵 不用问,起码八十岁!咱们不见他,咱们认你这个族长说话。

  族长 他岁数不大,今年三十七岁。

  总兵 噢,你今年多大?

  族长 小人痴长六十七岁。

  总兵 你跟咱们玩什么鬼?

  族长 不敢,二位大人需要的东西,这位王艮先生确实全清楚。

  太监 噢,既然如此,

  总兵 叫他进来!

  族长 请王艮先生进来。

  管事 是!有请王艮先生!(下)

  [王艮上,身着深衣、五常冠

  王艮 海滨乡野小民王艮,拜见二位大人!

  总兵 什么穿戴!

  太监 说,什么穿戴?

  王艮 孟子曰,言尧之言,行尧之行,而不服尧之服,可乎?

  总兵 哪个是尧?

  王艮 尧是古帝古圣,孔子祖述尧舜之尧。

  太监 你为啥服尧之服?

  王艮 小民读书至孟子此言,知所当归依,更进志于学,愿为尧之民,故而服尧之服。

  总兵 这是尧之服吗?

  王艮 小民依《礼经》而制,并非杜撰。

  总兵 见了咱们,为什么只拜不跪?

  王艮 《礼记》云,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二位大人,为君之使者,故而小民有拜无跪。

  总兵 他娘的!

  太监 嘻嘻嘻,族长,你弄这个人来,是什么意思?

  王艮 小民有献礼!(拜呈礼单,族长接过,呈上去)

  总兵 噢,是咱们要的东西吗,怎么不早说!(展读)雁礼四只。什么雁礼四只?什么意思?

  太监 我瞧瞧(接过礼单,读)雁礼四只。族长,这是什么意思?

  族长 王艮先生,你说。

  王艮 启禀二位大人,《礼记》云,相见以雁。雁最为仁义之禽,因而宜为贽见之礼。二位大人光降,幸而海滨芦滩广大,时已入秋,夜宿有雁,家父今晨举网,得雁十只,因神佛光降,所以放生六只,留下四只,以礼见大人,

  总兵 你们这里有神佛光降了吗?

  王艮 神佛从二位大人尊号上来。

  太监 噢,是恭维咱们两个。

  王艮 大人尊号上原有,不是恭维。

  太监 为何说是光降?

  王艮 于神佛上用光降二字。

  太监 于咱们两个就不说光降?

  王艮 二位大人是见龙在田。

  太监 咱们又成龙了?

  王艮 不是,只是见龙在田。

  总兵 别跟他噜苏,咱们来要的不是这个东西。

  太监 四只雁现在哪里?

  王艮 就在祠堂天井,有请二位神佛开笼放雁。

  太监 让我们去打开笼子,把它们放了?

  王艮 二位大人尊号,一为神总兵,一为佛太监,神佛有好生之义,

  太监 噢,说了半天,既不卑,也不亢,意思倒也不差。(对总兵)他倒是好意。

  总兵 古人相见以雁,到手之后也放掉吗?

  太监 是啊,你说。

  王艮 孔子拜见老子,手执二雁为礼,老子收下雁礼,随即放生。

  太监 此说有据吗?

  王艮 自古传闻,听来可信。

  总兵 老子何不拿雁来杀了做下酒的菜?

  王艮 老子云,道生之,德蓄之。又云,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太监 哈哈哈,看来是问不倒你,又是孔子又是老子的,(对总兵)那好,咱们神佛就做一回老子,放生去!

  总兵 走!

  [族长、王艮引路,皆下,传来雁翅飞腾之声,太监总兵大笑声

  [族长、王艮上,恭迎佛太监神总兵上,二人复入座,族长与王艮侍立

  总兵 好啦,雁礼也献了,也放了生,该谈咱们的事情了:咱们要的东西呢?

  太监 王艮,那就跟你要啦。

  王艮 二位大人所要的,当然是最紧要、最紧要的。

  总兵 那当然啦,我们是奉了皇上的旨意!皇上就立等着这两样东西呢。

  王艮 皇上最需要的,圣贤经书上早就写着。

  总兵 噢?

  王艮 孔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太监 嗯?

  总兵 你这是什么意思?

  王艮 眼前皇上最紧要的,就是立本,本不能乱,本一乱,其末也乱。

  太监 怎么讲?

  王艮 小民虽处穷乡僻壤,却也听闻,江西藩王宸濠,怀不臣之心,起兵作乱,江西文官武将王阳明等大人,正在率众与宸濠苦战,此一战天下瞩目,万分要紧,皇上此时最宜端坐京城,垂拱天下,今起驾南巡,劳师远行,所过骚然,远来淮扬,颇有失本之虞,且皇上习性好乐,以至劳驾二位大人远至海滨,索求猎鹰猎犬,小民愚昧,窃以为目下最要紧者是皇上安而天下安,此时倘若皇上架鹰赶犬,游猎旷野,万一有不测卒然临之,将何以面对天下?岂不闻古圣云,知止而后有定,有定而后能虑。北京路远,一时难返,宜且劝驾回驻南京,雄视江西,以助平乱,静候捷报佳音,是为当下万全之计。

  太监 噢,你倒有这么些见识?

  总兵 你一介草民,怎敢谋虑这么大的事情?

  王艮 小民也是穷愁无法。

  总兵 怎么讲?

  王艮 我海滨荒滩,自先皇弘治末年以来至今,水灾、旱灾、虫灾、海潮、瘟疫,从未间断,以至穷民有人相食者,民生艰难已极,官府催办猎鹰猎犬,委实难以完办,一乡之人,从族长以至乡民,无不苦恼坐愁,因我平日好读圣贤经书,都来问我自古圣贤是怎么说的,我学识浅陋,把圣贤之书看来看去,把耳中听闻想来想去,就想到现今皇上最紧要的并不是猎鹰猎犬……

  总兵 所以你就这么来回我们?

  王艮 先师孔子虽无位而不隐,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小民既读圣人书,也就不隐,不敢不依孔圣先师之教而行。

  总兵 你也知你是小民,你的胆子为什么就这么大?你就一点儿也不怕我们吗?

  王艮 二位大人怀万物一体之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小民敬爱仰望之不遐,何怕之有?易经乾卦之九二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天子驾临淮扬,二位大人远足海滨,正是见龙在田,所以利见大人,小民心中唯有喜心,并无怕心。孟子云,唯大人能格君心之非。所以小民前来拜见二位大人,是依经遵教而行,二位大人必能格君心之非,劝君息游、回驾,这是皇上最需要的。

  太监 哈哈哈,难不倒你,你读的经书还真不少呢,

  总兵 胆子也忒大了些吧?

  王艮 不敢。

  总兵 怎么个不敢,讲。

  王艮 小民读书,读到孔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于是知道修身是个本,既然如此,身就是本中之本,我原以为身依于天下国家,读了这段书,方知天下国家依于身,首要依于天子之身,次要依于百官大人之身,广大则依于庶人之身,因而小民身虽微末,却亦不敢不以天下国家依于己,天下国家的事,就是与小民有关的事,因而不能不来求见,也就是不敢不来。

  总兵 之乎也者的搬了多少来,你就不怕我嫌你迂腐噜苏、杀了你吗?

  王艮 孔孟教我以成仁取义,又教我以危邦不入,然而未教我以洁身自好。

  总兵 哈哈,迂腐是迂腐了点儿,但是骨气不差。

  太监 你,来来回回走几步我看看。

  王艮 遵命。(来来回回走了几步)

  太监 你回去收拾交代一下,跟我们走。

  王艮 不知大人叫我跟去做什么?

  太监 有你的好事,咱们带你去见皇上,以你的才,皇上会封你个官儿做做。

  王艮 小民乡野粗人,略识几个字,看几本书,并无做官之才,

  总兵 谁也不是生来就会做官,到时你就会做了。

  王艮 小民之母已经故世,父亲健在,年岁已高,小民又为长子,家中薄产勉强糊口,若遇天灾,则糊口也难,小民孝悌之道未尽,难以远行,唯愿居家读书,学而不厌,是小民之志。

  太监 照这么说,可惜你了。难道你不想仰见皇上吗?

  王艮 小民之心,日夜为皇上着想。小民急切想对皇上说的话,刚才斗胆冒昧对二位大人都说了,二位大人自会比小民说得更好更周全。江西之事万分紧要,鄙陋小民不愿此时有碍圣瞻圣虑。

  总兵 好吧,说得不错,就依你。嗳我说王艮啊,咱们来这一趟,虽说空手而回,也不能扫兴而归呀。

  王艮 小民别无长技,愿为大人前导,海滨旷野狩猎一番,不知大人可有兴致?

  总兵 哈哈哈,正合我意。你呢?

  太监 行,尽尽野兴嘛。王艮,我们今天都听了你的了,就是因为你讲书讲得好。

  王艮 二位大人神佛为号,原是仁慈之意,苍生有幸,感激不尽。

  总兵 哈哈哈,到底还是说的好话。走!打猎去!

  太监 走哇!

  [王艮在前,恭引太监、总兵下

  族长 好险!(拭汗,下)

  [灯渐暗。一段音乐。转为第三幕之景。

  [王艮家常衣,端坐抚琴,一段琴乐

  [族长、守庵上,守庵身背一个大包袱

  守庵 银儿!(放下包袱在地上)

  [王艮起身出迎

  王艮 族长、父亲!

  [族长拜下

  王艮(急前扶)啊呀不敢不敢!

  族长 多亏了你,免了一乡之灾啊!

  王艮 也是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族长 朝廷大官都怕他们三分的人,被你言语立谈之间,全折服了,还说要带你去见皇上给你封官,可是你一点儿都不动心,诚诚恳恳、淡淡定定,就给推辞了,了不得,了不得呀!

  王艮 这都是读书明德之力,经过此事,更知正心正身做人,乃天下之本;为学之所在,当尧舜其君、尧舜其民,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当仁不让,挺身而出,一夫不获其所,即己之不获其所也,使人人君子,比屋可封,天地位而万物育;学之道即师之道,师道立,则善人多,以至朝廷正、天下治,所谓大人造命之义,即在其中。修身必用于世而无隐,以我之身,与其出而为官,不如处而讲学,讲学也是用世无隐,我当终身以讲学为事。

  族长 好是好,这不可惜了你吗?

  王艮 不是可惜了我,而是终我一生用于学、用于讲,也不够用,我志已如此。

  族长 好!王艮先生,你的心情,我全知道,你这样选择出处,我全明白,你对先师经典,解说得总是这样陈辞新意随口而出,切实世情,入于人心,而又无懈可击,你的来龙去脉,我也能揣摩几分,天下穰穰,世人皆醉你独醒,到处迂腐你独新,你真的是了不得了不得啊!

  王艮 知我者,族长也!(拜下)

  族长(急扶)嗳,反过来了,不敢不敢!

  守庵 好啦,该我说几句了。

  族长 好,你说,你说。

  守庵 银儿,前向时你要我把家里供的神仙菩萨烧掉,让他们上天,我不肯。前天那两个人来,一个叫住佛太监,一个叫住神总兵,说实话,我心里面里很怕很怕,埋怨你要我烧化神仙菩萨,这不是把两个恶神惹得来了?真是说报应就报应啊。经过这一场,是你三言两语反把恶神请走了,我做老子的信服你这个儿子了。我这就把家里供的这些神佛菩萨都背得来,这就送到盐灶上去,请他们上天吧。

  王艮 好!爹爹你这个决心好。人文所在,思维所往,家里面是该有所供的,但最该供的是列祖列宗。我家至我,在这泰州安丰场,已经七代,至你的孙子,已经八代。八代之前,是苏州人。本朝国初,太祖严旨切下,迁徙苏州百姓若干万人到张士诚的老家泰州来,有的到水荡沤田之地去世世为农,有的到滨海荒滩之地来世世煮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俱为贱民。一百多年来,我盐民是各家各姓列祖列宗,吃尽辛苦,承受着天灾、恶政、瘟疫、苦水,活了下来、传了下来。神仙菩萨有何与也?他们原本在天上,我们就不要硬把他们供在家里了,家里要供的是我们的列祖列宗啊!

  守庵(拭泪)是的是的。

  族长(拭泪)是的是的。

  守庵(背起包袱)我这就送到盐灶上去!(下)

  林春(上)先生!

  王艮 林春!

  族长 林秀才。

  林春 族长!(对王艮)先生,我是来辞行的。

  王艮 你这就到南京去了?

  林春 是的。

  族长 林秀才,你考个举人回来是笃定的!

  林春 惭愧。

  王艮 嗳,你决不能抱着惭愧二字去考举人。应试,是为了取得朝廷任为官员的资格,为官难道不好?不可以这样看。君子之欲仕,仁也,何惭之有?君子可仕则仕,义也,何愧之有?我在佛太监神总兵面前说过,为学之所在,当尧舜其君、尧舜其民,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当仁不让。所以,你赴南京去考举人,就是当仁不让。

  林春 先生这样的学问,都处而不出,想到先生,我仍不免惭愧。

  王艮 嗳,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你现在既有这个出的心,你就进而去出,将来你如果又有处的心,你就退而来处,其实你现在是既有出的心,也有处的心,二者之间,不可得而兼之,那就取出而舍处,这并不是说出就高于处、处就低于出。远的不说,眼见天下多少出而为仕做官之人,有因不从刘瑾而忠义一死的,有因投靠刘瑾而身败名裂的,都不曾能全身而退,真是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但该出仍要出。又何谓该出?何谓不该出?出处进退,本来各有其道。有为行道而出的,有为贫困而出的,都是出。为行道而出的,宁可以身殉道、取义成仁,决不以道从人、妾妇之道。为贫困而出的,尽职而已,如孔子当年就是这样,做会计,则“会计当”,牧牛羊,则“牛羊茁壮长”,如此而已。我想你林春,既是为行道而出,也是为贫困而出,处在家里,暂且对你不适合,那你就从从容容去出、去仕,我并不望你鹏程万里,我只望你勤勤谨谨,做一个好官。

  林春 先生指教得是!

  王艮 不管到哪里,到哪一步,身安而后天下国家可保也,学个孔子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把握全在心之明德、明明德,全在学而不厌、正心正身。

  林春 是,先生!

  王艮 临别之际,我别无长物相赠,赠诗一首吧!

  林春 谨领!

  王艮 真机活泼一春江,变化鱼龙江起浪。滚滚浪头来活水,千古不灭是此江。

  林春 多谢先生,终生受用!

  王艮 你去吧,我与族长众人静候佳音。

  族长 静候佳音!

  林春 多谢!(下)

  [王艮、族长送出几步,林春鞠躬再三而去,伴唱:真机活泼一春江,变化鱼龙江起浪。滚滚浪头来活水,千古不灭是此江。

  [王艮拭泪

  族长 林春是你一手教出来的好弟子!

  王艮 是他本来好学、心诚,我与他不过切磋之、同学之。

  族长 又到你讲学的时候了,他们都来了。

  [老少各色人等涌来,其中分明有渔樵农工商,以及盐民劳作之人,其中就有孩子搀扶着瞎了的爷爷也来听讲。

  王艮 各位乡亲,各位学友,今天的明德乐学这就开课!

  众人(拍手齐念)乐是学,学是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人心本自乐,不将私欲缚,私欲一缚起,明德要自觉,一觉便归圣,我心依旧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哈哈哈……

  众人 请问先生今天给我们讲个什么?

  宗某 讲先生能折服神总兵佛太监的胆气何来?

  众人 是啊,先生的胆气何来?

  王艮 好吧,我就来试讲一通,大家切磋之。这个题目出得好,我也摸着心口自问,深思其中道理何在。我想出两句话来,叫住“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这两句话的口气好像大了些,但是,这正是孔子之狂也!我们既学而时习之自古圣贤,这一条焉能避而不学?我们学的是大人之学,不是小人之学。想当年孔子,有位无位,都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当他周游列国,虽曾有下大夫的空衔,却是白衣之身,后面跟着一些弟子,有时弄得饭也没得吃,厄于陈蔡,遭到匡人之围,当然,有时也会遇到好的待遇。但无论顺境逆境,孔子心中明德如如不动,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止于至善,他始终就是个“出则必为帝者师,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这并不是好胜之类,因为,学,就是学为人师,学而不能为人师,或者是德上还欠,或者是知上还欠,所以难以为人师。既然来学,就要学为人师才行,要不然,就是不想上达,这就是苟且之道,苟道也。既学怎么能苟道呢?学的结果,进了苟道,当然不能为人师。学为人师,必定要修身立本,然后师道立。身在一家,修身立本为一家之法,是为一家之师矣,身在一国,修身立本为一国之法,是为一国之师矣,身在天下,修身立本为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之师矣。这就是学也者,学为人师,“出则必为帝者师”,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什么好胜之类、自攀自配于天下国家。另一句,“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既然学就是学为人师,那当然愈高明愈好,学不是一时一地之学,是及于天下国家万物万世之学,所以既为师,那就是“处则必为天下万世师”,而不是一时一地之师。学得高,立得高;立得高,学得高。为天下万世师,则必与人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使为准则于天下,可传之后世。立既立,则处不遗末,出不独善,出则身尊道尊,决不苟道,处则学不厌、教不倦。面见神总兵佛太监,我心中无我,只有所学,随时应答,身尊道尊,决不苟且。其实这就是一次未“出”之“出”,有没有“出则必为帝者师”呢?结果二位神佛使者是信了我的话的,他二位回去必如此这般劝说了皇上,所以,我一乡安然,淮扬一地安然,天下国家幸甚。我不过乡间一介小民,我因了学而时习之,这件事上做到了处不遗末,出不独善,身尊道尊,可算是一次“知行合一”,确实于我们今后的乐学深有启示。

  宗某 讲得好!

  众人 讲得好!

  宗某 请问先生,假若神总兵佛太监不不但不听先生之言,还要加害于先生,先生将如何应对?

  众人 是啊,那时怎么办呢?

  王艮 这对于我们,确实也是需要明白的一项。先师孔子,对此早有所论。商纣王无道,国危矣,微子离去,知几保身;箕子谏而被囚,庶几免死;比干死谏不止,杀身成仁。孔子以其心皆无私,故皆许之以仁人,但所论三者之先后,已说明孔子取舍。孔子虽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然而孔子也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何等凛然大气。所以,应变之权固然不可拒绝,但不是教人家法,否则不是以道从人、妾妇之道吗?这是万万不可、万万不可的!

  宗某 好!

  众人 好!

  王艮 诸位乡亲、同学、与友,我之所讲,归于明德,明德正己,则天下正。近来听说江西有个王阳明,是个大官,就是平定了江西宸濠之乱的,他讲良知,颇成气候。这良知我也讲过,我说是有明德,方有良知,有良知,方有良能,他的意思是说,良知却是个根本,又说圣人能致良知,愚夫愚妇不能致,圣愚所分。他的意思虽与我近,却分明有所不同。我倒是要去会会他,论辩一番,看看到底如何,他对的,我从他,他不对的,我不从。马上我就要离家到江西去访友求学,或者也会拜师求学,诸位在家乐学不要中断为盼!

  众人 好!你放心吧!你早点回来!

  王艮 好!请大家放心!我们来合唱前天我教唱的那首诗。

  众人 好!

  王艮 孤陋愚蒙……唱!

  众人(齐唱)孤陋愚蒙住海滨,依书践履自成文。日日加新明明德,不觉腔中浑是春。归仁取义止至善,本末天下立心身。寸机能发千钧弩,一翅飞去万里程!

  [幕落,剧终]

标签:天下   大人   先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