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
编者按
历史因精神而生动,因精神而伟大。为持续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北京市检一分院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微课,带领大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论述,系统讲述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精神背后的英雄事迹、精神承载的价值品格、精神蕴含的民族特质,引导新时代检察人员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思想原动力,为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贡献“一分”检察之力。
第九讲
★
各位听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市检一分院线上微课栏目,我是第一检察部的袁祥境,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微课第九讲——“两弹一星”精神。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一
“两弹一星”精神的渊源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在那火热的建设年代,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二
“两弹一星”精神内涵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两弹一星”的研制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胸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祖国的事业,他们无怨无悔。我国“氢弹之父”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邓稼先临终前仍惦记着我国尖端武器发展;还有那些戈壁滩上的无名丰碑……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是“两弹一星”伟大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两弹一星”的成功进一步昭示了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广大科研工作者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他们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奋图强,锐意创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成就“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依靠集体智慧协同攻关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两弹一星”的研制中,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汇成了向现代科技高峰进军的浩浩荡荡的队伍。
据统计,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凝聚了几十个部委(院)和几十个省份的近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智慧。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8个月。较短时间内攻克如此尖端的技术,与科研人员拧成一股绳、全国一盘棋的协作精神密不可分。
三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时至今日,50多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仍在太空中飞行;直到今天,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里,墙面的标语依然醒目:“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鼓舞着科技工作者,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精神跨越时空,历史昭示未来。在新时代,我们要自觉赓续“两弹一星”精神,继续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做好本职工作,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文字:第一检察部、政治部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