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何宇光、刘加英所译《毛泽东传》中的错误与笑话

2025-02-14 文摘 评论 阅读

何宇光、刘加英《毛泽东传》译本的错误与笑话  

——以该书引子中第一页的前四自然段为例  

  

胡为雄  

  

何宇光、刘加英二位所译、特里尔(Ross Terrill)著的《毛泽东传》(Mao:A Biography)的最新汉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按理说,这个新译本(以下简称2010年译本)翻译时有既成的译本作参考,质量应当更好,可惜实际上它错误百出,还有许多令人棒腹的译句。现仅以该书“引子”的第一页的开头四个自然段为例略加分析,来看看其错误与笑话。  

特里尔《毛泽东传》引子中的第一自然段英文原文是:  

Midparted black hair over a calm face, delicate hands, a gaze that bored into its target. Curiously flat-topped ears, which gave stability to the head. Mole on the chin that was almost a relief from the broad, pale face with no wrinkles. “A typical big Chinese,” one Burmese who knew him and other Chinese leaders summed up. ”Not handsome, like Zhou Enlai, but benign.”  

胡为雄、郑玉臣译的《毛泽东传》2006年版(下简称2006年译本)的译文是: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敦柔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额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清秀不似周恩来,但是慈祥宽厚。”  

2010年译本则是:  

由中间分向两边的黑发,安详的面容,细长的双手,盯着对象不放的犀利目光。奇特的上端扁平的耳朵,增加了头部的稳定感。下巴上的一颗黑痣,使得宽阔、略显苍白而没有皱纹的面孔有了立体感。“一个典型的大个子中国人,”一位认识毛泽东也认识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这样总结说,“他不像周恩来那样英俊,但很宽厚慈祥。”  

在短短这段话中,竟有7个错误或笑话:  

1、英文原文首句为一句话,并未突出黑发这一特征而重在描写面部特征,将该句拆分为两句,偏离了原意。  

2、将delicate hands译为“细长的双手”是笑话。Delicate一词有精美的, 精致的, 精巧的,优美的, 优雅的, 奢华的,纤细的, 脆弱的, 柔和的,美味的, 鲜美的,敏感的, (仪器等)灵敏的; 精密的,微妙的, 需慎重考虑的, 需慎重处理的,贤淑的, 清淡的,关心的; 得体的等意,可用指“肌肉的肌理等的纤细柔软”。Hands这里不是指手臂或手指,重义在手掌。外国政要在回忆录中,说毛泽东的手掌如女性般的那样柔软。2006年译本译为“敦柔”,是在柔软一词的基础上加以修饰以示尊重。国内的行政干部、军队指战员,工人、农民等劳动模范,与毛主席握手时,感觉到的是伟人的“一双温暖的大手”。将一双大而柔和的手变成“细长的双手”,是一个不该发生的低级错误,亦证明译者对毛泽东的生理特征太生疏。  

3、将a gaze that bored into its target译为“盯着对象不放的犀利目光”也译成了笑话,也许译者是为了避嫌抄袭“透人肺腑的目光”这一恰如其分的译句而硬译,但显得不伦不类,“盯着对象不放”是指某一具体行为,透人肺腑则是说明毛泽东富有洞察力,善于观察人的心理。  

4、Curiously flat-topped ears,which gave stability to the head. 2006年译本为“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2010年译本为“奇特的上端扁平的耳朵,增加了头部的稳定感。”这很逗人,似乎毛泽东如果没有一双“奇特的上端扁平的耳朵”,他的头部就不那么稳定。在中国传统小说中,说到帝王尤其是菩萨时,描写其耳朵时往往有双耳齐肩,描写伟大人物面貌时往往说成方面大耳,耳朵大被认为是福相。特里尔也许就此把毛泽东的耳朵描写成“Curiously flat-topped ears”,这大概是为了向英语界读者夸张式的卖弄。但将之直译成汉语,又加上误译,就是笑话了。  

5、Mole on the chin that was almost a relief from the broad, pale face with no wrinkles一语2006年版译为“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额上的黑痣”,这与英文原意相合。2010年译文为“下巴上的一颗黑痣,使得宽阔、略显苍白而没有皱纹的面孔有了立体感。”这显然又是笑话:如果毛泽东的下巴上没有一颗黑痣,他宽阔、略显苍白而没有皱纹的面孔就没有了“立体感”。译者捏造成一个“立体感”。  

6、“A typical big Chinese,” 2006年版译为“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2011年版则译为“一个典型的大个子中国人”。这背离英文原意成了笑话,表明译者不懂big man 这个美国俗语是“大人物,要人”。因为毛泽东是中国的大人物,所以特里尔说毛泽东是big Chinese。特里尔借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的评论来描写毛泽东,一开首他用了几个排比句式,就是为了说明毛泽东是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将该句译为“一个典型的大个子中国人”,表明译者根本没有读懂英文原文,特里尔的全部描写就是要说明毛泽东是位大人物,而不是“大个子”。  

7、将summed up译为“总结”,以取代原译的“评论”,也是笑话。难道毛泽东的大人物特征需要一位缅甸人来“总结”吗?“评论”则是就毛泽东与其他人物比较而言的。  

以上这些笑话,表明译者对该段英文原文根本没读懂或没去认真读,主要是参考以前的泽译本“进行翻译”。  

引子的第二自然段英文原文是:  

Over eighty-two years Mao Zedong's appearance changed a bit but not much. The youth looked slightly anxious. The leader in office seemed pretty well satisfied with himself He grew fat and lost the air of an earnest intellectual. The hands found it easier to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mselves. "He looked like an elephant seal," said a Thai leader who saw him in the last years, "all very broad and splendid."  

这一段中,2010年译文的错误不大多,但有一句关键性的话译的错得离谱。The hands found it easier to know what to do with themselves一语,2006年译本为“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此处莫明其妙地译为“同时手的动作有了很强的目的性”。Hand或hands,还用指(钟表等的)指针,人手、员工,有手艺或技能的人,亦含有施以援手之意。第二段整个描写年事已高的毛泽东除了身体的变化外,更有精神上的变化。作为老练的大政治家,他“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2010年译本将该英文句译为“同时手的动作有了很强的目的性”,是把对毛泽东的这一高度评价变成一个具体动作的描写,间接表明作者未理解或未认真读这整个段落的英文原文。  

此外,"all very broad and splendid",2006年译本意译为“一切都显得器宇轩昂”,较切合原意,2010年本则直译为“身驱宽阔而庄重”,显得笨拙。再说,splendid无庄重之意,有灿烂的, 光彩的; 华丽的, 漂亮的, 精美的;壮丽的, 辉煌的; 美好的, 美妙的, 精彩的;杰出的, 显著的, 优秀的等意。  

引子的第三自然段英文原文是:  

Always the same was the sense of a man in focus. Self-contained. Giving the impression of thinking of six things at once. Mao never lost the duality of being a taut wire of pure mind, yet also sensual as a cat.   

2006年译本的译文是: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2010年译本的译文则是:  

  

始终不变的是,他带有处在公众视线中心的那种人的意识,言行有度而持重。给人的印象是,他同时在思考六个问题。他从未丧失那种两重性:既习惯于严格的纯粹理性思考,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的满足。  

这简直是荒唐而带污辱性的译述。2006年译本的“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的译法,是准确的对应翻译;而2010年译本的“始终不变的是,他带有处在公众视线中心的那种人的意识,言行有度而持重”的译法,除了语言上的添油加醋外,在总体把握上失度。建国后的毛泽东在多数场合是消失在公众视线中心的,但不论是出现在公众场合还是隐没行踪,他都是人们注意的中心。在接见外宾或与国内领导人相处时,他也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  

Giving the impression of thinking of six things at once.这句话本来是美国学者特里尔根据中国的成语“眼观六路”的英文表达,由于语言文字的非对称性或不可译性,英文只能如斯表达,或汉译英时不大准确,但将这句话译回来译成“给人的印象是,他同时在思考六个问题”,就令人哭笑不得了。地球上的人谁能同时思考六个问题呢?为什么不是同时思考五个或七个而恰好是六个呢?外国人都大致能懂的成语,中国译者为何反倒不懂而弄出笑话呢?  

Mao never lost the duality of being a taut wire of pure mind, yet also sensual as a cat. 这句话2006年译本译为“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这是准确的对应翻译。2010年译本则译为:“他从未丧失那种两重性:既习惯于严格的纯粹理性思考,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的满足。” Sensual一词除有“淫荡的,耽于肉欲的”等贬义外,还有“感官的”之意,故“机敏似猫”是准确表达,“又像猫一样追求感官的满足”是用贬义词语来进行翻译,但译出了笑话:像猫一样追求什么样的感官的满足呢?猫是一种机敏动物,它在黑夜视觉和听觉都很灵敏,作者是借以来形容毛泽东的机敏。  

引子的第四自然段英文原文是:  

Dry enough to dazzle a visitor with a classical quotation or fry him in the heavy oil of silence. Earthy enough to startle another visitor by reaching into his baggy trousers to deal with lice. Top half of the face suggested an intellectual: immense forehead, questing eyes, longish hair. Bottom half was that of a sensualist: plump lips, chubby nose, round and childlike chin.  

2006年译本的译文是: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脸的上半部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额,慧眼,长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下颌。  

2010年译本的译文则是:  

他会相当生硬枯燥地引用中国典故,使来访者摸不着头脑,或者长时间保持沉默,好像把人丢进热油里去受熬煎。他相当粗俗,会把手伸进他宽大的裤子里摸虱子,使来访者大感吃惊。他面孔的上半部给人以知识分子的印象:宽大的额头,始终在追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属于寻求感官快乐的人:丰满的嘴唇,短粗的鼻子,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  

这里,2006年译本中的“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大体译得贴切,或许后句的意译还可推敲,如译成“备受煎熬”等。2010年译本译为“他会相当生硬枯燥地引用中国典故,使来访者摸不着头脑”就有问题了。这给人的感觉是:毛泽东是一位无学无识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的人物。但是,毛泽东使许多国外政要和国内政界、学界人士佩服、倾倒就在于他学识渊博,与人会见时往往谈学论道,富具吸引力。2010年译本的译文“或者长时间保持沉默,好像把人丢进热油里去受熬煎”,增加了词语并直译,但有些不雅。  

Earthy enough to startle another visitor by reaching into his baggy trousers to deal with lice一语,2006年译本的译文为“他把手伸进肥大的裤子里扪虱的粗举又会使另一来访者为之一惊”,这是妥贴的。2010年译本则是这样译的:“他相当粗俗,会把手伸进他宽大的裤子里摸虱子,使来访者大感吃惊。”译文大大走形了。好像毛泽东是个粗俗的人。其实,毛泽东扪虱的粗举发生在延安时期的艰难岁月,那时不止他一个人身上长虱子,也不止他一个人有扪虱粗举,许多革命者身上都长虱子,甚至有不长虱子不革命一说。建国后的毛泽东,作为大国领袖,在公众场合出现时,总是神采奕奕、气度非凡、万众瞩目。有哪个国内外政要在回忆中说过毛泽东粗俗呢?  

“宽大的额头,始终在追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这是对2006年译本译文“宽额,慧眼,长发”的拙劣的拓写。但其后一句译文在改写时就错得不着边际了。2006年译本的译文是:“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下颌。”2010年译本的译文则是:“下半部则属于寻求感官快乐的人:丰满的嘴唇,短粗的鼻子,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这里,“寻求感官快乐的人”是带有贬义的。Sensualist一词确有享乐主义者、好色之徒的意义,在哲学上则指感觉论者、感觉主义者。毛泽东同时是哲学家,理应选取“感觉论者”之义。2006年译本的译文将plump lips, chubby nose, round and childlike chin译为“厚唇,隆鼻,稚童般的圆下颌”,这是十分准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高鼻梁也是帝王之相的标准之一。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高祖本纪》,说刘邦“隆准而龙颜”。隆准者,高鼻梁是也。《毛泽东传》的作者特里尔曾用帝王来比称毛泽东,不管其对错与否,特里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似比译者的多。中国的史书、旧小说形容英雄人物的面相,也一般用“天庭饱满、地角方圆”来说明。例如范晔的《后汉书光武本纪》对刘秀的描写是:“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这些连外国作者都多多少少知道一点的知识,2010年译本的译者却混然无知,将相关译文错译为“丰满的嘴唇,短粗的鼻子,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这着实令人笑不出来。Chubby一词有胖乎乎的、圆胖的、丰满的等义,没有粗短的意思。毛泽东的鼻梁虽然不像欧美白种人那样挺直,但作为黄种人、作为中国人,他的鼻梁是高挺的,丰满的。译者如果在语言上弄不明白,看看毛主席像也能解决问题啊。至于“圆得像孩子一样的下巴”一语,译得有歧义,是病句,其意是说毛泽东的下巴“圆得像孩子一样”。有谁的下巴能“圆得像孩子一样”呢?  

够了,不值得逐一分析下去了。通观《毛泽东传》2010年译本全书,错误连篇,笑话百出。甚至“愿景”这个从台湾地区媒介近两年才传过来的词竟在书中出现了4次,还把去世的毛泽东译得像他在世时一样。这真是令人难以卒读。任何再不负责的译著,篇目标题总不致译错吧,然而,第20章的标题Fractured Vision 被随意改译为“破碎的幻梦”,2006年译本此处精确地译为“残梦”,这应是最佳的汉语表达。第21章的标题A Arrow Near the End of Its Flight被译为“飞鸣镝将坠”,2006年译本此处译为“强弩之末”,这也是恰如其分的翻译。A Arrow Near the End of Its Flight应就是从成语强弩之末译成英语的。对此标题这样翻译,表明作者不知何为鸣镝。鸣镝为响箭,飞鸣镝为动宾结构。毛主席在为《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作解释时说:飞鸣镝是指“我们的进攻”(对当时苏联所谓的修正主义政党进攻)。而“飞鸣镝将坠”是两个动词之间夹名词,成为病语。  

从总体上看,何宇光、刘加英二位所译的《毛泽东传》2010译本是在没有认真阅读原著或未读懂原著,在既有的译本基础上借助中文译本为主、参考英文著作翻译的。从上面四个自然段译文的具体分析和对全书译文的通观可见,该译著有剽窃和抄袭之嫌,书中更有许多直接剽窃和抄袭的证据。  

标签:译本   毛泽东   in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