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跳舞
文|山茶茶
Facebook上有一个只接受女性加入的cosplay团体,这些coser们中最常见的话题不是假发妆容,也不是相互推荐心仪的cos服品牌,而是——
研究如何将头巾折叠成角色头发的造型。
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麻烦。
首先得准备大量的隐形别针,然后正对镜子给自己披上头巾,接着对照角色图沿着头部轮廓一点点折出特殊的褶皱纹理。
而且因为一个动漫角色的头发可能有多种颜色或者层次较多,所以有时候还要用到多条头巾层层叠叠地去拼接。稍微不注意,一切就功亏一篑。
如果你了解过国内cos假发就会知道,那些精致的反重力造型都是海量发胶疯狂滋滋滋的结果。比起假发,有时候“头盔”这个词可能更合适它们。
所以对原本就柔软、贴合头部的头巾来说,定型是个非常麻烦的事。再加上它基本上需要一次性完成,动辄数小时的举手工作会导致手臂肌肉酸痛不已,事后要过上几天才能恢复。
然而,这还只是九九八十一难里的第一关。
这群特殊的coser们也不能直接买现成的cos服直接穿,她们必须自己手动改造。
而服装要遵守的规矩也有很多,诸如:
不能选择紧身、暴露身材的服装;
颜色不能太鲜艳,以至于吸引异性的目光;
如果原角色裸露皮肤过多,那就要手动增加白色而不能是肤色的内衬,来遮盖手臂和脖子;
……
想想就头皮发麻,但却已经有人坚持了10年有余,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们都有一个特别的身份——
穆斯林。
头巾cosplay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初,cosplay文化在日本兴起,逐步流传到全球各地粉丝群体中,但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不同,所以有传播速度快慢的区别。
毫无疑问,穆斯林国家就是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地区。
大家可能知道,部分穆斯林国家的女性会佩戴头巾(hijab)来遮盖羞体,也就是除亲属和其他妇女外不允许看到的身体部位,而这被认为是一种保持端庄和谦逊的象征。
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羞体也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的地方比较严格,甚至会把脸部也包含进去,也就是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只露出眼睛的黑袍。
这给当地喜爱ACG文化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造成了一些困扰。
但我们总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在cosplay文化开始传播的20年之后,二次元穆斯林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起传统与热爱的边界。
hijab cosplay(头巾cosplay)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中期的印度尼西亚,这是一个穆斯林占比近九成的国家。
当时一些穆斯林女性会穿着浴衣或者动漫服饰参加当地的日本节,但由于该场景非常罕见,所以一开始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后来大概又过了10年,印度尼西亚和隔壁穆斯林占比超六成的马来西亚,几乎前后脚出现了第一批头巾coser。
起初,她们只是佩戴着不同颜色的头巾,并没有太多关注细节。
随后2012年-2014年,随着头巾coser逐渐吸引了自己的粉丝群体,头巾cosplay这个独特的现象度过了萌芽期,为更多人所知。
一位名为 Matsurikara 的印尼coser可以算是属于穆斯林头巾coser中的先驱,她从2012年开始尝试这项活动,当时最为出名的就是她cos初音未来的图。
而更大的粉丝基础、更高的技术熟练度,同样意味着更高的追求。
于是穆斯林女孩们开始挑战更有创意的头巾折叠方式——用隐形别针将头巾捏出不同的褶皱,以模仿角色假发的质感。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活,因为市面上根本买不到类似的成品,所以一开始大家都无从得知具体步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并不输假发的精致头巾造型,很可能就是头巾coser们用仿佛蚂蚁啃噬、夜不能寐的肌肉酸痛换来的。
而事后,这些姑娘还会自己制作教程,把诀窍交给想要cosplay但却囿于自己穆斯林身份的更多女孩。
tiktok上你可以搜到不少关于如何折叠cos头巾的教程
除此之外,由于宗教文化的要求,她们的服装也不是随便在网购一套就可以的。
一位名叫努尔·米米的新加坡穆斯林女孩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由于《间谍过家家》里的约尔穿着低胸连衣裙,裸露了太多皮肤,所以她得手工修改原版服装,比如加上内衬来遮盖手臂和脖子等等。
这基本上就要花掉她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从不同的修改风格中选出最让自己满意的那种。
而当时从她开始玩cosplay已经有快两年时间,这期间努尔·米米在服装和改装上花费了大约1,000新元(约5,466人民币)。
同样也是2014年开始,随着头巾coser的身影愈发频繁地出现,它开始变得更加有组织化,相关要求在社群内也逐渐有了成文的规定。
其中有一个名为“头巾Cosplay”,只接受女性成员加入的团体就成立于这一年,目前官网列出的头巾Coser就有近百位,Facebook上更有1.6万粉丝的追随。
“头巾Cosplay”官网展示的部分所属coser
而她们列出的基础规则是这样的:
遮住除脸部和手部至手腕以外的整个身体;
选择宽松且不暴露身材的cos服装;
尽可能穿白色打底衣而不是肤色;
整体颜色选取不可过度艳丽,理由是不可过度吸引异性;
还要避免扮演异性,或者与神灵相关的角色等等。
“头巾Cosplay”官网截图,谷歌网页翻译
当然这个规矩并不是固定的,不同的头巾coser群体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大致都差不多的,总之是要求穆斯林女性在cosplay时也要保持谦逊和端庄。
其她个人博主总结的头巾cos规则
接下来的2015-2017年,在头巾Cosplay的发展上堪称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为在这两年,这种特别的活动正式走入了普罗大众和国际媒体的视野。
2015年5月,印度尼西亚最好的伊斯兰国立大学——玛琅国立大学的日本俱乐部举办了第一届头巾cosplay比赛,评委之一是印度尼西亚首位国际级coser Pinky Lu Xun。
2017年4月,马来西亚也举办了一场头巾cosplay活动,约有20名穆斯林coser参与其中。
该活动被誉为马来西亚第一个介绍头巾cosplay 的活动,并且邀请了两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著名头巾coser—— Ange Putri 和 Sindi Yanti 作为嘉宾明星。
当时路透社、独立报、赫芬顿邮报、日本今日报和半岛电视台等国际媒体争先报道了该活动,“头巾 cosplay”一度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2015-2022年期间的一些头巾cos现场图
然而人红是非多这句话,在哪里都是应验的。
2016年,一位印度尼西亚研究人员对19-36岁的多名穆斯林进行了在线调查。
72%的受访者知道头巾角色扮演,40%的人不同意。
其中持不同意见的群体提到,头巾cosplay不符合伊斯兰教对女性服装的指导,并且这也会导致被扮演的角色偏离原有设定,只会毁掉这些动漫人物。
支持者则认为,头巾cosplay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事情,因为头巾coser在制作服装时会遇到更多障碍,例如用头巾模仿头发或头饰并非易事,而制作服装更需要额外的创造力和金钱。
而对于中立方,他们表示头巾的基本功能是遮盖羞体。因此,只要头巾cosplay仍然具有相同的功能,就可以进行。
“头巾Cosplay”社团在2020年举办的线上居家cos比赛
读到这里,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回想10几年前,国内cosplay文化刚刚萌芽。
cos服被人当做奇装异服,路人的指指点点和异样眼光似乎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五颜六色的假发造型,更让一部分长辈将cosplay打上“不良”的标签,认为那是坏孩子的玩意,教训自家小孩不要学。
但转眼10几年过去,现在中国Cosplay的爱好者高达千万人,其中职业表演者超过100万,半职业的超过300万。
2024ChinaJoy Cosplay超级联赛总决赛现场
他们拼妆造、抠演技,有些还会配备专业的服装、音乐、舞蹈编排,也有人动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业余爱好上,堪称卷王中的卷王,但快乐的笑容却不能作假。
资本更是主动伸出橄榄枝,定期举办动漫IP联名活动、邀请模玩店/谷子店入驻其中,二次元爆改老商城的风仿佛一夜之间成了流量密码,更有传言说魔都上海即将被打造成“中国版秋叶原”。
为了打造「中国版秋叶原 」,二次元商业体都在卷什么?
现在cosplay已经成了年轻人可以公开的、宣之于口的潮流爱好,曾经那些不理解和异样的眼光就像梦一样烟消云散。
然而,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仍然有人被困在这场梦里。
如果不去特意调查这些资料,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头巾coser。
那些被我们视作正常的普通事物,却要她们小心翼翼地避开诸多约束才能获取。
头巾遮得住她们的身体,却挡不住她们热情洋溢的生命力。这些女孩像是石缝里顽强挤出来的小花,看似脆弱的身躯下是顽强坚韧的茎,一抬头就能让全世界看见自己的美丽。
……
说实话,该歌颂的苦难已经歌颂过了,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到这里为止。
但很可惜的是,如果只调查到这里,我们只能得到一个“假结局”。
在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4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散。
而假如你能仔细琢磨一下,其实它们已经藏在了上文中我避而不谈的那些内容里。
“带着镣铐跳舞”
的真相是...?
第一个问题:其实提到穆斯林,大家脑海里第一印象应该是“被黑袍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女性形象”吧。
但为什么头巾cos却没有提到黑袍呢?
经过调查,我发现黑袍(罩衫 Chador)和头巾(Hijabi)不是同一个东西。
宗教上来说,《古兰经》要求的只有头巾,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对于全球总人口达到15亿的穆斯林社会来说,“仅露出一双眼睛”只是女性穆斯林形象的其中一种。
穆斯林女性着装类型展示
而与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沙特阿拉伯不同,穆斯林商人是在公元11世纪才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前往印尼群岛收买香料,并依靠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在当地港口建立起贸易据点,随后开始传教。
而后伊斯兰教与隔壁佛教国家室利佛逝、后期葡萄牙军队带来的基督教,共同造就了印马地区复杂的宗教文化背景。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印马地区的穆斯林女性大概是在1970年代开始佩戴头巾的,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个多么古老的传统,从开始到现在也不过50年左右。
其背后原因一则是印尼当局大力推进穆斯林时装产业,二则是高层对于当时复杂民族宗教社会的处理策略。
印尼时装周秀场上展示的时尚头巾,设计师:Anniesa Hasibuan
而随着头巾产业的时尚化,如今的头巾在印马地区被认为是时尚和现代的。
所以头巾cosplay能在这片土地应运而生,恐怕与这边相对宽松的宗教环境离不开关系。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中东难道禁止女性玩cosplay?或者神奇地在黑袍下面穿cos服?
带着这个疑惑,我找到了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游戏、动漫产业盛会——中东电影和动漫展(MEFCC)的现场画面,它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
今年的活动办了3天,官方统计总共有3,8000名观众报名前往。
期间,他们还举办了世界cos峰会的阿联酋赛区预赛,两人团队最高可获得14,000迪拉姆(约27104人民币)的奖励。
2022年的时候,日本电视台还播报过沙特阿拉伯首都举办的动漫博览会。
报道说阿拉伯当时的八皇子、现在的新皇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本身是个日本动漫迷,他推动了女性coser的制度改革,允许她们露出肌肤。
此外,我还找到了一些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动漫展会的现场照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对女性有着不能露脸的硬性规定,毕竟阿富汗第一支女子独立摇滚乐队布卡乐队遭遇死亡通缉这事,还牢牢记在很多人脑海里。
但我们仍能得到一个结论:在允许cosplay的中东地区,女性是不需要把头巾当做假发,还必须穿戴白色内衬的。
于是现在有了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印马地区会出现头巾cos这种特殊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妄下定论。
但查阅了几篇论文后,其中一个看起来最靠谱的回答竟然是:身份认同感。
相对复杂的宗教环境,让印马地区的穆斯林女性可以“钻空子”,组建头巾cos社群。
但与此同时,身处多元文化碰撞当中的她们,也渴望通过一些方法来在凸显穆斯林身份的同时,又彰显自己独特的、切合现代潮流的个性。
来自乔治亚学院的Juli L. Gittinger,采访了一位全家移民到美国的巴基斯坦高中生卡玛拉。
在传统穆斯林环境中成长的她,来到美国公立高中就读后,产生了身份认知上的冲突。
卡玛拉开始幻想穿上紧身衣,变身成惊奇队长,狠狠地踢讨厌的人的屁股,而这在穆斯林文化中绝对是不端庄、不正确的做法。
后来,当这个女孩终于有机会圆梦的时候,她却觉得尴尬和不自在。直到用穆斯林传统女性泳衣布基尼的形式,自己动手改造了一身超级英雄服装之后,卡玛拉才重建了自己的身份认知。
可参考知名头巾coser,Ange MInami扮演的惊奇队长造型。
而反观穆斯林文化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中东,人们很少产生类似的冲突,所以也不用刻意通过头巾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最后是第四个问题: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头巾coser真的和我们想象中一样,犹如带着镣铐跳舞,小心翼翼在夹缝里生存么?
她们自己真的觉得不快乐么?
事实上,在现代印马地区,社会对头巾的主流解释是一种谦逊品质的体现。
头巾对那里的女性来说就是普通的配饰,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它暗示着性别上的压迫。
如果你跟她们讲 “性别平等”,讲“穿衣自由”,她们可能还会反过来觉得你很好笑。
一位女性裁缝兼头巾coser辛迪·扬蒂在采访中就曾表示,“我喜欢角色扮演,我想以一种不违背伊斯兰教义的方式来享受它,戴头巾不应成为任何事的障碍。我们可以自由发挥创意。”
(*她就是前文提到,被马来西亚头巾cos比赛邀请到的评委。)
辛迪·扬蒂早期cos照片,来自INS账号@sindihamano
这话里话外,好像乐在其中。
而且现在,她设计的每个头巾作品售价都在25万印尼盾(约115人民币)至50万印尼盾(约230人民币)之间。
搞业余爱好的同时,还能赚点小钱,结交一群同好,看起来好像……还不错?
而辛迪·扬蒂也并不是个例。
22岁的Ange Minami也提到,对她来说,头巾cos是一种投资方式,因为服装可以卖给其她coser,“我认为这是一项令人兴奋且有利可图的爱好。”
Ange Minami照片
已经cosplay三年的Makoto同样在网上出售二手cos服,每件可以净赚200,000(约92人民币) 到 500,000(约230人民币)印尼盾之间。
另外,到现在印马地区的头巾cosplay活动已经举办了十余年,社会面的大部分舆论趋于善意或者中立,也并没有被政府叫停。
2018年纽约动漫展上也有头巾coser现身,扮演成了超级英雄的模样。
而且网络上一些头巾coser的粉丝已经积累到几十万,她们的父母、朋友也都是支持这份爱好的。
INS上有名的头巾coser——Queen of Luna,目前有33万粉丝。
在外部来看,她们被禁锢于一身黑袍或者头巾之下;但在内部看来,她们甚至不会感到自己不自由。
然而对于成长于穆斯林环境的女孩来说,这种“自愿”是真实的么?
更进一步讲,当一个人以为自己是自由的时候,他/她真的自由么?
不过本文的目的并非探讨深奥的哲学问题,而是向大家介绍世界上有着这样一群人,做着这样一些事。
我们没有资格高高在上地对她们施以嘲讽或批评,因为换位思考一下,同样的外部环境下,你我也许不会比她们做得更好。
那已经是一种以热爱为驱动、发自内心的、耀眼的勇气,而也许这颗种子未来会开出更加灿烂的花,又或者到最后也没人会迈出那一步,这谁说的准呢?
不理解但尊重,这或许才是最明智的交往策略吧。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