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实拍组图】西藏牧民举着毛主席像参加赛马节

2025-02-24 学习 评论 阅读
  

  【实拍组图】西藏牧民举着毛主席像参加赛马节

  

  “吉祥保护神”——藏北班戈牧民的幸福生活

  

  原文地址

  

  班戈在哪里看看西藏的地图,它在藏北——位于藏北高原纳木错、色林错两大湖泊之间,平均海拔4900米,属南羌塘高原湖盆地区,山势平缓,草原开阔,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平方千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四季不分明,冬长无夏,多风雪天。

  

     班戈藏语意为“吉祥保护神”  

     赛马节上,牧民们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是班戈县门当乡11村的群众。  

  

  

  班戈县自然条件恶劣,但如今也能买到产自内地的新鲜果菜。班戈县位于藏北西部,平均海拔4900米,是藏北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外界的投资和援助下,班戈县有了较大发展。现在的班戈县城有宽敞的柏油马路,有集餐饮、娱乐和购物于一体的商业街,商业、文化等城市功能已经比较齐全。

  

  

    班戈县城一角  

   

  

  

  

  牧民现在骑摩托车放牧

  

     

  这张毛主席画像,牧民们可能已经保存了很多年了吧相框上是洁白的哈达

  

     

     

  很帅的藏族小伙子

  

     

  歌唱幸福的生活

  

     

  用手机拍照,留下幸福的时刻。

  

     

   

  

   班戈湖边的艰辛岁月:班戈县建县初期记事

  

  班戈县原名江龙宗,纯牧区,海拔4700米,1959年3月平叛改革之前,属原西藏地方政府管辖。

  

  1959年6月5日,中共西藏工委任命薛香松同志为江龙县委书记兼军事代表,任命李坚措同志(土族)为江龙县副县长兼军事副代表。1959年7月25日,中共西藏工委决定,把原来属于班禅行辕管辖的新结尔部落、多巴部落和贵族夏扎管辖的夏扎部落划归江龙县管辖,并决定将江龙县改名为班戈县。

  

  因为夏扎部落和新结尔部落、多巴部落已划归江龙县管辖,已经改变了原来江龙宗的地域,需要起一个新的名字。班戈湖又在江龙县地域里,江龙县就改名为班戈县了。

  

  1959年夏季,中共那曲分工委(1959年平叛改革时,西藏工委把中共黑河分工委改为中共那曲分工委。那曲是藏语,即黑河之意)根据中共西藏工委的指示,组建班戈县委,任命薛香松同志为县委书记,李坚措和我为县委委员。这就算县委组成。薛香松同志带领我们十几个汉藏干部,前往班戈湖。当初我们就住在硼砂厂的一个帐篷里。同时向群众了解原江龙宗的社会情况,为下一步工作作些准备。

  

  根据群众反映,在原江龙宗政府的地方有一栋房子。经大家商量,一致同意搬到原江龙宗政府的房子去住。硼砂厂给我们派了一辆大卡车,大家把行李装上车,由一个群众做向导向原江龙宗政府所在地进发。从哪里走呢没有道路。在向导的引导下走了半天才到达目的地。

  

  这里没有商店,没有饭馆,也没有居民、学校,听不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更没有热闹的街道,只有一栋孤零零的藏式平房。大小房间有10多间,中间有一个小院子,哪里像一个县政府的所在地。房子三面都是草地,群众还放着牛羊。房子后面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就是我们后来的饮水之源。

  

  同志们下车以后首先把房子里外的卫生搞了一下,然后我根据男女的多少和夫妻的情况把房子分配了一下,大家就把行李搬到房间里去了,这栋房子虽然破烂一些,但还是可以住人的。就是这种房子,同志们还住不下,我们有的同志还得在外边搭帐篷。没有床铺就打地铺或用牛粪末子装在麻袋里填个铺位,没有桌凳就席地而坐,大腿就成了桌子。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同志们还是有了到家的感觉。因为这栋房子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班戈县委和班戈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它成了班戈县的象征,到了这里就是到了班戈县。我们将要从这里绘制班戈县的蓝图,为这个县的老百姓的翻身解放做出贡献。

  

  中共班戈县委就在这栋房子里宣告成立了,它标志着这里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牧民群众有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生活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我们的汉藏干部都没有怨言,相互勉励、相互帮助,关系相当融洽。没有炊事员,大家就自己动手干,没有燃料,就自己拣牛粪或找老百姓买牛粪,没有人提出不愿干下去的想法,遇到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为了解决同志们对当时生活用品的急需,我们和班戈湖硼砂厂的领导商量,请硼砂厂的贸易公司派一个销售点,以解决同志们的生活困难。这一销售点就成了班戈县国营贸易公司后来发展的基础。

  

  住下来后,我和薛香松同志、李坚措同志分头带着汉藏干部下乡,调查了解各部落的情况,我去了夏扎部落。在夏扎部落我们住在一个叫德保吉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一间老百姓念经的房子。同志们住下后先后找群众了解当地的社会情况、人口居住情况和畜牧业生产情况。这里离拉萨和那曲比较远,以前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到这里,所以,牧民群众对我们的到来还心存疑虑,不敢接近我们。我们开始工作都得从宣传党的政策开始,然后才能逐步开展其他工作。

  

  薛香松同志和李坚措同志下乡去了新结尔等部落作社会调查。下乡的时候各自都带上吃饭的一套东西,米、面、锅、勺等,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自己搭帐篷,垒锅灶,买牛粪,自己动手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有时遇到湿牛粪点燃以后直冒烟不起火,熏得做饭的同志两眼直流泪。班戈县的工作就是这样开始起步的。

  

  到了1959年年底,随着西藏民主改革的深入开展,内地的援藏干部大批进藏,参加西藏的平叛和民主改革。一些同志也到了班戈县,县委班子也随着扩大。从青海来的官保同志(藏族)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从安徽调来的王杰、王万茂、戴维明任县委委员。当时因县上的工作刚刚开始起步,没有设置行政机构,县委委员只是分了一下工作,分头负责处理各方面的工作。王杰同志负责分管人事、民政工作,王万茂同志分管财经方面的工作,戴维明同志分管治安方面的工作,我分管办公室和统战工作。其余的汉藏干部和十一师派来的干部战士没有分具体工作。遇到下乡时临时组合。当时那曲分工委为了及时联系工作,还给我县派机要员和务员各一名。为了开展群众工作还派了两名兽防人员和一名医生。当时干部和战士加起来也就是三十来人。

  

  在县委驻地不远处居住着几户牧民,他们虽然是以牧业为生,但牛羊不多,生活十分困难。对我们的到来开始有点惊慌,经过宣传教育,情绪较为好转。他们居住的地方叫“普保”。普保是藏语,它是什么意思当时我也没有问,只是根据藏语的谐音用了这两个汉字记着它。

  

  民主改革之前,这里没有乡、村设置,只有部落划分。后来在民主改革建立政权时,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同志就普保这个地方的乡名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按内地的习惯,乡政府设在什么地方,就以该地方的名字冠以乡名,你们既然决定这个乡的乡政府设在普保,那就叫“普保乡”。后来经过在那里工作的同志们讨论,他们接纳了我的建议,并经县委同意,普保乡的乡名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当时,以乡政府所在地的地名确定的乡名还有好几个,如原夏扎部落的乡名就是这样确定为德保吉乡的。

  

  我们到班戈县以前,对这里的社会情况不了解,没有现成的资料供我们参考。西藏全区的主要工作是发动群众平叛改革。我们县也不例外。但对全县的社会情况一概不了解,几个部落多少人口、各部落分布的情况、牲畜的存栏情况和生产情况全然不晓。为了尽快了解和熟悉全县的社会情况,为建立政权、开展工作、准备条件,县委研究决定派工作组下乡宣传党的平叛改革政策,调查了解各部落的社会情况,号召群众搞好牧业生产。当时,县上的人员很少,干部只有13人。为了开展工作,组织上从十一师调来了六名干部和几名战士。经过几个月的社会调查,对全县的社会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牧区不像农区,牲畜在牧区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牧区人们的生活资料,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内很难恢复。经过工作组的政策宣传,稳定了群众情绪,防止了大批宰杀牲畜的情况发生。

  

  昔日的艰难,为班戈县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勤奋工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换来了班戈县今日的繁荣富强和群众的幸福生活。

  

  (系西藏民族学院原副院长,十八军西北独立支队进藏人员)

标签:同志   工作   情况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