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猛涨的时候怎么不谈稳定?
问问“高规格会议”:房价猛涨的时候怎么不谈稳定?
云淡水暖
6月27日,看到《财经时》发表的一篇道“决策层高规格会议重提稳定房地产市场”,以《财经时》的观察,其理由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究告称:房地产金融危机已初露端倪。潘石屹也于日前公开声称:房地产企业正出现大规模拖欠土地出让金,下一步就将可能威胁到银行。
道说:【6月13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门主要成员,以及各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参与的一次高规格会议上,稳定房地产市场被国务院分管领导重点提出。会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然后,推测“这或许是一个信号”,然后,欢呼“在持续下跌之后,5月份深圳房价开始出现放量反弹,当月房价环比上涨约7%;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大幅上涨了370%。可见,观望已久的市场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并将对未来房产调控政策产生影响。”。
这里面人们看到一个《财经时》带来的逻辑,“房地产金融危机已初露端倪” →房地产商们“大规模拖欠土地出让金”→然后,“可能威胁到银行” →“决策层高规格会议”提出“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 →“发出一个信号”。
但是,按照《财经时》自身的道,是前后矛盾的,因为“5月份深圳房价开始出现放量反弹,当月房价环比上涨约7%;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大幅上涨了370%。可见,观望已久的市场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这是什么意思?价格继续上涨、成交量成数倍放大,如此“火爆”的行情,似乎表明地产商的日子开始“好过起来”,怎么又有潘石屹出来哭喊加威胁“房地产企业正出现大规模拖欠土地出让金,下一步就将可能威胁到银行”呢。如果这个悖论成立,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潘石屹们一边过着“好日子”、一边威胁“大规模拖欠土地出让金,下一步就将可能威胁到银行”?
房价越涨越高是事实,房地产商的日子不好过恐怕也是事实,照草民猜想,房地产商们的原则是:住房的刚性需求是铁定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把土地资源骗到手(明明没有实力缴纳土地出让金,也要高价拿地),就算把银行、政府“绑架”了,然后漫天要价,能卖一套算一套,卖的越多,与银行绑的越紧,因为房款一步到位拿到房产商手里,自住者已经被按揭套住几十年。这样,就成了金融安全问题、社会群体问题,只要一哭喊“房地产企业正出现大规模拖欠土地出让金,下一步就将可能威胁到银行”,“高规格会议”就要出来做“稳定决策”。
现在提“稳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房价要“稳定”在目前的位置上,而目前房价的位置是什么状态呢?一句话:高、就是高。以北京为例,五环以内的房价,“精品”就不说了,普通基本在一万多,2007年,统计局公布的北京市城镇职工的工资中位数,是3万余元/年,并且,有60%以上的职工,达不到这个中位数。那么,按照中位数算,按照建设部规定的普通房型不超过90平方米算,一个能够拿到工资中位数的职工,在北京买一套房子,需要100万以上,不吃不喝,需要30年,一家两口子都拿到中位数,不吃不喝需要15年。而更多的60%以上的职工,其买房的能力,是很脆弱的。
当然,北京的特殊性在于,一大批沾了计划经济福利分房的家庭,可以用福利房进行置换,还有北京的特殊地位令许多外地富人到北京购房,还有在北京有职业的年轻人,其家庭举全家之力,把老头老太太的“棺材本”拿出来给年轻人付首付,但,北京的情况是极为特殊的。其它地方的情况就未必,比如武汉,一季度全市商品住房销售与上季度相比降幅达56%,可能有的武汉开发商为表明自己销售的,到中央电视台露脸,自爆利润达到100%(其实何止)。
房价收入比达到15年是什么概念,新华网转载《中国经济网》的数据说,一般房价冲到户均收入6倍左右的区域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泡沫区。在美国一套普通住宅大约等于城市居民3-5年的收入,还说,人均收入不到美国三十分之一的中国购房者正在负担着和美国人一样高的房价。说中国人、特别是大多数中低收入阶层现在是“持币待购”,是不是有点丧心病狂?
然而,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这个危机所带来的全球化的、深远的、未知结果的恶性影响,震撼了世界,也许,这才是“高规格会议”提出要“稳定房价”的初衷。
草民奇怪的是,中国房地产站到今天的“高处不胜寒”的尴尬境地,难道“决策层高规格会议”们没有责任?比如,2002年底,发改委的王小广先生提出房地产泡沫论,建设部“保持沉默”,到2004年,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回应“泡沫说”,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地产泡沫论并不成立,中国房地产金融危机在可控范围内。2005年两会期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表示,从全国总体而言,不能说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
不客气地说,房价的猛涨,就是在酝酿危机,但是,“高规格会议”们“错过”了遏制危机的最佳机会,或者是正好享受了高房价带来的高财政“收入”的乐趣,现在,潘石屹们出来威胁“金融危机”了,才说“稳定”,怎么不看看老百姓的收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