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的微观经济学家——再驳茅于轼“赞成高校涨学费”
可笑的微观经济学家
——再驳茅于轼“赞成高校涨学费”
萧老邪
据新华网2008年01月06日 08:22:20报道(来源:国际在线,文章标题《茅于轼赞成高校涨学费 称穷学生只占一至两成》):昨日上午,79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作《国富国穷―――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的演讲时说,“大学学费要提高,很多人反对,我是赞成的”,“我也主张电价要涨。”
这个可笑的老头其他的谬论,俺不感兴趣,俺就对他一贯“赞成高校涨学费”的观点持坚决彻底的反对态度。
之所以坚决彻底,原因有三:一是其谬论属于“一叶障目”类错误,其谬论谬就谬在他根本没有把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及其本质搞明白,把微观经济学当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二是其谬论属于“逻辑缺失”类,在科学推理面前根本站不住脚,原因嘛,可能由于他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本不懂国民经济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把人当作经济理性动物了。三是其谬论属于“危害极大”类,由于其谬论表面正确而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其人又是主流精英——所谓“著名经济学家”,因而其谬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不揭穿其错误,必然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破坏。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其谬论究竟谬在何处吧。
科学的前提是假设,并通过实验去验证这假设是否成立。
因此,我们也来假设并验证一番。
假设:中国有20%的富裕家庭(家庭年总收入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
那么,就有80%的贫困家庭(家庭年总收入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下);
假设中国目前每个家庭平均人口为4人,那么,全国就有337500000个家庭,其中,富裕家庭67500000个,贫困家庭270000000个。
再假设:这20%的富裕家庭都有一个子女要上大学,就有67500000个子女要上大学。而这67500000个子女每年只有二十分之一(从0岁到19岁的成长阶梯)的高中毕业生,就是3375000人要上大学。
目前中国的高校资源能否满足这20%的富裕家庭子女上大学的需求呢?
从网络搜索得知,中国目前共有高校2286所(包括普通本科院校742所、普通高职院校1109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317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118个)。
假设每所高校每年平均能够招收2000学生,那么全国每年就能够招收高中毕业生4572000人。
由此可知:每年20%的富裕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愿望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并且余下每年1197000个名额可供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先不管他们是否交得起学费)。
而我们从以上假设及推论过程中知道,贫困家庭每年有13500000个子女是高中毕业生,假设这些学生也都愿意上大学——本来嘛,20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就提倡并践行“有教无类”了,何况,今天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能够上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占贫困家庭应上大学的学生的比例是多少呢?
从以上假设及推论过程中可知:
能够上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先不管他们是否交得起学费)有1197000个(本来全国每年能够招收高中毕业生4572000个的,因为保护富人,其中的3375000个上大学的机会都给富裕家庭的子女了);而贫困家庭应上大学的学生有13500000个。
因此,能够上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占贫困家庭应上大学的学生的比例仅仅是8.87%。如此看来,连“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说的“目前的中国高校里,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都没有达到啊!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的观点,高校提高收费是为了能够贫困家庭的子女也能够上大学。
我们再来分析:
假设每生每年收取大学学费2万元人民币,加上每生每年生活等开支1万元人民币,那么,每生每年需要3万元人民币。这样的支出水平,对于20%的富裕家庭(家庭年总收入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来讲,虽然有点困难,但还不至于上不起学。
再假设,从富裕家庭子女上大学的收费每年2万元人民币中,有1万元人民币是用于帮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那么,每年可获得贫困生补助金3375000万元人民币,可以解决1125000个上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学生。
但是,却有72000个上大学的贫困家庭的学生仍然得不到富裕家庭的补贴。
所欠缺的216000万元人民币补贴,是否仍然需要政府的财政补助呢?每年这样巨额的补助,比起高校提高收费前政府的财政补助,是增加了还是降低了?
暂且不论贫困家庭子女中每年还有12303000人连上大学的机会都没有!每年超过1000万人啊!这些人的未来将会怎样?会比上过大学的那些孩子生活得更好吗?
综上所述,所谓“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说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这样的观点,根本是逻辑混乱、狗屁不通!
一个连普通逻辑都没有弄懂的人,居然成为经济学家,居然还“著名”,不知这样的经济学家在中国有多少?这到底是他个人的悲哀呢,还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二〇〇八年一月六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