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涨价农民真的能增收吗?
农产品涨价农民真的能增收吗?
邱林
11月2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百年中国经济:回顾与前瞻”高端论坛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计年内CPI或将转正。他同时主张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最高时占物价上涨总水平的83.3%,应该为这种结构性上涨叫好,站在农民立场上考虑这是好事。一斤粮食涨一角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但对农民来说是了不得的大事。(11月30日《上海证券报》)
一些专家口口声声说,农产品涨价并不可怕,农产品价格长期过低,涨价了,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姚景源就是其中之一。但究竟怎么来看近期粮油、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究竟得到多少收益,不能单看立场,还要看农产品上涨的原因,否则站在谁的立场上都是白瞎。
农产品涨价,农民到底受益几何?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目前农民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这并不很大的增益却会由于其他商品,包括加工食品、交通、教育、部分工业品、房租、化肥和农药等价格的上涨而抵消,甚至使实际总收入下降。
农产品上涨使农民受益的说法,不符合当前农村的现实。特别是农民由于没有享受政府的价格补贴,受到的损害甚至更大。虽然姚景源拿出了具体数字,但由于他在计算时,并没有包括农民因为物价上涨而多支出的部分,因此,姚景源农产品价格最高时占物价上涨83.3%,只能是一个数字游戏而已。
要了解当前农产品涨价与农民是否增收,我们还得仔细算算“农家账”。农业部近期组织调研组,选择粮食、畜产品、蔬菜三大类9个品种的农产品,对生产→收购→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全程跟踪调查。调研结果显示,这次农产品涨价主要来自成本推动和产后各环节加价;在农产品产销链条中,农民投入多、耗时长、风险大,但获得的利润相对较少。
实际上,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部因素推动农业成本增加。在农产品产销总成本中,农业内部成本所占比重低且增幅小,来自农业外部的成本所占比重高且涨幅大。调查发现,每斤粮食各环节成本从去年的0.57元上升到0.69元,上涨20%;每头猪从1005.76元上升到1532.98元,上涨52.42%。
据专家测算,在中国,农产品价格每涨一个百分点,通常会带来其他产品和服务涨价2.8至3.5个百分点,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范围广,这就带来了农业和农民的更大成本,相抵之下,农产品涨价就可能被抵消甚至产生负效应。例如猪肉虽然涨价了,但是,生猪的生产成本水涨船高,饲料价格每吨上涨了将近200元。
农民即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同时自身也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其生活支出一样受到当前粮油、猪肉等涨价的影响。农民销售完自己生产的初级农产品之后,他们还需要在市场上购买经过加工的粮油、猪肉等满足生活需要。从这可以看出,农产品涨价也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目前,农民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在农产品涨价面前,农民呈现出“盼涨又怕涨”的复杂心态。
农民在农产品涨价中未得到实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脆弱地位所决定的。他们在农产品定价上很难有发言权,有时甚至连卖给谁都没有选择。大多数农民没有资金积累,必须靠出售农产品组织下季生产。例如由于农民手里缺钱,粮食一打下来就要卖掉,往往这是粮价最低的时候。而粮商却不是这样,他们收粮、囤粮、运输等环节,可能处处要花钱,但这些钱包括销售利润都在粮食加价上了。
目前,农民在农产品涨价中得益少是个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显得相当迫切和重要。从短期看,国家要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种粮农民大幅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减轻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的压力。同时,农民也必须组织起来,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从而提高自身在购销环节中的谈判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增收。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