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麒元:积极财政不等于扩大基建
积极财政不等于扩大基建
卢麒元
显然,方寸有些乱了。
脚下的船漏水了,就急忙登上另一条船。其实,每条船都在漏水,情况也许会更糟糕。前面这条船,就是撒切尔主义;后面这条船,就是凯因斯主义。我们称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可能,是带了墨镜在黑暗中摸索,实在是无法分辨是非对错。这两条船其实是一个船东的,他的名字叫新自由主义。在主要经济体“弃船登岸”的时候,我们却登上了那艘早已被弃置的“旧船”。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内部消费不足。增加内部消费,就需要实现两个转移支付。第一,将给予境外消费者的“补贴”,转移给境内消费者;第二,将给予国内食利者的“补贴”,转移给普通国民。第一种对外补贴实际是一种“价格补贴”,无论是资产和商品都广泛存在价格扭曲,形成国有财富的天量流失;第二种对内补贴实际是一种“制度补贴”,以各种法内和法外的非税寻租行为,形成国内民众巨额的隐形税负。一方面,国有财富大量流失;另一方面,民众背负沉重税负(隐形的)。笔者粗略估计,两项之和已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内部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是“经济奇迹”的财政原因。不下功夫解决这一问题,舍本逐末,去搞什么凯因斯主义?竟然还敢称之为“积极”!经济学即便不是科学,但也不能荒唐到这种地步。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是非常消极的政策选择。
这是一种时间拖延策略。简单而直白地解释:就是用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经济,靠外延式扩张来维续现有经济模式运行。拖延一定的时间,等待形势的好转。我们使用的词汇是“维稳”。我们仍然准备固守。但是,外边的世界开始变了。太平洋对面那位新总统,反复强调的关键词就是变革。
我们又快成了孟姜女了。我们在等待!
然而,时间并一定对中国有利。
首先,对外的天量价格补贴仍然在继续,财富流失在继续,血总有流尽的那一刻。
其次,对内的巨额隐形税负仍然在加剧,财富集中在加剧,皮总有剥光的那一刻。
最后,美国的变革即将开始,他们会迅速恢复创造价值的能力,重新建立国家竞争优势。
我们在维稳中固守。这是怎样的保守啊!这将会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是否有机会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迎来一场世界大战,从而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转变成为全球销售。从而一跃成为超级强国呢?如果,历史不是这样的巧和,我们等来的将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笔者非常反感当代主流学者的浅薄和轻浮。中国应该放弃“积极的财政政策”概念。难道,压缩财政支出是消极的吗?中国的经济学必须超越文学冲动,必须恢复哲学理性。尤其不能再搞政治媚俗。
笔者再一次强调:中国当代经济问题的焦点在于财政。中国目前的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存在严重的问题。中国社会分配体系已经严重地扭曲了。如果继续回避这一问题,仍然不敢面对现实,用所谓的“积极”之类的形容词来掩盖问题、麻痹民众、拖延时间,潜在的经济危机将会逐渐浮现,并会迅速演化为深刻的社会危机。
笔者在过往的文章中反复介绍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本文不再重复。笔者希望管理层在风暴面前保持高度的镇定。请摘下有色的眼镜,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请不要相信头等舱乘客自私的建议;请不要期待有任何的救援;请举起一把火炬,请亲自寻找陆地的方向,把稳了方向,鼓励奋勇的船夫,坚定地前行,登上坚实的陆地。
事实上,无论是“价格补贴”,还是“隐形税负”,都是不道德的,也都是不经济的。希望管理层明白,中国民众对变革的期待已经很久了,对变革的希望已经很强烈了。只有既得利益集团希望维持现状。对于不道德、不经济的模式继续“维稳”,实在是太消极了。我们比大洋彼岸更需要变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希望管理层积极一些,真正地积极起来,勇敢地开始制度和政策变革。
注:请同时参阅《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