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博树的资本主义民主“悲情主义”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讲的是社科院的张博树被院领导谈话开除。
对张博士很同情,在我看来,社科院和张博士两者中,张博士是弱势方,因此值得同情。但因为对张博士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就去百度了一下,张博士除了曾在社科院任研究员,还担任“中国转型智库”的研究员,近年一直致力于百年来中国民主转型和制度现代化之成败教训的苦苦追索,并逐渐确定了20世纪中国专制主义批判的研究主题(引自张博树的博客)。于是又去看了看那个转型网,有幸拜读了一下张博士新近在网站上发布的一篇题为“台湾的宪政和宪政转型”讲演稿。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个观点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张博士明确主张,中国要实现宪政民主转型,必须修宪,把自1949年60年以来的新中国建立的民主制度推倒重来,回到中华民国建立的1921年原点。这样的观点,是不是太绝对,太理想化,而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了呢?
众所周知,是毛主席领导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这种体制制度在设计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暴露出一些不足,走过了一些弯路,但让人民当家作主的大方向却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近来提出要加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认识到这些偏差和弊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纠正,使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但张博士要将一切推倒重来的观点,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首先,把一切推倒重来是一种历史倒退。毛主席领导我们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最彻底的民主,只不过在实现道路上,需要进行探索。这种探索,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完成的,需要时间和智慧,不能因为反复和失败,就要把1949年新中国确立的一切宪政制度推倒重来,这必将导致社会动荡,我们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也将付诸东流,看看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我想一切不言自明。迷信西方民主,仰人鼻息,一口空谈民主普世价值观,一副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只会丢失国格和人格,导致国家分裂,民族蒙羞。相比较民主,稳定和发展才是老百姓更愿意看到的,当一种民主的实现要以摧毁一个国家作为代价,将老百姓置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绝不是适应中国宪政改革的正确道路。我们要相信,通过体制内外改革力量的结合,通过借鉴、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民主制度,绝对能够找到适合中国民主宪政的华山之路。这条路不一定是别人走过的,但一定是适合中国的。
其次,西方民主并不是最完善的民主。在题为“台湾的宪政和宪政转型”演讲稿中,张博士言必称西方宪政制度和设计,好像世界上除了所谓的内阁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就没有什么别的民主制度值得肯定,发展“民主”必须符合西方的标尺。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看看备受张博士推崇的美式民主。美国实行的联邦制、多党议会制和三权分立,是经历了200多年形成的东西,应该说这是历史的进步,是资本主义民主的一个高峰,同时也是人类长河中的一幕。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千万不能落入纯理论、理想化的误区。就拿“三权分立”来说,在设计时就是出于赤裸裸的利益考量。美国独立战争后,各地出现了要求重新分配土地的声音,可以设想,如果一人一票,穷人肯定占优势;于是一套钝化人民参政激情的代议制度被设计出来,参政必须是间接的,因此,绝无可能是国会出现重新分配财产的多数,何况最后还有总统的否决权。后来,司法审查充分发展,又加入了最高法院的制衡。至于多党议会制度,只不过是各种利益集团利用党派形式在议会里不断争夺和妥协罢了。再让我们看看活跃在美国政坛上的是一批有后台的“政治精英”,选民只是在被迫在这批精英中挑选领导人罢了,是一种形式上多数人参与,实际上少数人控制的民主。这从美国近几年大选投票的选民仅为40%左右就可看出端倪。试问,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议会授的权,请问这符合美国人民的利益吗?美国动辄干涉别国内政,请问这也是民主吗?
最后,民主是工具,不是目的。民主的目的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讲,民主仅是一种途径,不是目的。为了民主而民主,只会在追求民主中失去自我。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一席话颇有见地:“(人们)最初的、普遍的东西并不是渴望自由、民主,而是渴望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即技术上先进和繁荣的社会,这个社会如果是令人满意的,就会倾向于推动人们参与政治的要求。自由民主是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副产品,是某种只有在历史进程中成为人们普遍渴望的东西。”因此,能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制度,即使不符合西方民主宪政的制度设计,对于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我们儒家思想里的“仁政”,如果让民主思想搭起一座威权通向仁政的大桥,未尝不是我们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道路。让我们来看看新加坡,新加坡也是人民行动党一党执政,建立起了在民主的框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体制,威权、仁政、民主三位一体,其清廉勤政一点也不比西方国家逊色。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要实现民主就是要走符合中国自己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
在张博士的政治改革主张中,我还注意到泛道德主义正邪两派的不妥协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情主义,张博士作为“智囊”人物,把自己的民主主张和诉求,看成是最正确、最道德、最正义的,在受到挫折和遭到拒绝时,往往会产生非理性的、悲情的,歇斯底里的甚至得别有用心攻击和行动,对这种资本主义民主的悲情主义,我们一定要警惕和小心。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