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告别现场侧记
魏巍告别现场侧记
2008年8月30日上午是人民群众与著名作家魏巍遗体告别的日子。这天上午细雨霏霏,来自北京市四面八方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冒雨前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兰厅,与2008年8月24日晚7时18分因肝癌病故的著名作家魏巍作最后的告别。
前来告别的群众大约有三千人,告别大厅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在前赴后继的行进中,还绵延有一百多米。他们中有魏巍的生前友好和战友,有白发苍苍的老干部,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有作家、诗人、编辑,有教师,有大学生,也有工人。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手持白菊花,胸佩白花,默默地走进大厅,向魏老的遗体三鞠躬。与一般的告别不同的是,许多吊唁者一般是九鞠躬,他们在进入吊唁大厅后三鞠躬,缓步走到魏老遗体左侧,又是三鞠躬,到巨幅遗像再是三鞠躬;再就是吊唁者不只是在吊唁薄上签一个名,而几乎所有的前来告别者都在上面写下了自己最沉痛的悼念之词和心里话。这两点的与众不同,意味着吊唁者对魏老十分崇敬的特殊感情。
在严肃静穆的告别大厅里,魏巍身穿20世纪70年的军服,如同睡眠一样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之中。使人一时莫解的是,魏老作为正军级军旅作家,为什么不穿将军的礼服,反而身着那身领章为两面红旗的普通军装呢?仔细一想也不难理解,魏老始终是视自己为解放军中的普通一兵,也始终坚守着普通一兵的职责与岗位的。或许是怀着这样的心结,去向马克思报到,以便继续履行自己的职吧!
在场外等待进厅告别的人们,利用进厅吊唁的空档,采取了各自的独特方式进行悼念。在告别大厅的西南侧,有数十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合拢成一个大圆圈,高声合唱起《国际歌》来。他们那嘹亮的歌声,声震环宇,吸引了很多排队进厅的人们注目,也有的趋步参与,跟随着激动地引吭高歌。
在大厅的正前方,据说是北京航天大学的学生们拉起了一个蓝色的横幅,上面写着:“最可爱的人永垂不朽,最可耻的人虽生犹死”。很多带相机的人纷纷拍照,要在自己的影集里留下这十分珍贵的一幕。
有一位丰台火车站的职工,将自己收藏的魏巍的著作、刊载魏巍逝世消息的《北京晚报》,陈列在地上,用以表示对魏巍病故的悼念。他在陈列的白布单上写道:“作品感动了一个时代,精神激励人们永向前。”还有一位四川的中年人,手提一张写有“四川人们沉痛悼念魏巍”的纸幅,站在告别大厅前久久不忍离去。
群众的自发悼念,反映了魏巍的人气。看来,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始终与人民心连心的人,人民是永久怀念的。正是:正气留千古,丹心照万年!(ZZ)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