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纪念毛主席逝世34周年
9月9日
今年的9月9日,是毛泽东主席逝世34周年纪念日。毛主席去世时,我正在上高中,班主任到课堂上向我们宣布这一消息时,话未出口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我的母亲也经常念叨:如果毛主席不在了,国家该怎没办?可见老人家留在那个时代人们心里的烙印是多么深刻!
那时的社会,平等和平均是最基本的价值观。我的老家在太行山里面,算是比较偏僻的山村,但我们高中的师资力量,可能比现在许多城镇高中都要好,我记得教语文的是北师大毕业,教化学的是南开大学毕业,教物理的是北京大学毕业,这些在现在都属于凤毛麟角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了一些苦,却使得那时穷山村的孩子与城镇的孩子一样,都能得到基本上平等的社会教育资源。改革开放后,这批人先是调到了县城,再后来基本上都调回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去了。
那时,在机关上班(现在叫公务员)并不比在工厂上班有多少优越感,在电厂上班也并不比在化肥厂上班多挣多少钱,田间地头能够经常看见公社书记和县委书记的身影。
平均后来成了被嘲讽和批判的对象,但不平均的结果往往是不平等。绝对平均固然抑制了部分人的积极性,但社会的平等和大体上的平均,却是社会巨大力量的源泉。红军为什么要提倡官兵一致?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看看那时毛泽东和蒋介石、共产党干部和国民党要员的穿戴就可以知道。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有一个将军,名字叫埃文斯·卡尔逊,抗战初期到延安考察,对八路军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政策大为赞赏,回国后组织了一个“袭击者”突击队,专门到敌后打击日本人,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其部队里,没有将军,没有长官,完全按照八路军的政策,实行官兵一致。其死后留下遗嘱,墓碑上只刻:普通一兵,并与那些牺牲的战友葬在一起。战后好莱坞根据他们的事迹拍过一部电影。
2008年奥运会前,中央有一位领导到希腊访问,受到总统接见,总统在接见时特意跟他说:毛泽东主席的著作对我的影响很大。中央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
毛主席的著作在他在世时虽然到处都有,并且经常组织学习,但除了“老三篇”外,其它的自己没什么影响。毛主席过世后,社会上出版了许多有关他的纪实和传记类著作,自己也读了一些,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和权延赤写的《红墙内外》。另外在工作之余认真读了一遍《毛泽东选集》,对里面的许多文章印象深刻。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无论是写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是解放后的文章,都通俗易懂,绝无拗口的字句,这与同时代其他人的文章反差很大,就连解放后不久共产党的一些其它干部写的理论著作,也是之乎者也的,让人不知其是写给谁看的,与之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是除了许多理论著作外,有许多文章都是最基本的教人如何做人和做事的文章,像是老师写给学生看的教科书,不但对当时的人们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现在的人们也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记得粟裕曾经说过,我打仗的许多方法都来自于毛主席的著作,我认为此言并不全是溢美之词。我想,毛主席的著作(包括诗词),必将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经典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由于其独特的经历,随着历史的推进,世事的变迁,将会愈发显示出特有的光辉!
为什么34年后的今天,毛泽东的影响力仍然遍及华夏,无人能及(看看网上的讨论和民间的纪念就可以知道),如果简单归结为老百姓的愚忠和盲目崇拜,那简直是对中国人智商的侮辱!
赵秋实
2010.9.10
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