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宋史》的编著及其史料价值

2025-02-16 学习 评论 阅读

《宋史》的编著及其史料价值

唐宋春秋整理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即:一、《宋史》的成书过程;二、《宋史》的史学价值;三、关于宋金战事的某些记载,《宋史》和《金史》为什么会存在一些差异?四、 要了解宋金战事,必须同时参照《宋史》和《金史》进行考辨分析;五、清朝著名史学家赵翼关于宋金战事的考证辨析;六、题外话

一、《宋史》的成书过程


对中国历史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其中除《史记》是通史且为私修外,其余都是断代史,且绝大多数为官修史书。


元朝中央政府组织史官编撰的《宋史》即是二十四史之一。《宋史》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496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宋史》占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篇幅。


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宋史》、《金史》、《元史》、《明史》。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 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此后,“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意识便十分强烈,各朝各代不但有着完善的史学机构记载本朝的历史,而且几乎每一朝每一代都会为前朝修史。元朝虽然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这一为前朝修史的传统也继承下来了。《宋史》、《辽史》、《金史》这三部史书都是元朝史官编写的官修正史。


早在元朝建立之初,金国遗老王鄂等人就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修辽、金二史的建议,他认为“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同时王鄂等金国遗老随即开始着手搜集、整理与金国相关的历史资料。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军队攻克南宋都城临安,负责留守事宜的元朝大臣董文炳对前来招收儒士的李槃、王构说“国可败,而史不可灭。”(《元史》卷156)基于这一精神,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便建立了翰林国史院,南宋灭亡后,元朝朝廷又在已下诏修辽、金二史的基础上,下令纂修《宋史》。后来因为朝野上下正统义例问题长期争论不决,形成僵局,《宋史》、《辽史》、《金史》三史的编撰工作被长期耽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统王朝,若以宋朝为正统,在史书中以宋为本纪,辽金为载记,则失去了少数民族的立场;若以辽金为北史,宋分写宋史和南宋史,则又会引起有着传统华夷观念的汉族文官和知识分子的抗争。


到了元顺帝时,在太平(贺惟一)、巙巙等人的一再建议下,元朝政府才最后下定决心纂修三史。而这一次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除皇帝十分重视之外,也与丞相脱脱作出裁定,最后解决了正统问题有关系。《庚申外史》卷上记载:“先是诸儒议论三国正统不决,至是脱脱独断曰:‘三史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


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经右丞相脱脱、平章也先帖木儿、铁睦尔达世、右丞太平、参议长仙、郎中孛里不花、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元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并遴选了一大批史官正式开局。


修撰辽、金、宋三史的都总裁官都是元朝丞相脱脱(蒙古族),同时不论是《宋史》,还是《金史》和《辽史》,其编写者都是多民族的混合班子。


自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正式纂修辽、金、宋三史,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宋史》脱稿,前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宋史》的主要撰修者除上述揭傒斯等总裁官外,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


下面摘录当代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对《宋史》的评价:


《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特别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宋史》列传有忠义传,在儒林传外,又有道学传,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历史特点。


但是,《宋史》的缺点也较明显:


①由于成书十分仓促,元朝史官对极为丰富的宋朝史料,并未认真加工、整理与修订,而是采用省力的办法,径自将比较简略的宋朝各代纪传体国史、《文献通考》等,拼凑成书。《宋史》芜杂粗糙,错讹与疏略较多,其本纪、志、列传之间,各列传之间往往互相抵牾。《宋史》的错误与混乱,其实是对宋朝官史沿讹袭谬的结果。


②元人掌握的南宋各种官史资料,其实比北宋更加丰富。但因宋宁宗赵扩以前的中兴四朝国史较略,而自宋理宗以后,宋人来不及编纂国史,元朝史官又未对南宋的日历、实录之类认真搜采与整理,故《宋史》的记述反而详于北宋,略于南宋。


③元人修史时,对宋朝官史中有关宋元战争的记录,多所删削,隐讳不少蒙古军失利的史实。如《杜杲传》中删削了蒙古军在安丰军与庐州战败的记录,抗元名将王坚在《宋史》中无传。


④《宋史》否定王安石变法,尊崇道学,将变法派吕惠卿、曾布、章敦等人列入奸臣传,将南宋权臣韩侂胄也列入奸臣传,但是南宋权奸史弥远祸国殃民,却未被列入奸臣传。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元朝易代之后,就有史家开始改订,试图重修《宋史》,这种行为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出现了不少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删繁就简的,有重点改进正统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有:明代五洙《宋史质》100卷;柯维祺《宋史新编》200卷;王惟俭《宋史记》250卷。清代陈黄中《宋史稿》219卷、陆心源《宋史翼》40卷,等等。这一风气还影响了我们的邻国,朝鲜的李算也编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

  
  尽管这些后世改订之作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但是却没有哪一部能够取代《宋史》,甚至不能像欧阳修重新撰写《新唐书》那样,即虽不能取代,但也可与《旧唐书》并行于世。那么其原因何在呢?
  

  根据史家学者们的研究,这又得从《宋史》巨大的原始史料价值方面加以考察。


二、《宋史》的史学价值


宋朝史学相当发达,史家辈出、著述宏富,官方的修史制度及机构也相当完善。宋代官方所修有关本朝的史书有会要、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等。所谓会要便是分类集中记载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兴废;所谓起居注、时政记便是按年、月、日记载皇帝的生活起居及君臣商讨军国大事的情况;此外还有根据起居注、时政记修成的日历,根据日历和其他行状碑铭编年的实录以及博采众书修成的国史。其中会要属于政书体裁,国史是纪传体史书;其余基本上都是编年体史书。


  宋代的为数众多的大量官修史书在南宋灭亡时,多数被元朝政府完整地接收下来了。元朝政府在为宋朝修史时,又进行了一些采访、搜集工作,得到了不少关于宋朝的野史、笔记、文集等。《宋史》便是在这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修纂而成的。


  那么,元朝所修的《宋史》主要依据宋代的哪一类史料呢?


  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后认为:“宋代国史,国亡时皆入于元,元人修史时,大概只就宋旧本稍为排次。”这一说法是符合事实的,《宋史》中的列传及15种志基本上来自原宋代国史的列传及志;本纪、表虽然兼采实录、日历、野史、文集等,但也是以原宋代国史为主干的。


众所周知,古代为前朝编写正史,首先要参照该朝史官的记述及政府所保存的各种文档。当然留存下来的野史、私史、以及其他记载也在参考之列,但如果和官方档案、官修史书不相一致,一般不会采用它们。


事实上,《宋史》的主要编写依据是宋代有关本朝的官修史书,《宋史》便是元代史官在宋代官修史书的基础上稍加排次整理而成。


  尽管《宋史》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二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但是《宋史》叙事详尽、内容众多,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元朝史官负责修撰的这部《宋史》,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史料价值相当高。


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


《四库总目提要》也认为“盖其书(指元朝所修的《宋史》)以宋人国史为稿本”,还说“然年代绵邈,旧籍散亡。仍以是书为稿本,小小补苴,亦终无以相胜。故考两宋之事,终以原书为据,迄今竟不可废焉。”


  《宋史》修成以后,即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以后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均有刻本。现在通行的是中华书局于1977年出版的标点、校勘的版本,这个版本吸收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校勘、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好的版本,极便阅读、应用。

  
   宋代文治、武功略逊汉唐,然经济的发达、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荣则远超汉唐,近代大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天水一朝。而要了解这一光辉灿烂的时代,《宋史》将是一部很好的入门参考书。


三、关于宋金战事的某些记载,《宋史》和《金史》为什么会存在一些差异?


《宋史》和《金史》都是由元朝史官编写的,都是官修正史。然而,《宋史》和《金史》两书中的一些记述,尤其是关于宋金之间战事的记载,却有不少差异。


宋朝和金国的官修史书在南宋、金国灭亡之后,多数被元朝政府完整地接收下来了。元朝史官在为宋朝、金国修史时,又进行了一些采访、搜集工作,得到了不少笔记、文集等。《宋史》以及《金史》便是在这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修纂而成的。



《宋史》的编者以南宋遗民为主,《金史》的编撰者则以金国遗民为主,但是辽、金、宋三史的审核权及最终决定权则掌握在蒙古史官手中。


《宋史》便是元朝史官在宋代官修史书的基础上稍加排次整理修订而成,《金史》则基本来源于原金朝史官所撰写的金国的国史、实录、日历。



事实上,《宋史》总体上保留了宋朝史官的记载,《金史》也基本保留了金国史官的记述,但是只要其所载不直接牵涉到元朝蒙古人,则包括丞相脱脱在内的蒙元史官是不会干涉的,而元朝史官更多的则是以局外人的身份上来评判宋金两国之间的纷争。


  
   在对待宋金两国以及《宋史》、《金史》中与宋金战事相关的描述上,元朝史官的态度是中立的,基本上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而且在保留宋朝史官记载和金国史官记述的同时,在人物传记的结尾加入了作为局外人的元朝史官的客观评判。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同样是元朝中央政府组织史官编撰的官修正史,关于宋金战事的某些记载,《宋史》和《金史》却存在一些差异。


四、 要了解宋金战事,必须同时参照《宋史》和《金史》进行考辨分析


《宋史》缺少前期整理,而后期修撰时间又相当仓促。故《宋史》修撰者面对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史料,匆匆急就,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相当粗糙。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宋史》却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因而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关于这些,以往的史家早已指出。

  
   元朝末年修《金史》时,既有金朝的实录、国史为根据,又有金国遗老王鄂等人的搜集、补缀,还有刘祁、元好问等金国文人的著作可直接资以参证,加上这些资料又已经过不少金国遗民的加工整理,使编纂者易于着手,这与《宋史》撰写时面对一堆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材料又不一样。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元人之于此书(指《金史》),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仓促成书者不一样,所以本书首尾完备、条例整齐、简约而无疏漏、周赡而不繁芜。”


《宋史》修撰的时间相当仓促,后世史家曾批评它篇帙庞大、内容繁芜,史料的剪裁、编次、修饰、检校等方面相当粗糙,史实有疏漏。而当代的某些人则只提《宋史》的某些记载有误,然而殊不知,《金史》记事更是经常避重就轻、为尊者讳,甚至刻意地隐瞒金国军队的败绩,片面地夸大金国将领的战绩。


尽管《金史》优点突出、文笔老练,但是所存在的问题和谬误也很多,例如,《金史》中经常出现叙事张冠李戴,年代顺序、人名地名不统一,记事过于简略,以及人物事件因果关系的颠倒错乱等等。《金史》关于宗弼收复河南地的日期有误,并且略去与宋朝发生的一些重要战役。宋人记岳飞与宗弼的战争,颇多不见于《金史》,如《金史》省略了宗弼侵略江南,在广德境内与岳飞六战,皆被岳飞击败等战事。



同时《金史》擅长避重就轻、为尊者讳,其中关于宋金战事的记述,则因为对金国军队败绩的隐瞒和对金将战绩的片面夸大而失实。而《金史》对于1140年宋金战事的叙述更是避重就轻、欲盖弥彰,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以致自相矛盾、错漏百出.

(详情请参见:《金史》中与岳飞相关战事描述的谬误和失实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2448233-1-1.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6067.shtml


《金史》不提蒙古对金国的威胁,也不提刘豫的伪齐政权,而关于宋金两国在1140年前后发生的诸多战役的记载,更是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金史》记事经常避重就轻、为尊者讳,甚至刻意地隐瞒金国军队的败绩,片面地夸大金将的战绩,这些在《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关于1140年宋金战事的描述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五、清朝著名史学家赵翼关于宋金战事的考证辨析


关于在公元1140年发生的那场宋金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金史》避而不提金国军队统帅完颜宗弼(即广为人知的金兀术)吃了败仗,仅仅用几句话就将那场持续了三个月的全面战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然而《宋史》以及其他史料对于宋金两国在1140年发生的那场战争却有着清晰详细的记述描写。


清朝著名史学家赵翼在他所著《二十二史札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中有一节叫做《宋金用兵需参观二史》,专门说明宋金“两国交兵,国史所载,大抵各夸胜而讳败”,要了解宋金战事,必须参照《宋史》和《金史》两书所载,进行全面考辨分析才可以还原真实的历史,他举了许多例子说明此点。赵翼还认为“若徒据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故任意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是极不公正的。


根据《宋史》,在1140年,兀术(即完颜宗弼)破坏和议,率兵攻宋,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刘锜打败。接着,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连袂进军,把战线从淮河沿线推到黄淮之间,其中以岳飞取得的胜利最辉煌,《宋史》对此有清楚的记述。


然而《金史》却避而不提金国军队吃了败仗,只说“(兀术)自率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短短几句话就把在宋金两国之间持续了三个月的一场全面战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仅仅依据《金史》的这点记述就能说宋朝三大将的战绩都是宋人捏造吗?当然不能!


关于公元1140年的那场宋金全面战争,清朝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的《二十二史札记》《宋金用兵需参观二史》一节中考证如下:


“金天眷三年(宋绍兴十年)宗弼再取河南地,《金史》本纪但书:五月河南平,六月陕西平,《金史 宗弼传》亦不书战败之事。然是年六月以后,宋刘锜有顺昌之捷,岳飞有郾城、朱仙镇之捷,韩世忠有淮阳之捷,张俊有永城、亳州之捷,王德有宿州之捷,《金史》皆不书。或疑《宋史》各传特自为夸大之词而非实事,然《金史宗弼传》谓是时宋将岳飞、韩世忠等分据河南州郡,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又《金史 阿鲁补传》谓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颖、陈三州,旁郡皆响应,则《宋史岳飞传》所云克复京西州郡、并遣梁兴会太行忠义及两河豪杰,累战皆捷者,必非虚语”


根据赵翼的考证,《金史》中所说的“宋将岳飞、韩世忠分据河南州郡”及“宋将岳飞乘间袭取许、颖、陈三州,旁郡皆响应”等记载就已经足够印证《宋史》中所记载的三大将北伐的胜捷,特别是印证了《宋史》中岳飞取得颖昌大捷之后,派人联络太行山义军及两河豪杰,得到响应的记载。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岳飞发出豪言壮语,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是非常正常的事。所以,《宋史岳飞传》中的这段记载“绝非虚语”,这是赵翼得出的结论。


根据赵翼在其所著《二十二史札记》一书《宋金二史传闻之误》一节的考证,《金史》卷84《完颜昂(奔睹)传》所载之事其实有误。赵翼一语中的地指出“按是年(指金国天眷二年,南宋绍兴九年),金方以河南地与宋,并无交战之事。即次年(指金国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兀术再取河南,宋诸将拒之,飞(岳飞)在京西,复蔡、颖、淮宁等州,未尝至东平、邳州也。”


事实上,在宿州、亳州以及归德府(即今商丘)一带和金国将领宗秀、阿鲁补作战的宋军其实是张俊、王德、杨沂中所部,而完颜昂在东平和邳州一带所对付的其实是些打着岳家军旗号来吓唬金兵的农民起义军,岳家军从来都没有到过那些地方,更谈不上在那些地方和金国军队打仗。

(详情请参见:《金史》中与岳飞相关战事描述的谬误和失实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2448233-1-1.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6067.shtml


《金史》虽然文笔老练,但是张冠李戴、避重就轻、错漏百出的记述却又暴露了《金史》刻意隐瞒金兵败绩、片面夸大金将战绩的失实和作假。而某些无知浅薄之徒缺少严谨态度和判断力,一味地盲从, 不加考证就轻信《金史》的某些张冠李戴、错漏百出的不实记载,以致受到愚弄。

六、题外话

研究历史问题,最注重客观严谨,作出的论断都要有充分的依据,一部史书的某些记述出现谬误并不代表这部史书的其他记述也有问题,其中的某些记载不可信并不能否定整部书的史料价值。


你要怀疑一部史书中的某些记述有问题,你就必须进行充分严谨的考辨,即使你通过旁征博引的考究,证明了其中的某些记述有误,那也仅仅只能说明你考辨过的那些具体记述存在问题,却绝对不可能代表其它那些没有经过你深入考辨的其它记载也有问题!你要宣称某部史书完全不可信,那么你就必须对这部史书进行全面深入充分细致的考辨,用铁的证据来彻底推翻它。


比如,《宋史》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496卷,约五百万字,其中仅《列传》所载就有二千多人的生平事迹,某些大言不惭的居心叵测之徒如果想让别人相信他所说的“《宋史》之谬,决不仅仅是什么体例问题,其中许多记载均不足以作为信史采用”这一狂妄论断,那么他就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有力证据来,来全面彻底地否定字数多达五百万字的《宋史》中记载的两千多个人物的所有事迹以及大大小小多达成千上万的各种事件,还要证明《宋史》中关于宋朝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记述全都有误,——这将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巨大工程,估计需要那个不学无术的居心叵测之徒从他还在娘肚子里就开始考究,一直到他完蛋,估计他考究几辈子也考究不完!!

至于网上的某些不学无术的居心叵测之徒所宣称的“《宋史》之谬,决不仅仅是什么体例问题,其中许多记载均不足以作为信史采用”,其实是在信口雌黄、胡言妄语!


如果按着某些人的说法,只要某一本史书中出现部分错讹之处,那么整部书就不可信,从而整部史书就彻底失去史料价值的话,——只要你下功夫不断挖掘、考证,则几乎所有的史书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错讹之处,那么接下来就是所有的史书都不可信、都要被完全否定,那么所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全都没了记载凭据,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历史了,那么人们就会被那些居心叵测之徒带入怀疑一起、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怪圈!

下面举两个典型事例来说明问题:

比如,尽管《金史》优点突出、文笔老练,但是所存在的问题和谬误也很多,例如,《金史》中经常出现叙事张冠李戴,年代顺序、人名地名不统一,记事过于简略,以及人物事件因果关系的颠倒错乱等等。《金史》关于宗弼收复河南地的日期有误,并且略去与宋朝发生的一些重要战役。宋人记岳飞与宗弼的战争,颇多不见于《金史》,如《金史》省略了宗弼侵略江南,在广德境内与岳飞六战,皆被岳飞击败等战事。同时《金史》擅长避重就轻、为尊者讳,其中关于宋金战事的记述,则因为对金国军队败绩的隐瞒和对金将战绩的片面夸大而失实。而《金史》对于1140年宋金战事的叙述更是避重就轻、欲盖弥彰,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以致自相矛盾、错漏百出。
  (详情请参见:《金史》中与岳飞相关战事描述的谬误和失实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2448233-1-1.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6067.shtml

那么,我们能否因为《金史》存在某些自相矛盾、错漏百出、不合情理的不实记述,就来把《金史》彻底否定掉,进而宣称“因为《金史》所载不乏谬误和失实之处,所以《金史》不可信呢?”

显然不能做出如此以偏概全的武断论断!

再比如,清朝乾隆年间满清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奴才们编《四库全书》,他们更是搞的彻底,全国图书都要进献检查,不仅不利于满清的文献被禁毁,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乾隆时期查缴禁书竟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总共焚毁的图书超过七十万部,禁毁书籍与四库所收书籍一样多。“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维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拟毁,……隆庆以后,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著,靡有孑遗矣”。 乾隆时被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 《四库全书》中所收的大部分的古籍都是经过篡改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与清代统治者利益相关的明朝人的文学和历史作品遭到大力剿灭,而且殃及北宋南宋。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文字狱如此之彻底,一篇吴三桂的“反满檄文”,一本《扬州十日记》,一本《嘉定屠城记略》,竟在中华本土湮灭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后才从日本找出来!难怪鲁迅说《四库全书》不仅藏在内廷,而且“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作者里面,也曾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病后杂谈之余》)。这些无疑是对中华文化的严重摧残,无疑是一场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文化浩劫,后世只有文革可以与之相比,但文革仅仅只持续了十年,而满清统治者推行的文字狱却持续了二三百年! 以至于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许多史书(包括所谓的正史——《二十四史》)其实都曾被满清统治者的走狗御用文人们“加工”过,其中不乏虚实难辨之处。

那么,我们能否据此就宣称“因为现存的大部分古代文献(当然包括《二十四史》以及其它各种史书)几乎都曾被满清统治者的走狗御用文人们“加工”过,所以这些全都不可信”了呢?

显然不能做出如此草率、武断、不负责任的论断!否则,就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怪圈,将得出这样的谬论“中国的历史其实没有凭据,其实全都不可信,所以中国没有历史,也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文化,中国人是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

很显然,按照这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历史虚无主义方法来研究历史,不仅将歪曲历史、混淆是非,而且是在误导、蒙骗、糊弄公众,并且将贻害无穷!


须知由于条件、时代背景等诸多限制,任何一部史书都不可能没有丝毫谬误,更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始终正确!要记述成百上千的历史人物和大大小小多达成千上万的各种事件,还要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朝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这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要不出现记述上的任何谬误,根本就不可能!

研究历史问题,考究某部史书,显然不能仅仅因为某部史书的某些记述有误就来否定整部书的史料价值,否则,就是断章取义,就是以偏概全,就是在歪曲历史!

在元朝灭亡之后,就有许多史家开始改订,试图重修《宋史》,这种行为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出现了很多作品。尽管这些后世改订之作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但是却没有哪一部能够取代《宋史》,甚至不能像欧阳修重新撰写《新唐书》那样,即虽不能取代,但也可与《旧唐书》并行于世。那么其原因何在呢?
  
根据史家学者们的研究,这又得从《宋史》巨大的原始史料价值方面加以考察。

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后认为:“宋代国史,国亡时皆入于元,元人修史时,大概只就宋旧本稍为排次。”这一说法是符合事实的,《宋史》中的列传及15种志基本上来自原宋代国史的列传及志;本纪、表虽然兼采实录、日历、野史、文集等,但也是以原宋代国史为主干的。

《宋史》的主要史料来源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宋朝史官的原始记述,而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在其他书中虽然也有引用,但取舍、详略各不相同,加上在记载宋朝历史的各种文献中,只有《宋史》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内容广泛而丰富,史料价值相当高。史料价值相当高。

史家普遍认为,《宋史》是保存宋朝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要想了解宋朝历史便不可能脱离《宋史》,后世众多的修订之作,虽然确实各有其长处,但却不能取而代之或者与之并行于世。

《四库总目提要》也认为“盖其书(指元朝所修的《宋史》)以宋人国史为稿本”,还说“然年代绵邈,旧籍散亡。仍以是书为稿本,小小补苴,亦终无以相胜。故考两宋之事,终以原书为据,迄今竟不可废焉。”

======================================================

很显然,自从元朝中央政府组织史官编成《宋史》以来,许多史家为了改进《宋史》的某些不足之处,曾经作出很多努力,但是却都不可能著成一部比《宋史》更好的全面记载宋朝历史的史书,也就不可能取代《宋史》的史学地位,几百年以来,对于《宋史》保存众多原始史料的巨大史学价值,史家们则普遍给予肯定。所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满清朝廷组织一大批文人学者校订史书时,就把元朝所编的《宋史》列入了二十四史之列,经过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宋史》的史学价值和史学地位更得到官方及学界的肯定!


而现代当代的宋史学界,也普遍肯定并重视《宋史》的史学价值!

所以某些不学无术的居心叵测之徒所宣称的“《宋史》之谬,决不仅仅是什么体例问题,其中许多记载均不足以作为信史采用”,其实是在信口雌黄、胡言妄语!

某些人竟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大言不惭、口出狂言,这些人其实就是不学无术、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他们不仅将贻笑大方,而且将成为公众的笑柄!

而那些不学无术的居心叵测之徒所采用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历史虚无主义方法,不仅将歪曲历史、混淆是非,而且是在误导、蒙骗、糊弄公众,并且将贻害无穷!

对于这种不学无术却又爱胡言妄语、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大家只要认清了他们其实是在歪曲历史、蛊惑人心、欺世盗名的真面目,就不会理会他们的丑行了!

标签:元朝   史书

条留言  

给我留言